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召組

番召組,貴州區域地質測量大隊1965年命名。主要分布於黔東地區。整合於烏葉組與清水江組之間,分二段:下段為變余砂岩與板岩互層段;上段為灰色、深灰色絹雲板岩夾凝灰質板岩及少許變余砂岩、凝灰岩。

地層名稱:番召組

地層名稱(英文): Fanzhao Fm

階代碼:Qb

地區代碼:45,47

命名:

由貴州省地質局108地質隊1962年命名,1965年劍河幅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正式發表。命名剖面位於貴州台江番召村西。

沿革:

特徵:

本組可分為兩段,第一段為淺灰—深灰色變余砂岩、變余粉砂岩夾板岩,上部見有大理岩小透鏡體,砂岩及粉砂岩中常含粘土質礫石及礫岩透鏡體;第二段為淺灰-深灰色板岩、千枚岩夾少量變余砂岩、變余凝灰岩,含黃鐵礦,偶見大理岩小透鏡體。典型番召組僅分布於雷公山小區,由北西向南東砂岩減少同時砂岩厚度變小。第一段厚約400—900m,第二段則為400—1900m。

備考:

本組相當地層在梵淨山西北稱為張家壩組,為貴州區調隊於1983年命名。更名前即稱為番召組。該組呈狹長帶狀(NNE-SSW)分布於梵淨山西北麓。其下部為淺灰色—灰白色變余細—粗粒砂岩與淺灰、灰綠色板岩互層;上部為淺紫色中—粗粒含長石石英砂岩與紫紅色變余粉—細砂岩互層,夾灰綠色變余砂岩及板岩。本組厚340—460m。命名者認為與番召組雖層位相當,但岩性差別大,代表了分屬於濁流的不同相位,故理應另立新名。編典者認為張家壩組分布範圍過於局限,雖與番召組分屬相同層位不同相區的沉積物,但均屬於同一沉積體系內,似不宜再建

編撰者:王自強

作者1:貴州省地質局108地質隊

年份1:1965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