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

《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分為三個部分。前六句為第一部分,寫夜遊舟行所見,江清濤緩,高峰竦立,瀑布倒垂。中間六句為第二部分,寫晝游登山所見,以回顧的口吻寫出,突出山中荒藹幽深的景象。最後六句為第三部分,抒情,述說雖知隱居生活艱苦,但尋求知音是心中最大的願望。這首詩章法布局上非常縝密,且運用誇飾的手法極寫環境之艱險,頗有奇觀意外之妙。

作品原文

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

我行乘日垂 ,放舟 候 月圓。

沫江 免風濤 ,涉清 弄漪漣 。

積石 竦兩溪 ,飛泉倒三山 。

亦既 窮登陟 ,荒藹橫目前 。

窺岩 不睹景 ,披林 豈見天。

陽烏 尚傾翰 ,幽篁 未為邅 。

退尋 平常時,安知巢穴 難。

風雨非攸 吝 ,擁 志誰與宣 。

倘有同枝條 ,此日即千年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歸瀨(lài):當為地名,但未詳所在。三瀑布、兩溪:亦不詳所指。疑都在始寧石門附近。

2.日垂:太陽落山的時候。

3.放舟:開船。

4.候:等待。

5.沫(mò)江、涉(shè)清:互文同意,都是指在清澈的江水上浮行。

6.免風濤:避開風浪。即選在風平浪靜的時候行船。

7.漪漣(yī lián):魚鱗似的細小波紋。語源《詩·魏風·伐檀》“河水清且漣猗”。

8.積石:層層疊疊的岩石。

9.竦(sǒng)兩溪:聳立在兩條溪水之間。“竦”同“聳”。

10.飛泉倒三山:三條瀑布分別從三個山頭上倒掛下來。

11.亦既:相當於“也曾”、“又曾”,用來追述從前發生過的事。

12.窮登陟(zhì):登岩爬山將這一帶的山水遊覽遍了。

13.目前:面前。

14.窺(kuī)岩:從岩石縫隙往外看。

15.不睹景:看不到太陽。

16.披林:撥開叢林的枝葉。

17.陽烏:傳說日中有烏,故以陽烏指稱太陽。

18.傾翰(hàn):本指烏鳥掉灑羽毛,這裡喻指太陽放射光輝。

19.幽篁(huáng):茂密深暗的竹叢。

20.邅(zhān):難行。

21.尋:思考。

22.巢穴:巢居穴處,這裡代指隱居生活。

23.攸(yōu):所。

24.吝(lìn):顧惜,憂慮。

25.擁:擁有,具有。

26.宣(xuān):表明。

27.同枝條:比喻志趣相同的人。

28.此日即千年:過一日勝似千年。

白話譯文

我出行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開船等待圓月升起。

選在風平浪靜的時候行船,船行在清澈的江水上泛起魚鱗似的細小波紋。

層層疊疊的岩石聳立在兩條溪水之間,三條瀑布分別從三個山頭上倒掛下來。

也曾登岩爬山將這一帶的山水遊覽遍了,岩高林密人跡罕到之處又展現在面前。

從岩石縫隙往外看,看不到太陽,撥開叢林的枝葉也看不到天空。

太陽尚且放射光輝,竹林雖然幽深,但並不太難走。

平時隱退思考的時候,才知道隱居生活是多么艱難。

隱居生活的艱苦倒不值得憂慮,可心中抱有的志趣跟誰去訴說呢。

尚且有志趣相同的人,過一日勝似千年

創作背景

這首詩為元嘉七年(430年)謝靈運與曇隆、法流分別後,重臨石門瀑布時所作。詩人見石門瀑布環境壯觀而優雅,追憶昔游,懷念二師,再次流露隱逸孤苦的矛盾心態,於是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由夜遊、晝游及感受三部分組成,每部分各占六句。按遊覽的時間順序說,是晝游在先,夜遊在後,而詩中卻將夜遊部分置於晝游之前。詩的首二句即從日暮寫起,言暮時繼續行游,至月夜而泛舟江上。次二句寫水面如鏡,風波不起。上有月光清朗,下有微波蕩漾,水天一色,交相輝映,浸淫在一派閒靜輕柔的氛圍之中。而“沫”、“涉”二字又透出遊者的情態,二字以工整的對仗,表現了主人公在江上縱情嬉戲的歡快情趣。五、六兩句寫夜行所見的奇異景色以應題。這兩句以“竦”字描摹巨石的突起聳立之狀,以“倒”字形容飛瀑的傾瀉直下之勢,仿佛石破天驚,蔚成壯觀。以上六句,寫出了夜遊由陸路到水行,最後抵達目的地的全過程,而所見江水的平靜和三山兩溪的奇崛又情味迥異,生動地再現了景觀的不同風神,可謂搖曳生姿。

