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止蒿

痢止蒿

痢止蒿,唇形目(Lamiales)、唇形科(Labiatae ),筋骨草屬(Ajuga)植物。分布於滇西北至中部,東至蒿明等地。痢止蒿為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匐枝橫走,節上生有纖細的鬚根。莖四棱形,帶紅色。單葉對生;卵圓形至卵狀長圓形,長3~8厘米,寬1.5~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粗大鋸齒;葉柄長0.5~1.5厘米。輪傘花序;苞片葉狀:花萼漏斗狀,齒5;花冠唇形,紫藍色,上唇小,先端微凹,下唇延伸,3 裂。小堅果倒卵狀三棱形。花期夏季。

基本信息

簡介

痢止蒿痢止蒿
所屬卷:AjugaLinn.
所屬科:Labiatae
中文名:痢止蒿
其它中文名:止痢蒿、白龍鬚(麗江)、無名草(大理)。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痢止蒿全草
種拉丁名:AjugaforrestiiDiels
種別名:止痢蒿、白龍鬚、無名草
科拉丁名:Labiatae
屬拉丁名:Ajuga
國內分布:產四川西部,雲南中部及西北部,西藏東南部;生於開闊的路旁、溪邊等潮濕的草地、矮草叢中,常成片生長,海拔1700—3200(—40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麗扛谷地北端。
海拔:1700-4000
命名來源:[NotesBot.Gard.Edinburgh5:242.1912]
中國植物志:65(2):072
英文植物志:17:67
系中文名:筋骨草系
系拉丁名:Ser.Genevenses
亞組中文名:筋骨草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Genevenses
組中文名:筋骨草組
組拉丁名:Sect.Ajuga
亞科拉丁名:Ajugoideae
綱拉丁名:DICOTYLEDONAE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痢止蒿痢止蒿
多年生草本,直立或具匍匐莖,根莖膨大。莖高6—20厘米,有時達30厘米以上,基部木質化,具分枝,密被灰白色短柔毛或長柔毛。葉柄長8毫米或幾無,具槽及狹翅,毛被同莖;葉片紙質,披針形至卵形或披針狀長圓形,長4—8厘米,寬1.3—3.5厘米,稀長達12厘米,寬達4.5厘米,先端鈍或圓形,基部楔形,下延,邊緣具波狀鋸齒或圓齒,具緣毛,兩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或長柔毛。穗狀聚傘花序頂生,通常長6厘米左右,由輪傘花序排列組成;苞葉葉狀,向上漸小,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無柄,長約1.5厘米,寬約1厘米,全緣或有齒,具緣毛,下面暗紫色,兩面被柔毛;花梗短或幾無。花萼漏斗狀,長5—6.5毫米,外面僅在上部沿脈及齒緣具緣毛,內面無毛,具10脈,萼齒5,卵形,長為花萼之半,紫色,近於整齊。花冠淡紫色、紫藍色或藍色,筒狀,挺直,長0.7—1.1厘米,伸出,或略短而近內藏,外面被疏短柔毛,內面無毛,近基部具斜向毛環,冠檐二唇形,上唇短,直立,圓形,頂端微缺,下唇寬大,伸長,3裂,中裂多年生草本,直立或具匍匐莖,根莖膨大。莖高6—20厘米,有時達30厘米以上,基部木質化,具分枝,密被灰白色短柔毛或長柔毛。葉柄長8毫米或幾無,具槽及狹翅,毛被同莖;葉片紙質,披針形至卵形或披針狀長圓形,長4—8厘米,寬1.3—3.5厘米,稀長達12厘米,寬達4.5厘米,先端鈍或圓形,基部楔形,下延,邊緣具波狀鋸齒或圓齒,具緣毛,兩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或長柔毛。穗狀聚傘花序頂生,通常長6厘米左右,由輪傘花序排列組成;苞葉葉狀,向上漸小,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無柄,長約1.5厘米,寬約1厘米,全緣或有齒,具緣毛,下面暗紫色,兩面被柔毛;花梗短或幾無。花萼漏斗狀,長5—6.5毫米,外面僅在上部沿脈及齒緣具緣毛,內面無毛,具10脈,萼齒5,卵形,長為花萼之半,紫色,近於整齊。花冠淡紫色、紫藍色或藍色,筒狀,挺直,長0.7—1.1厘米,伸出,或略短而近內藏,外面被疏短柔毛,內面無毛,近基部具斜向毛環,冠檐二唇形,上唇短,直立,圓形,頂端微缺,下唇寬大,伸長,3裂,中裂多年生草本,直立或具匍匐莖,根莖膨大。莖高6—20厘米,有時達30厘米以上,基部木質化,具分枝,密被灰白色短柔毛或長柔毛。葉柄長8毫米或幾無,具槽及狹翅,毛被同莖;葉片紙質,披針形至卵形或披針狀長圓形,長4—8厘米,寬1.3—3.5厘米,稀長達12厘米,寬達4.5厘米,先端鈍或圓形,基部楔形,下延,邊緣具波狀鋸齒或圓齒,具緣毛,兩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或長柔毛。穗狀聚傘花序頂生,通常長6厘米左右,由輪傘花序排列組成;苞葉葉狀,向上漸小,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無柄,長約1.5厘米,寬約1厘米,全緣或有齒,具緣毛,下面暗紫色,兩面被柔毛;花梗短或幾無。花萼漏斗狀,長5—6.5毫米,外面僅在上部沿脈及齒緣具緣毛,內面無毛,具10脈,萼齒5,卵形,長為花萼之半,紫色,近於整齊。花冠淡紫色、紫藍色或藍色,筒狀,挺直,長0.7—1.1厘米,伸出,或略短而近內藏,外面被疏短柔毛,內面無毛,近基部具斜向毛環,冠檐二唇形,上唇短,直立,圓形,頂端微缺,下唇寬大,伸長,3裂,中裂片狹倒心形,有深紫色條紋,側裂片線狀長圓形。雄蕊4,二強,微彎,伸出,均著生於冠筒近喉部之下,花絲粗壯,無毛。花柱粗壯,無毛,超出雄蕊,先端2裂,裂片細尖。花盤環狀,裂片不明顯,前面有時呈指狀膨大。子房4裂,無毛。小堅果倒卵狀三棱形,背部具網狀皺紋,腹部平整,果臍占腹面的2/3或以上。花期4—8月,果期5—10月。

