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

《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是晉末宋初謝靈運寫的一首五言詩。

作品信息

【名稱】《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
【年代】晉末宋初
【作者】謝靈運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
我行乘日垂,放舟候月圓。
沫江免風濤,涉清弄漪漣。
積石竦兩溪,飛泉倒三山。
亦既窮登陟,荒藹橫目前。
窺岩不睹景,披林豈見天。
陽烏尚傾翰,幽篁未為邅。
退尋平常時,安知巢穴難。
風雨非攸恡,擁志誰與宣?
倘有同枝條,此日即千年。

作品鑑賞

古典詩歌至六朝進入了“詩運轉關”的時期,如果說漢魏古詩以天然勝,那么晉宋以後的新體詩則以人巧勝。作為“元嘉之雄”的謝靈運,更以“人巧奪天工”而著稱於世。例如其詩的經營章法就十分講究,清代的方東樹稱之為“高妙深曲,變化不可執著”(《昭昧詹言》卷一)。此詩即可為證。
這首詩由夜遊、晝游及感受三部分組成,每部分各占六句。按遊覽的時間順序說,是晝游在先,夜遊在後,而詩中卻將夜遊部分置於晝游之前。詩的首二句即從日暮寫起,言暮時繼續行游,至月夜而泛舟江上。次二句寫水面如鏡,風波不起。“漪漣”指細似縠紋的水波。上有月光清朗,下有微波蕩漾,水天一色,交相輝映,浸淫在一派閒靜輕柔的氛圍之中。而“沫”、“涉”二字又透出遊者的情態。“沫”指以手掬水洗面,“涉”原指步行渡水,二字以工整的對仗,表現了主人公在江上縱情嬉戲的歡快情趣。五、六兩句寫夜行所見的奇異景色以應題。按詩中所寫的“歸瀨”可能即在嵊縣石門一帶,“兩溪”、“積石”或即謝靈運《山居賦》自注中所說的雙流和崿石,注云:“雙流,謂剡江及小江,此二水同會于山南。”“崿者,謂回江嶺,在其山居之南界,有石跳出,將崩江中,行者莫不駭。”可資參證。“三山”,所指不詳。這兩句以“竦”字描摹巨石的突起聳立之狀,以“倒”字形容飛瀑的傾瀉直下之勢,仿佛石破天驚,蔚成壯觀。以上六句,寫出了夜遊由陸路到水行,最後抵達目的地的全過程,而所見江水的平靜和三山兩溪的奇崛又情味迥異,生動地再現了景觀的不同風神,可謂搖曳生姿。
“亦既窮登陟”以下六句,以倒敘筆法追憶晝游的所見之景。登山眺覽,惟見一片莽莽蒼蒼的景象。“荒藹”句為總寫,概括了幽僻深杳的總體印象;“窺岩”和“披林”兩句則分寫山高、林密。重岩疊嶂、樹林茂密,以至連天日都仿佛被遮蔽不見了。這裡是用誇飾的手法極寫環境之艱險,以為下文的張本。接下來“陽烏”兩句,為記憶中的白晝遊程攝下最後一個鏡頭:行者披著夕陽的餘暉,正在幽深的竹林之中穿越而行。傳說太陽中有三足烏,烏為陽精,故以“陽烏”代日;翰為翅膀,這裡借喻落日斜射的光芒。邅,指迴轉難行。這兩句中的“尚傾翰”、“未為邅”,與上兩句的“不睹景”、“豈見天”似相牴牾,其實一為記實,一為描寫,蓋因用筆虛實之不同也。這六句從登山寫到返程,最後以“陽烏傾翰”回顧照應到詩的首句,遂以“日垂”為契機,把晝游和夜遊、山行和水行連成一氣。全詩的寫景紀游部分以後一段行程的起點發端,以前一段行程的終點收煞,攔腰說起,首尾承接,不僅使整個紀游部分顯得神固氣完,而且也使詩的章法布置別開生面,頗有奇觀意外之妙。
詩的最後六句抒寫感受。詩人由此番登陟的親身經歷,聯想到巢居穴處的岩棲之難。巢穴的不蔽風雨固然可憂,然而更可憂的,是沒有可以一吐衷腸的知己。這裡或指詩人的“方外交”曇隆和法流二法師,這兩位友人都是“辭恩愛,棄妻子,輕舉入山”而作“高棲之游”的。詩人在《山居賦》中曾說:“苦節之僧,明發懷抱。……雖一日以千載,猶恨相遇之不早。”意謂:朋友相得之歡,一日勝似一千年。志同道合的朋友總是相見恨晚,此日如能同游,應該是十分歡欣雀躍。謝靈運在其吟詠石門的篇什中,每多抒寫寂寞之感,如“惜無同懷客,共登青雲梯”、“美人竟不來,陽阿徒晞髮”等。此詩亦然。詩中的感受既是在登山過程中直接觸發的,因而詩人將晝游部分移後,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只有如此才便於使情景相關處連成一體,而避免了將情與景截分兩橛的弊病。這種在章法布局上的縝密用意,正是大謝詩慘澹經營的一個重要方面。

作者簡介

謝靈運
(385~433)晉宋間詩人。原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東晉名將謝玄之孫,襲爵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出身名門,兼負才華,但仕途坎坷。為了擺脫政治煩惱,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覽勝。詩歌大部分描繪了他所到之處,如永嘉、會稽、彭蠡等地的山水景物。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從不同角度刻畫自然景物,給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詩文大都是一半寫景,一半談玄,仍帶有玄言詩的尾巴。儘管如此,謝靈運以他的創作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了出來,從而扭轉了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從此山水詩成為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流派,他成為山水詩派的創始人。有《謝康樂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