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條群

中條群,地質學術語,王植、聞廣於1957年創名。據山西地質局214隊和213隊(1967),該群下部5個組命名剖面位於山西省垣曲縣北西約6km的轉山—西峰山,上部3個組命名剖面位於夏縣東約30km的溫峪—架桑。參考剖面位於夏縣東約26km的支家川—曹莊—架桑。

地層名稱:中條群

地層名稱(英文): Zhongtiao Gr

階代碼: Pt1zt

地區代碼: 8,10

命名:

王植、 聞廣於1957年創名。據山西地質局214隊和213隊(1967),該群下部5個組命名剖面位於山西省垣曲縣北西約6km的轉山—西峰山,上部3個組命名剖面位於夏縣東約30km的溫峪—架桑。參考剖面位於夏縣東約26km的支家川—曹莊—架桑。

沿革:

王植、 聞廣(1957)將中條山地區前震旦系變質岩系劃為元古宙上中條繫上石英岩建造(相當擔山石群)、元古宙下中條系變質火山岩建造、 上大理岩建造、上片岩建造、 下大理岩建造、 下石英岩建造(相當中條群), 太古宙五台系下片岩建造(相當降縣群)。1958年, 張伯聲將中條系分上、中、下三部分1。中、下中條系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中條群下亞群的層位,而上中條系則包括了現在的擔山石群和西陽河群。1959年全國地層會議正式建立中條群。其層序和劃分方案,對於中條山北部地區來說基本是正確的。它相當於現在中條群的下亞群的層位,包括界牌梁組、余元下組篦子溝組余家山組。1962年,白瑾在界牌梁組之上增添了龍峪組,使之更趨完善。山西地質局213隊(1967)通過對中條山南區的工作,在原5個組之上增加了溫峪組吳家坪組。山西省區域地層表編寫組(1975)又將陳家山組作為中條群的最上部層位,並將下5個組和上3個組分別劃歸下、上中條亞群,歸屬古元古界。其中吳家坪組因重名,改稱為武家坪組。山西地礦局(1989)將中條群改稱為中條超群,亞群升格為群。

特徵:

該群在山西中條山地區廣泛出露,主要分布在聞喜—垣曲兩縣交界兩側、夏縣東部一帶,運城南部也有少量出露。下中條亞群1. 界牌梁組 底部為變礫岩及含礫長石石英岩,礫石以石英岩為主,次有混合花崗岩、片麻岩、變火山岩等,礫徑6—10cm,大者達30cm,渾圓狀。向上為含礫長石石英岩,具交錯層,有時見大型波痕,波谷平緩,還見疊加乾裂。上部為石英岩、條帶狀石英岩夾含細礫岩薄層。厚度約134m,北厚南薄。2. 龍峪組 下部為砂質板岩,夾條帶狀長石石英岩薄層,局部含少量方柱石變晶;中部為板岩、砂質板岩夾薄層石英岩、變粉砂岩和鈣質千枚岩,局部含方柱石;上部為板岩夾大理岩,向上大理岩愈多,漸向余元下組過渡。厚度約238m。3. 余元下組 下部為白雲石大理岩,含燧石條帶白雲石大理岩,常見強烈同生褶皺,包卷層理,夾鈣質板岩、方柱石變斑晶白雲石大理岩;中部以灰色大理岩為主,少量矽質條紋白雲石大理岩,含團塊燧石白雲大理岩和方柱石大理岩,矽質條紋顯示強烈的同生滑動褶曲;上部為具方柱石變斑晶的白雲石大理岩夾板岩;頂部為方柱石黑雲片岩所替代。厚度約599m。4. 篦子溝組 下部為黑雲石英片岩、二雲片岩、十字石榴絹雲片岩、絹雲石英片岩,夾薄層不純大理岩、變基性火山岩(斜長角閃岩、角閃變粒岩和羽斑狀角閃石岩)和方柱黑雲片岩,局部有石榴堇青絹雲片岩;上部為富含炭質的黑色片岩—炭質絹雲石英片岩和炭質鈉長絹雲石英片岩,夾不純大理岩和鈉長淺粒岩。近頂部不純大理岩增多,向余家山組大理岩過渡。本組岩性岩相變化頻繁,各種岩石間常相互漸變。厚度約835m。本組是重要的含銅岩系,賦存著名的胡—篦型銅礦床。5. 余家山組 是該群中分布最廣、岩性、岩相和厚度較穩定的一個岩組,下部為條紋—條帶狀白雲石大理岩,夾板岩,有時可見含方柱石變斑晶的錳質白雲石大理岩及含包心菜狀疊層石的白雲石大理岩;上部為結晶大理岩,含方柱石變斑晶,有時有少量燧石條帶,頂部夾薄層片岩。厚度約2400m。上中條亞群1. 溫峪組 下部為絹雲片岩、絹雲石英片岩夾薄層狀或透鏡狀大理岩,向上為含鐵白雲岩與黑雲石英片岩互層,及至上部過渡為泥質白雲石大理岩夾絹雲石英片岩,局部夾十字石片岩。厚度約680m。該層位中有沉積變質銅礦化。2. 武家坪組 主要為中厚層石英岩、長石石英岩,下部偶夾絹雲石英片岩,上部偶夾黑色板岩和砂質白雲石大理岩,頂部為磁鐵石英岩。厚度約1060m。3. 陳家山組 主要為絹雲石英片岩,下部尚可見石榴絹雲片岩;中部夾有石英岩;上部為含石榴綠泥絹雲片岩、含石榴絹雲片岩,夾一層含銅石榴絹雲片岩。局部地段夾薄層或透鏡狀大理岩。厚度大於550m。該群變質程度為綠片岩相至低角閃岩相。經歷三期褶皺變形、早、中期為緊閉褶皺,晚期為開闊褶皺。界牌梁組原岩為粗碎屑沉積岩,屬濱海相;龍峪 組原岩主要為泥、砂質岩,碳酸鹽岩少量,屬潮坪相;余元下組原岩以碳酸鹽岩為主,少量泥質岩和石英砂岩,屬陸緣斜坡相; 篦子溝組原岩是一套泥、砂質岩夾碳酸鹽岩、炭質沉積岩和少量基性火山岩和英安質凝灰岩,沉積環境屬淺海相,為還原條件的半封閉海灣式瀉湖相沉積;余家山組原岩主要為碳酸鹽岩,夾少量泥質岩、矽質岩,為潮下—潮間帶較平靜的淺海碳酸鹽岩台地相沉積;溫峪組原岩為碳酸鹽岩夾泥質岩和石英砂岩,屬潮坪相;武家坪組原岩以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為主,含少量泥質岩、碳酸鹽岩等,屬濱岸砂壩相;陳家山組原岩以泥質岩為主,其次為石英砂岩,局部有碳酸鹽岩,為相對寧靜的潮下頁岩相沉積。總體上,中條群屬大陸邊緣冒地槽構造環境的產物,下亞群構成一個完整的海進旋迴,上亞群是一個不完整的從海退到海浸的旋迴。余元下組大理岩中產出疊層石計2群4型,如Stromacolumna baishishanensis,Conophyton matigouensis,C.majinyaolumna等;黑色板岩中有少量微古植物化石,計4屬、種,如Polyporata sp.等。篦子溝組黑色片岩中有豐富的微古藻類植物化石,計有7屬7種,如Lieominuscula aff. Minuta, Taeniatum sp.,T.crassum等。余家山組大理岩中疊層石有6群3型,代表分子有Colonnella sp.,Cryptozoon sp.,Zhongtiaoshania gamagouensis等;不純大理岩和片岩中的少量微古植物化石,計4屬2種,也有未定的,代表性的有Trematosphaeridium minutum,Polyporata sp.等。溫峪組大理岩中產出少量疊層石錐體和微古植物化石,如Trematoshaeridium minutum。武家坪組有極少量微古植物化石,如Polyporata sp.。界牌梁組古地磁極坐標,緯度=29.6 ,經度=216.7 , 古緯度=-5.8 ;龍峪組的緯度=14 ,經度=246 , 古緯度=-24 ;余元下組緯度=37.4 ,經度=273.5 , 古緯度=-15.4 ;余家山的緯度=14.8 ,經度=250.3 ,古緯度=-26 。篦子溝組底部中酸性火山岩單顆粒鋯石U-Pb年齡為2060Ma。該群與上覆古元古代擔山石群及下伏古元古代絳縣群呈不整合接觸。下中條亞群余家山組與上中條亞群溫峪組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觸。

1.徐朝雷、徐有華、張忻,1983,山西省五台系,山西省地質局區域地質調查隊。

備考:

編撰者: 孫大中

作者1: 王植

年份1:1957

作者2:聞廣

年份2:1957

系名:古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