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群

宿松群,安徽省宿松地質隊1958年創名(安徽區調隊,1985),1985年安徽地礦局區調隊公開發表。命名剖面位於安徽宿松縣北西約30km大新屋(大新屋組)和宿松縣北西約33km柳坪(柳坪組、虎踏石組、蒲河組)。1962年徐嘉煒將其改稱為元古代宿松群。自下而上為:大新屋組;柳坪組;虎踏石組;蒲河組,該群遭受呂梁期中壓相系高綠片岩相—低角閃岩相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經受了三期強烈的褶皺變形作用。分布於宿松縣北西柳坪—二郎一帶。

地層名稱:宿松群

地層名稱(英文): Susong Gr

階代碼: Pt1ss

地區代碼: 25,34

命名:

安徽省宿松地質隊1958年創名(安徽區調隊,1985),1985年安徽地礦局區調隊公開發表。命名剖面位於安徽宿松縣北西約30km大新屋(大新屋組)和宿松縣北西約33km柳坪(柳坪組、虎踏石組、蒲河組)。

沿革:

1958年張鑒模將宿松地區的含磷片岩系稱為彭家河系,宿松地質隊則稱其為“宿松含磷片岩系”。1962年徐嘉煒將其改稱為元古代宿松群。安徽冶金地質局311地質隊(1970)將其稱為元古代二郎河組,1982年,該隊將其重新稱為宿松群,自下而上分為大新屋組、柳坪組、虎踏石組、蒲河組,歸屬下元古界(安徽地礦局,1986)。湖北地礦局(1990)將其歸屬中元古界。

特徵:

分布於宿松縣北西柳坪—二郎一帶。自下而上為:1. 大新屋組 下部為淺灰色白雲石英片岩夾白雲石大理岩透鏡體,近底部夾石英岩和石墨片岩,最底部有一層0.3—15m厚的黑雲母(或蛭石)片岩,部分地段還有厚達10m左右的變礫岩或含礫白雲石英片岩;上部為淺灰色中—厚層白雲石大理岩夾少量白雲石英片岩、含石墨白雲石英片岩及透鏡狀石英岩。厚度約599m。2. 柳坪組 底部為白雲及二雲石英片岩,夾薄層大理岩、含石墨白雲石英片岩、石英岩、錳土及一層矽質磷灰岩;下部以乳白色大理岩和白雲石大理岩為主,夾白雲(或二雲)石英片岩、含石墨白雲石英片岩及三層磷灰岩,大理岩中有時含石膏和滑石;上部為黑雲(或白雲、二雲)斜長片麻岩、角閃斜長片麻岩。厚度424—427m。本組為該群主要含磷礦層位。3. 虎踏石組 底部為含石墨白雲石英片岩和錳土、褐鐵礦結核層,局部夾透鏡狀磷灰岩、大理岩、含錳石英岩、薄層變酸性火山岩;下部為含綠簾白雲斜長片麻岩、含錳綠簾二雲片岩夾白雲石英片岩;中部為厚層塊狀變流紋岩(淺粒岩)夾白雲斜長片麻岩;上部為黑雲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片麻岩、綠簾及綠泥角閃鈉長片岩、變流紋岩,夾白雲石英片岩、變安山岩,涼亭河一帶夾藍晶白雲石英片岩及透鏡狀藍晶石岩;頂部為厚層塊狀含磁鐵角閃石岩及綠簾、黑雲、角閃(或綠泥)鈉長片岩和二雲斜長片麻岩。厚度962—1287m。4. 蒲河組 底部為含石墨白雲石英片岩和含綠泥石英片岩,夾透鏡狀含石墨透閃大理岩;中部以白雲斜長片麻岩及二雲斜長片麻岩為主,夾角閃或黑雲斜長片麻岩,(含石墨)白雲石英片岩、含石榴綠簾石英片岩及含綠簾斜長角閃岩等;頂部為白雲斜長片麻岩夾含黃玉、藍晶石英岩。厚度877—1872m。該群遭受呂梁期中壓相系高綠片岩相—低角閃岩相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經受了三期強烈的褶皺變形作用。原岩主要為泥質岩、砂質岩,其次為碳酸鹽岩、酸性火山岩,含少量中性和基性火山岩。有些砂、泥質岩含炭、磷、錳等。屬於淺海相火山-沉積作用產物。大新屋組變質岩中的鋯石U-Pb年齡為1850Ma,柳坪組磷灰岩的磷灰石U-Pb年齡為2343Ma(安徽區調隊,1985)。與上覆青白口紀佛子嶺群及下伏太古宙大別群(雜岩)呈不整合接觸(安徽區調隊,1985;安徽地礦局,1986)。

備考:

安徽肥東縣肥東群相當於該群的柳坪組,該群層位也與蘇北海州群相當(安徽地礦局,1986)。肥東群黑雲斜長片麻岩中自形鋯石U-Pb年齡為1994.68±9.51.2Ma(葛寧潔等,1993)。

編撰者: 金文山

作者1: 張鑒模

年份1:1958

系名: 古元古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