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石空寺

《登石空寺》是清代文人黃恩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登石空寺

健足臨高閣,披雲上佛台。

河流環地曲②,梵剎倚山開③。

樹隱煙光合,風鳴雨勢來。

僧閒留客久,茶熟勸添杯。

作品注釋

大佛寺石窟開鑿在騰格里沙漠邊緣、雙龍山南麓的斷崖上,分上中下三寺,共有大小13個洞窟。分別為:靈光洞、萬佛洞、百子觀音洞、孔聖洞、三清洞、玉皇洞、無量洞、九間沒梁洞、藥王洞、財神洞、娘娘洞、龍王洞、睡佛洞,洞窟多為覆斗式。上寺為大雄寶殿,塑有華嚴三聖,中間釋迦牟尼,持說法狀。

佛像高3米,金剛座。阿難、迦葉護法,兩弟子老成持重。兩旁是文殊、普賢兩菩薩,文殊騎孔雀神獅,普賢騎六牙大象。

殿宇金碧輝煌。中寺便是九間沒梁洞,在大佛寺所有洞窟中,規模最為宏大,是整個石窟的中心。洞窟高25米,寬13米,深8米,內塑88佛,加上羅漢、菩薩等共有彩塑360尊。塑像面相,神態各異,豐富多彩。

上面有三個大佛龕,正中的大龕為一鋪五身群像。中間釋迦牟尼大佛,為石胎泥塑的坐像,高5米。大佛左右是兩菩薩,站陪的是阿難、迦葉兩弟子。

下寺有5個洞窟,第一個可能是僧人居住,裡面還鑿有小洞,高3米,寬1.5米,深4米;第二個是娘娘洞;第三個是藥王洞;第四個是龍王洞;第五個是睡佛洞,也即是佛的涅槃像。有阿難、迦葉和佛的十大弟子組成。為二層樓閣式。

②河流:指黃河。

③梵剎:佛教用作佛寺的別稱。此指石空寺。

作品賞析

①這首詩選自《乾隆中衛縣誌》。石空寺,指石空寺石窟,又俗稱大佛寺。石空大佛寺坐落在今中寧縣城西北20公里處的余丁鄉(原名石空鄉)金沙村北側的雙龍山南麓。石窟依山而鑿,座北向南,背靠雙龍山斷崖,東西綿延500多米。東面有山水溝,北邊是騰格里大沙漠,西為連綿起伏的山丘,南有躍進渠從寺前自西向東穿過,萬里長城從其洞窟頂部順山勢而去,兩側有大小10餘個烽火台點綴。

據《隴右金石錄》引《甘肅新通志》云:“石空寺……以寺得名。寺創建於唐時,就山形作石窟。窟內造像皆唐制。”明代的《嘉靖寧夏新志》記載為元代的“元故寺”,清代的《乾隆中衛縣誌》記載是西夏國的開國皇帝元昊所建。而廣為流傳的民間口碑是大佛寺系唐代貞觀年間大將尉遲敬德監修。由此可見,石空大佛寺石窟開鑿於唐代,西夏、元代均有營造、重修,才有後來的宏大規模。

作者簡介

黃恩錫,字素庵,雲南永北府(今永勝縣)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進士,二十一年(1756年)任寧夏中衛知縣。在任職期間,他恪盡職守,興利除弊,造福一方,政績卓著,深得邑人擁戴。他還編修了中衛第一部縣誌,保存了大量的有價值的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