“亦既窮登陟”以下六句,以倒敘筆法追憶晝游的所見之景。登山眺覽,惟見一片莽莽蒼蒼的景象。“荒藹”句為總寫,概括了幽僻深杳的總體印象;“窺岩”和“披林”兩句則分寫山高、林密。重岩疊嶂、樹林茂密,以至連天日都仿佛被遮蔽不見了。這裡是用誇飾的手法極寫環境之艱險,以為下文的張本。接下來“陽烏”兩句,為記憶中的白晝遊程攝下最後一個鏡頭:行者披著夕陽的餘暉,正在幽深的竹林之中穿越而行。這兩句中的“尚傾翰”、“未為邅”,與上兩句的“不睹景”、“豈見天”似相牴牾,其實一為記實,一為描寫,蓋因用筆虛實之不同也。這六句從登山寫到返程,最後以“陽烏傾翰”回顧照應到詩的首句,遂以“日垂”為契機,把晝游和夜遊、山行和水行連成一氣。全詩的寫景紀游部分以後一段行程的起點發端,以前一段行程的終點收煞,攔腰說起,首尾承接,不僅使整個紀游部分顯得神固氣完,而且也使詩的章法布置別開生面,頗有奇觀意外之妙。

詩的最後六句抒寫感受。詩人由此番登陟的親身經歷,聯想到巢居穴處的岩棲之難。巢穴的不蔽風雨固然可憂,然而更可憂的,是沒有可以一吐衷腸的知己。這裡或指詩人的“方外交”曇隆和法流二法師,這兩位友人都是“辭恩愛,棄妻子,輕舉入山”而作“高棲之游”的。詩人在《山居賦》中曾說:“苦節之僧,明發懷抱。……雖一日以千載,猶恨相遇之不早。”意謂:朋友相得之歡,一日勝似一千年。志同道合的朋友總是相見恨晚,此日如能同游,應該是十分歡欣雀躍。謝靈運在其吟詠石門的篇什中,每多抒寫寂寞之感,如“惜無同懷客,共登青雲梯”、“美人竟不來,陽阿徒晞髮”等。此詩亦然。詩中的感受既是在登山過程中直接觸發的,因而詩人將晝游部分移後,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只有如此才便於使情景相關處連成一體,而避免了將情與景截分兩橛的弊病。這種在章法布局上的縝密用意,正是大謝詩慘澹經營的一個重要方面。

名家點評

浙江省古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俞樟華《池塘春草——謝靈運、孟浩然、王維詩選》:“謝靈運的詩歌以‘高妙深曲,變化不可執著’著稱,這首詩就是最好的證明。詩歌按照時間順序,本當先寫晝游,再寫夜遊,作者卻倒過來,先寫夜遊,再用倒敘的筆法追憶晝游所見之景,然後自然引出自己在登山賞景中所觸發的感受,使情景相關處連成一體,而無情與景分裂之感,其章法布局之縝密,由此可見。”

作者簡介

謝靈運(385~433年),晉宋間詩人。原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東晉名將謝玄之孫,襲爵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出身名門,兼負才華,但仕途坎坷。為了擺脫政治煩惱,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覽勝。詩歌大部分描繪了他所到之處,如永嘉、會稽、彭蠡等地的山水景物。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從不同角度刻畫自然景物,給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詩文大都是一半寫景,一半談玄,仍帶有玄言詩的尾巴。儘管如此,謝靈運以他的創作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了出來,從而扭轉了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從此山水詩成為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流派,他成為山水詩派的創始人。有《謝康樂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