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綜合症

骨轉移是腫瘤病人骨痛的最常見原因,但也有約25%有繼發性骨病灶的病人無疼痛感覺,還有些全身廣泛轉移的病人只有少數幾處感覺疼痛。骨轉移的疼痛性質變化也較大,從鈍痛到運動後劇烈疼痛不等,長骨受損時肢體承重會加劇疼痛。

(一)骨痛:

骨病灶引起疼痛的機制主要包括:①骨膜和骨內膜伸展或彎曲激活傷害性受體;②腫瘤向周圍軟組織生長;③由於腫瘤生長或骨質破壞塌陷,浸潤或壓迫了鄰近神經;④腫瘤生長引起骨質疏鬆最終導致塌陷;⑤受損的骨質釋放致痛介質,激活傷害性受體;⑥受刺激的肌肉痙攣;⑦微小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二)背痛

除了胰腺等部位的腫瘤引起的背部牽涉痛外,腫瘤脊柱轉移是腫瘤引起背痛的常見原因之一,肺、乳房、前列腺等部位的惡性腫瘤最易引起脊柱轉移。腫瘤向硬膜外腔蔓延引起脊髓和馬尾受壓是腫瘤引起背痛的第二大常見原因,此時患者情況較緊急,須及時處理。90%的脊髓受壓病人背部都有壓痛點。 脊髓受壓有時可以是惡性腫瘤的最初表現。大部分病人脊髓受壓可出現背痛,由於背痛是普通人群較常見的症狀,因此,應努力找出與腫瘤有關的特徵性的症狀和體徵、以及容易脊柱轉移的腫瘤,以區別於一些常見的良性慢性腰背痛。 腫瘤患者脊髓受壓疼痛的特徵性症狀有:①快速進展、逐漸增強的背痛;②單側或雙側神經根性痛;③打噴嚏、咳嗽或其它突發動作加劇的背痛或神經根性痛;④躺著加劇、站著或坐著緩解的背痛;⑤休息時背痛依然存在,甚至影響睡眠;⑥伸直脊柱、彎曲頸部病人有電擊樣感覺。隨著脊髓受壓的進展,病人還會出現下肢無力、行走上樓困難,受損脊髓段水平以下漸進性感覺缺失、自主神經功能不全,這些症狀最初較輕微,易被病人忽視。脊髓受壓晚期還可出現腸道和膀胱功能不全。 體徵:①骨觸痛——常在出現神經症狀相吻合的脊椎水平;②關節的本體感覺消失——硬膜外擴散已累及脊髓後柱;③感覺改變——如果壓迫進展,較早出現的表現將是痛感覺改變,溫度覺改變可能更早,馬尾受壓可出現鞍區麻木;④運動無力、強直或軟癱——與疾病的進展時期和快慢有關; 由於神經系統受損的後遺症不易恢復,因此應在這些後遺症出現前進行有效的治療,否則將導致病人終身癱瘓、大小便失禁。

(三)頭痛

有骨轉移傾向的腫瘤也易引起顱內轉移,表現為頭痛等一系列症狀和體徵(表1)。腦神經由基底孔出顱,此處最易受腫瘤轉移的侵蝕。X線平片常不能顯示病灶部位,而需行MRI檢查。 除了侵犯腦神經,顱內腫瘤引起的顱內壓升高也是病人頭痛的重要原因。此頭痛具有以下特點:①早晨或躺平時疼痛加劇;②咳嗽、大便時頭痛加劇;③嘔吐較常見,而噁心較少見。

腫瘤侵犯顱腦引起的癌痛綜合症

以腫瘤侵犯區命名

眼部綜合症。 眶下和眶上區的漸進性疼痛,視力模糊、復視眼球(由於眼球突出, 突出、球結膜水腫、對我性視乳頭水腫。第V對腦常較早被診斷)神經眼支配區感覺減退。

蝶鞍旁綜合症。單側頭痛(前、上部),無眼球突出,可能出現視 ,乳頭水腫、視野缺失。

中顱窩綜合症 。經常出現在V2V3分布區,頰、頜部麻木、癱瘓,(半月神經節)。三叉神經分布區感覺異常。頸靜脈孔綜合症 。嘶啞和/或吞咽困難,枕部疼痛並放射到頭頂、耳對側頸、肩部。活動後可加劇。

預後預防

疼痛是腫瘤患者最常見卻又最難控制的症狀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世界每年有1000萬新發癌症患者,600萬人死於癌症,其中50%的患者有癌性疼痛症狀,70%的晚期癌症患者以疼痛為主要症狀。在疼痛患者中,因各種原因使50%~80%的疼痛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當前,中國每年新發癌症患者數約180萬,每年死於癌症的人數達到140萬。研究表明,中國癌性疼痛病人發病率高達50%左右,疼痛的原因以腫瘤直接引起的疼痛占第1位約占80%,同時治療腫瘤也可引起疼痛,發生率占10%左右。其他10%為與腫瘤相關或無關原因。

預後:對於可能治癒的癌症患者,確切有效的止痛可以明顯改善病人的一般情況,使其順利地完成臨床放療、化療等抗腫瘤治療計畫,達到治癒的目的。對於難以治癒的患者,有效的止痛可以使其獲得較為舒適的帶瘤生存,提高其生存質量,並可能延長其生存期。事實上,讓癌症患者無痛或儘量使疼痛減輕到可以耐受的程度是完全能夠做到的。根據WHO公布的資料,單純使用止痛藥物可使90%的疼痛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

預防:加強對腫瘤的防治,是防止出現癌性疼痛的根本辦法。癌痛治療與腫瘤治療同等重要,不僅可增強腫瘤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限,還能期癌症患者在相對無痛的狀態下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旅程。在整個癌痛治療期間服用體恆健硒維康口嚼片,補硒可以有效緩解癌症帶來的疼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