產地分布

產四川西部,雲南中部及西北部,西藏東南部;生於開闊的路旁、溪邊等潮濕的草地、矮草叢中,常成片生長,海拔1700—3200(—40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麗扛谷地北端。

亞組概述

輪傘花序通常由6或更多的花組成,緊密;苞葉通常與莖葉異形;植株通常直立,稀匍匐。
本組概述:SectBugulaBenth.Lablat.Gen.etSp.692.1835.輪傘花序由2—6稀更多的花組成;花冠藍、玫瑰紅或帶紫色,或白色,絕非黃色。

本屬概述

一年生、二年生或常為多年生草本,較稀灌木狀,直立或具匍匐莖。莖四棱形。單葉對生,通常為紙質,邊緣具齒或缺刻,較稀近於全緣;苞葉與莖葉同形,或下部者與莖葉同形而上部者變小呈苞片狀,或較少為與莖葉異形或較大。輪傘花序具2至多花,組成間斷或密集或下部間斷上部密集的穗狀花序。花兩性,通常近於無梗。花萼卵狀或球狀,鍾狀或漏斗狀,通常具10脈,其中5副脈有時不明顯,萼齒5,近整齊。花冠通常為紫色至藍色,稀黃色或白色,脫落或在果時仍宿存,冠筒挺直或微彎,內藏或伸出,基部略呈曲膝狀或微膨大,喉部稍膨大,內面有毛環或稀無之,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全緣或先端微凹或2裂,下唇寬大,伸長,3裂,中裂片通常倒心形或近扇形,側裂片通常為長圓形。雄蕊4,二強,前對較長,常自上唇間伸出,花芽時內卷,花絲挺直或微彎曲,花葯2室,其後橫裂並貫通為1室。花柱細長,著生於子房底部,先端近相等2淺裂,裂片鑽形,細尖。花盤環狀,裂片不明顯,等大或常在前面呈指狀膨大。天房4裂,無毛或被毛。小堅果通常為倒卵狀三棱形,背部具網紋,側腹面具寬大果臍,占腹面1/2或2/3,有1油質體。約40—50種,廣布於歐、亞大陸溫帶地區,尤以近東為多,極少數種出現於熱帶山區。我國有18種,12變種及5變型,大多數分布於秦嶺以南各地的高山和低丘森林區、山谷林下或山坡陰處。

