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系

第三系

第三系地質學名詞,屬年代地層單位。即新生代第三紀形成的地層。符號R,與第三紀相同。可分為下第三系(對應年代為早第三紀,符號E,又分古新統、始新統、漸新統)和上第三系(對應年代為晚第三紀,符號N,又分中新統、上新統)。根據2008年國際地層委員會授權出版的國際地層表中的規定,取消第三系的分類方法.把第三系拆分為古近系(漸新統,始新統和古新統)和新近系(上新統,中新統).下第三系地層中奇蹄類化石、食肉類化石多見,標明它們的發展;上第三系則偶蹄類和象類化石多見。

簡介

可分為下第三系(對應年代為早第三紀,符號E,又分古新統、始新統、漸新統)和上第三系(對應年代為晚第三紀,符號N,又分中新統、上新統)。根據2008年國際地層委員會授權出版的國際地層表中的規定,取消第三系的分類方法.把第三系拆分為古近系(漸新統,始新統和古新統)和新近系(上新統,中新統).

名稱來源:

18世紀,在對南阿爾卑斯和義大利平原的地層研究中,把地層自下至上劃分為原始系、第二系、第三系。十九世紀初在對巴黎盆地的研究中,又在原第三繫上部劃出第四系。

隨著地質學的發展,原始系、第二系、第三系的名詞已經廢棄不用,而第四系的名稱保留下來。

主要特點

第三系第三系

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開始崛起。下第三系地層中奇蹄類化石、食肉類化石多見,標明它們的發展;上第三系則偶蹄類和象類化石多見。

海相地層中軟體動物瓣鰓類、腹足類及甲殼動物介形亞綱繁盛。

第三系第三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