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類臍菇

發光類臍菇

發光類臍菇,真菌界,層菌綱,白蘑科,含有胃腸道刺激物等毒素,不宜採食,分布於山西、雲南等地。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發光類臍菇發光類臍菇

中文學名:發光類臍菇
拉丁學名:Omphalotus olearius (Dc.: Fr.) Sing.
中文別名:橄欖杯傘、毒徒頭、奧爾類臍菇
同物異名:Clitocybe olearius Dc.: Fr.
分類地位:傘菌目白蘑科、類臍菇屬

形態特徵

物種性別:不清圖片說明物種性別:不清圖片說明

子實體中至稍大。菌蓋直徑可達12cm,中間下凹近漏斗狀,表面橙褐色至橙黃色,菌褶又窄而密,金黃色或橙色,延生。菌柄一般細長,尤其靠近基部漸變細,同蓋色,長5-18cm,粗0.5-2.2cm。孢子印白色帶黃。孢子無色,球形至卵圓形,表面光滑,5-7μm×5-6μm。顏色:上部淺黃下部深黃,棒狀、偏生、纖維質、空心、鬆軟。

生態習性

此菌通常成簇生長在橄欖樹及橡樹的基部。該菌子實體可在夜晚發螢光。

採集地

海拔425-1709米,闊葉林。生長基物:地上、腐枝落葉層、腐木、簇生。

分布地區

山西、雲南等。

經濟用途

此菌含有胃腸道刺激物等毒素,不宜採食。另外據報導含麥斯卡松等毒素。此菌對樹木基部木質有腐朽作用。可作為研究生物發光材料。

菌物界(四)

“菌物界”這個名詞是我國學者裘維蕃等於1990年提出的,並已得學術界的一定支持,這是指與動物界,植物界相併列的一大群無葉綠素,依靠細胞表面吸收有機養料,細胞壁一般還有幾丁質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3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