亞科概述

花萼通常10脈,稀8脈或少於8脈,具相等的5齒或二唇形,如為二唇形則1/4式或3/2式,例外的有2個全緣的唇片。花冠自近於輻射對稱至單唇形或假單唇形,如為二唇形則2/3式,上唇非外凸。雄蕊4,稀僅前對能育,平行,上升,例外的為叉開;花葯2室,室平行或略叉開,頂端常匯合,但藥室分明,稀為1室。花盤多微小或全緣。子房短4室或分裂至其高度1/3。花柱近頂生。小堅果倒卵圓形,具側腹向合生面,合生面之高度常超過果軸長之半,外果皮厚而乾燥,具短而向下直伸的胚根(屬1—10)。

本科概述

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半灌木或灌木,極稀喬木或藤本,常具含芳香油的表皮,有柄或無柄的腺體,及各種各式的單毛、具節毛、甚至於星狀毛和樹枝狀毛,常具有四棱及溝槽的莖和對生或輪生的枝條。根纖維狀,稀增厚成紡錘形,極稀具小塊根。偶有新枝形成具多少退化葉的氣生走莖或地下匍甸莖,後者往往具肥短節間及五色葉片。葉為單葉,全緣至具有各種鋸齒,淺裂至深裂,稀為複葉,對生(常互動對生),稀3—8枚輪生,極稀部分互生。花很少單生。花序聚傘式,通常由兩個小的3至多花的二歧聚傘花序在節上形成明顯輪狀的輪傘花序(假輪);或多分枝而過渡到成為一對單歧聚傘花序,稀僅為3—1花的小聚傘花序,後者形成每節雙花的現象。由於主軸完全退化而形成密集的無柄花序,或主軸及側枝均或多或少發達,苞葉退化成苞片狀,而由數個至許多輪傘花序聚合成頂生或腋生的總狀,穗狀,圓錐狀,稀頭狀的複合花序,稀由於花向主軸一面聚集而成背腹狀(開向一面),極稀每苞葉承托一花,由於花亦互生而形成真正的總狀花序。苞葉常在莖上向上逐漸過渡成苞片,每花下常又有一對纖小的小苞片(在單歧花序中則僅一片發達),很少有不具苞片及小苞片,或苞片及小苞片趨於發達而有色,具針刺,葉狀或特殊形狀。花兩側對稱,稀多少輻射對稱,兩性,或經過退化而成雌花兩性花異株,稀雜性,極稀花為兩型而具閉花授粘的花,較稀有大小花或大中小花不同株的現象。花圖式為S5P5A4G(2)。花萼下位,宿存(稀二片盾形,其中至少一片脫落),在果時常不同程度的增大,加厚,甚至肉質,鍾狀,管狀或杯狀,稀壺狀或球形,直至彎,合萼,5一稀4一基數,芽時開放,有分離相等或近相等的齒或裂片,極稀分裂至近底部,如連合則常形成各式各樣的二唇形(3/2或1/4式,極稀5/0式),主脈5條,其間簡單、交叉或重複,分枝的第二次脈在較大或小的範圍內發育,因之形成8,11,13,15至19脈,貫入萼齒內的側脈有時緣邊或網結,齒間極稀有側脈連結形成的胼胝體,脈尖偶形成附屬物或附齒,如此,則齒有10枚(有時5長5短),萼口部平或斜,喉內面有時被毛,或在萼筒內中部形成毛環(果蓋Garposte-gium),萼外有時被各種毛茸及腺體。花冠合瓣,通常有色,大小不一,具相當發育的,通常伸出萼外(稀內藏),管狀或向上寬展,直或彎(極稀倒扭)的花冠筒,筒內有時有各式的毛茸或毛環(蜜腺蓋Nectarostegium或Annulus),基部極稀具囊或距,內有蜜腺;冠檐5—稀4—裂,通常經過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聯合而成二唇形(2/3式,或較少4/1式),稀成假單唇形或單唇形(0/5式),稀5(—4)裂片近相等,卷疊式覆瓦狀,通常在芽內開放,或雙蓋覆瓦狀,後裂片在芽時在最外,如為二唇形,則上唇常外凸或盔狀,較稀扁平,下唇中裂片常最發達,多半平展,側裂片有時不發達,稀形成盾片(Apo-physis)或小齒(Pleuridia),顎上有時有褶襞或加厚部分,但在4/1式中則下唇有時成舟狀、囊狀或各種形狀。