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

以後,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轉入以發掘為中心,並擴大調查的對象和範圍,方法逐漸完善,技術快速進步。 田野考古田野發掘是田野考古最重要和最常見的基本方法。 室內整理室內整理是運用地層學和類型學方法,對獲取的實物資料進行分類、修復和統計及初步研究的過程。

名稱由來

田野考古學 “田野考古學”的名稱,是20世紀初正式提出來的。但當時的田野考

田野考古田野考古
古學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遺蹟和遺物,依靠地圖進行調查,有時則要根據調查結果,測繪地圖,作為記錄的附屬檔案。以後,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轉入以發掘為中心,並擴大調查的對象和範圍,方法逐漸完善,技術快速進步。各種自然科學的手段相繼被採用,許多機械設備被用作調查發掘的工具。利用航空照像和衛星照像、磁力探察和地抗力探察等方法以發現遺蹟和遺物,用紅外線攝影和用其他各種特殊的攝影技術測量和製圖,為進行花粉分析和各種物理化學斷代而取樣,以及將發掘出來的遺蹟保存於現場等等,都使得田野考古學的工作面擴大,技術性加強。調查發掘的對象也由一般的居住址和墓葬等擴大到道路、橋樑、溝渠、運河、農田、都市、港口、窯群和礦場等各種大面積的遺址,從而使得考古工作者必須與各有關學科的專家協作,才能完成全面的、綜合性的研究任務。

基本方法

田野考古田野考古
田野發掘是田野考古最重要和最常見的基本方法。發掘之前,要根據發掘目的與相關學科的工作人員一道設計技術路線,使學術目的明確、方案切實可行。最常見的田野發掘有遺址發掘和墓葬發掘兩大類。遺址的具體發掘方法為“探方”法,即把發掘區劃分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探方內的土層以土質(松、軟、硬),土色(各種顏色)和結構(含沙量等)劃分為不同的文化層,按照先上後下的順序依次發掘。探方中每層下出現的各類遺蹟如灰坑、房基、窖穴、道路等,按照從晚到早的原則逐一清理。發掘時對各種遺物如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石頭、人類遺骸和動物骨骼以及測年的木炭樣品等都要收集。墓葬發掘,首先確認墓葬被埋在哪層土層之下,弄清墓葬的形制、結構,仔細清理葬具、屍骨和隨葬品

室內整理室內整理是運用地層學和類型學方法,對獲取的實物資料進行分類、修復和統計及初步研究的過程。其中,最主重的是對遺物的類型學研究。按照類型學原理,對遺存進行詳細分類和形制演變的研究,判斷各單位的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

重要論著

考古學家個人的重要論著、論文集有《梁思永考古論文集》、

田野考古田野考古
尹達《中國新石器時代》、夏鼐《考古學論文集》及《考古學和科技史》、《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賈蘭坡舊石器時代考古論文選》 、安志敏《 中國新石器時代論集》、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等;專著有北京大學考古教研室《商周考古》、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王仲殊《漢代考古學概說》、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及郭寶鈞的《商周銅器群綜合研究》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集體編著的《新中國的考古收穫》和《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二書,以及文物編輯委員會彙編的《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都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的中國考古學研究進行了簡要的全面總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