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屋組

牛屋組,1971年安徽省地質局區測隊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安徽省祁門縣牛屋村。

地層名稱:牛屋組

地層名稱(英文):Niuwu Fm

階代碼:Pt2

地區代碼1:38

命名:

1971年安徽省地質局區測隊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安徽省祁門縣牛屋村。

沿革:

上溪群

特徵:

主要由變質細碎屑岩所組成。下部為灰黑色淺變質含砂質粉砂岩、長石石英砂岩及粉砂質板岩、砂質千枚岩之韻律互層,夾有數層礫岩,厚1341m;中部為灰色、灰綠色千枚狀含砂質粉砂岩、粉砂質千枚岩,其底部夾少量含礫長石砂岩,厚874m;上部為深灰、灰黑色粉砂質千枚岩、千枚岩與粉砂質砂岩之韻律互層,產微古植物Protosphaeridium, Trematosphaeridium, Lignum, Polyporata, Taeniatum, Laminarites 等屬,厚494m。該組與下伏木坑組呈整合接觸,與上覆歷口群呈不整合接觸。歷口群所屬各組均可超覆(不整合或假整合)於牛屋組之上。

備考:

有些研究者將該組時代定為新元古代,有待進一步研究。

編撰者:高振家

作者1:安徽省區域地層表編寫組

年份1:1978

系名:中元古界

另外

地層名稱:牛屋組

地層名稱(英文)

Niuwu Fm

階代碼:Qb

地區代碼:52

命名:

安徽冶金地質局1971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祁門縣瀝口牛屋村。

沿革:

1930年李捷等將皖南前震旦系變質岩命名為上溪綠泥片岩。1962年夏邦棟等將其改稱溪口群並劃分了五個岩石組合,1971年安徽區調隊進行區調工作中命名為牛屋組,代表上溪群的最上部的地層。

特徵:

牛屋組可分為三個岩性段。下段黑色輕變質含砂粉砂岩、岩屑長石石英砂岩與粉砂質板岩及砂質千枚岩互層,局部地區夾礫岩;中段為灰及灰綠色千枚狀含砂粉砂岩夾含砂千枚岩及含砂粉砂質千枚岩,下部夾少量岩屑長石砂岩;上段為深灰、灰黑色含砂、粉砂質千枚岩、千枚岩與千枚狀含砂粉砂岩互層。本組上部含微古植物Protosphaeridium sp., Lignum cf. Punctulosum, L. Cf. Striatum, Taeniatum crassum, Laminarites sp.等。本組厚度為2710m。

備考:

上溪群原來劃分為四個組,自下而上為漳前組、板橋組木坑組和牛屋組。時代為中—新元古代。1987年周洪瑞等在贛北景德鎮地區,根據構造變形及變質特徵,認為上溪群實際僅由木坑組和牛屋組組成,但有人持不同認識,故尚待再行研究。

編撰者:王自強

作者1:李捷

年份1:1930

作者2:夏邦棟

年份2:1962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