雄蕊在花冠上著生,與花冠裂片互生,通常4枚,二強,有時退化為2枚,稀具第5枚(後)退化雄蕊,分離或藥室貼近兩兩成對,極稀在基部連合或成鞘狀(如鞘蕊花屬ColeusLour.),通常前對較長,稀後對較長(荊芥族NepeteaeBenth.),通常不同程度的伸出花冠筒外,稀內藏,通常兩兩平行,上升而靠於花冠的盔狀上唇內,或平展而直伸向前,稀下傾,平臥於花冠下唇上或包於其內(羅勒族Oci—meaeKudo,p.p.),稀兩對不互相平行(則後對雄蕊下傾或上升);花絲有毛或否,通常直仲,稀在芽時內卷,有時較長,稀在花後伸出很長,後對花絲基部有時有各式附屬器;藥隔伸出或否;花葯通常長圓形,卵圓形至線形,稀球形,2室,內向,有時平行,但通常不同程度的叉開、平叉開或甚至平展開,每室縱裂,稀在花後貫通為1室,有時前對或後對藥室退化為1室形成半藥,有時平展開(則花葯球形),稀被發達的藥隔分開,後者變成絲狀並在著生於花絲處具關節(鼠尾草族SalvieaeDumort.),無毛或被各式毛。下位花盤通常肉質,顯著,全緣至通常2—4淺裂,至具與子房裂片對生或互生的裂片,前(或偶有後)裂片有時呈指狀增大,稀不具而花托中央有一突起(保亭花屬WenchengiaC.Y.WuetS.Chow)。雌蕊由2中向心皮形成,早期即因收縮而分裂為4枚具胚珠的裂片,極稀淺裂或不裂(筋骨草亞科AiugoideaeBenth。部分,保亭花亞科WenchengioideaeC.Y.WuetS.Chow);子房上位,無柄,稀具柄(黃芩屬ScutellariaLinn.);胚珠單被,倒生,直立,基生,著生於中軸胎座上,珠脊向軸,珠孔向下,極稀側生而多少半倒生,直立,例外的為多少彎生;花柱一般著生於子房基部(gynobasic),稀著生點高於子房基部,頂端具2等長稀不等長的裂片,稀不裂,例外為4裂。果通常裂成4枚果皮乾燥的小堅果,稀核果狀(錐花亞科PrasioideaeBriq.)而具多少堅硬的內果皮及肉質或多汁的外果皮,倒卵圓形或四棱形,光滑,具毛或有皺紋、雕紋,稀具邊或頂生或周生的翅(有時背腹壓扁,稀背腹分化),具小的基生果臍,稀由於側腹面相接而形成大而顯著、高度有時超過果軸一半的果臍,極稀近背面相接(具基部——背部的合生面,如薰衣草屬LavandulaLinn.),稀花托的小部分與小堅果分離而形成一油質體(elaiosome)(如筋骨草屬AjugaLinn,野芝麻屬LamiumLinn.,及迷迭香屬RosmarinusLinn.);種子每堅果單生,直立,極稀橫生而皺曲,具薄而以後常全部被吸收的種皮,基生,稀側生。胚乳在果時無或如存在則極不發育。胚具扁平,稀凸或有折,微肉質,與果軸平行或橫生的子葉;幼根短,在下面,例外的為彎曲而位於一片子葉上(即背依子葉,如黃芩屬ScutellariaLinn.)。夏枯草,益母草等等。白蘇則為有名的油料作物之一。由於花、葉形狀特殊,色彩鮮艷常供觀賞的亦有一串紅、彩葉蘇等若干種類。

採集

夏季採收,洗淨,陰乾。

性味

苦,寒。

功用主治

清熱解毒,止痢,驅蟲。治痢疾,乳腺炎,蛔蟲症。外敷治乳腺炎。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分布及生境

於滇西北至中部,東至蒿明等地,海拔1700—3200米,有時達4000米的開闊路旁,溪邊等潮濕草地,有時成片生長。我國四川西部、西藏東南部也有。模式標本采自麗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