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姓

產姓是現代詞,是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諸侯國鄭候薩,屬於避難減筆改姓為氏。

簡介

產[產,讀音作sà(ㄙㄚˋ),亦可讀作shàn(ㄕㄢˋ),但如今產氏後人都讀作chǎn(ㄔㄢˇ)]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姒姓,出自王朝諸侯國鄭候薩,屬於避難減筆改姓為氏。
相傳,夏王朝時期鄭候姓薩,從小就有憂國憂民的遠大抱負,做了鄭侯以後,勤政親民,做了很多好事,很得百姓愛戴。
有一次,鄭侯薩隨夏王啟外出打獵,啟因為追逐一隻受傷的天雞而踩壞了很多農民的莊稼,為此,鄭侯薩就與夏王啟爭執了起來,從此,就和夏王啟結下了怨恨。
在後來的治理國家大事的過程中,鄭侯薩常受到夏王啟的阻撓而不被重用,於是鄭侯薩心懷不滿,糾集了一班臣子密謀造反,誰知謀反之事還沒有開始,訊息就已經走漏了。但在夏王啟責問此事的時候,鄭侯薩他們抵死都沒有承認。
鑒於這班臣子對國家的貢獻以及當時的情況,夏王啟沒有殺掉他們,只是對刑司大夫說:“去頂割耳!”
在夏王朝,去頂、割耳是一種非常羞辱人的刑法,“去頂”就是削去犯人的頭髮,“割耳”就是割掉犯人的耳朵,使犯人受刑後再也難以見人。
刑司的大夫原來是鄭侯薩一手提拔的,於是,他很圓滑地處理好了這件事——刑司大夫告訴鄭侯薩:“老人家,我要執行‘去頂割耳’之刑了,就是把您的薩氏筆畫中除掉一個‘艸’(艹)頂,再除掉左邊的‘阜’(阝)耳,您就改姓產吧!”如此,便完成了“去頂割耳”的“刑法”。
古人萬分崇敬父母所賜之姓名,因此歷來都“行不更名”即不管走到哪裡也不改變自己的名字、“坐不改姓”即犯事坐牢也不改變自己的姓、“萬死不變氏”即世代也不改變自己的氏!
但鄭侯薩為了“留得青山在”,只好萬分委屈地接受了老部下的意見。之後,鄭侯薩攜帶族人皆改為產氏,遠走他鄉,從黃河流域遷徙到長江流域繁衍生息,由此啟肇了“改氏”的開端。
今“產”字簡化為“產”字,產氏亦改為產氏,但讀音仍為sà(ㄙㄚˋ),是姓氏字拆減筆畫後讀音不改的特例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政治改革家公孫僑,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家譜文獻《姓苑》記載:“產,姓,彭城人也,鄭子產之後。”
公孫僑,公元前?~前522年,字子產,又字子美,鄭穆公姬蘭的孫子,是春秋時期鄭國人(今河南新鄭),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鄭僖公姬惲五年(公元前566年),鄭穆公之子姬騑(子駟)為鄭國宰相,子駟謀殺了鄭僖公姬惲,立其子姬嘉即位,是為鄭簡公。當時鄭國諸公子皆欲誅殺宰相姬騑,結果姬騑先下手為強,盡除諸公子。鄭國由姬騑執政,鄭簡公成了擺設。後晉國伐鄭國,姬騑趕緊與晉國結盟;由此惹惱了楚國,出兵伐之,姬騑又趕緊與楚國結盟。到了鄭簡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誅殺了姬騑,任公孫僑為上卿,在公孫僑的政治舉措下,鄭國賴以存。公孫僑在上卿位三十六年。
鄭簡公元年(公元前565年),公孫僑的父親公子姬發率軍攻打蔡國,大勝,當時鄭國人皆喜。公孫僑卻指出此舉將導致楚國來攻和晉國反擊,反而使夾在中間的鄭國飽受戰禍。兩年後,公子發在貴族內訌導致的政變中被殺,鄭簡公亦被劫持到北宮。公孫僑沉著機智,部署周密後開始率家兵攻打北宮,並在國人的支援下平息了變亂。
當時姬騑與晉、楚兩國簽訂盟書,強調維護個人特權,結果引起鄭國諸多貴族大臣的反對。當時姬騑打算強制推行改革政策,公孫僑力勸他焚毀盟書,平息眾怒,以穩定鄭國政局。
鄭簡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姬騑終因專權而被殺,公孫僑得立為卿,任少正。在與春秋霸主晉國的一系列交涉中,公孫僑據理力爭,不卑不亢,維護了鄭國的權益。
鄭簡公十八年(公元前548年),公孫僑隨執政公孫舍之攻打陳國時,也能注意軍紀,遵守傳統禮制。事後在向晉國獻捷時,又有理有據地駁回了晉國人的責難,迫使其承認鄭國的戰績。為此,鄭簡公給予公孫僑重賞,他卻只接受了與其地位相稱的部分。
鄭簡公十九年(公元前547年),楚康王熊昭為慰撫許國,率軍伐鄭,公孫僑主張堅守不戰,讓楚軍獲取小利後滿意而歸,以換取較長期的和平。鄭簡公照此辦理,果然促成了“弭兵之盟”。
鄭簡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鄭國大臣內訌,執政姬伯有被殺。公孫僑嚴守中立,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多數人的尊重,遂在顯貴首領姬罕虎的支持下,於公元前543~前522年執掌鄭國國政,成為當時最負盛名的政治家。
公孫僑沒有著述傳世,他的言行事跡,主要載於史籍《左傳》、《史記》等書籍中。
公孫僑是一個剛從奴隸主貴族轉化而來的封建貴族,為了保持貴族的某些特權,他不但不公開反對周禮,反而讚美它,甚至認為“禮”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但是,在公孫僑執政後,卻進行了一系列違反周禮而有利於封建化的改革,甚至帶有比較激進的法家色彩。因此,他的法律思想具有折中於禮、法之間的特徵。
公孫僑在法律上所做出的貢獻主要有:
①鑄“刑書”:公元前536年,公孫僑“鑄刑書”,把自己所制定的刑書鑄在鼎器上,開創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秘密法。
②主張“以寬服民、以猛服民”:在統治勞動人民的方法上,公孫僑第一個提出了“寬”、“猛”相濟的策略。“寬”即強調道德教化和懷柔,“猛”即嚴刑峻法和暴力鎮壓。
後來,儒家主要繼承和發展了公孫僑的“以寬服民”之策,法家責主要繼承和發展了公孫僑的“以猛服民”之冊。
公孫僑治國特別注意策略,他一方面照顧大貴族的利益,團結依靠多數;一方面對個別貪暴過度的貴族斷然給以懲處,以維護政府威信。他不毀鄉校,允許國人議論政事,並願從中吸取有益建議。而對自認為有利於國家的改革,卻不顧輿論反對,強制推行。
對於晉、楚兩霸,公孫僑既遵照傳統禮制謹慎奉事,不給對方尋釁的藉口,又在有條件時大膽抗爭,駁斥其無理苛求。
公孫僑宣稱“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反對迷信鬼神星象,卻又承認貴族橫死能為厲鬼,而要將其子孫立為大夫加以安撫。
公孫僑曾指出:“眾怒難犯,專欲難成”,“求逞於人不可,與人同欲盡濟”。強調治國必須照顧多數人的願望和要求,一意孤行則不能成功。他又說:“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鮮矣。”即遇事應胸有成竹,執行中要堅持既定規劃而不輕易越軌。
公孫僑十分注意搜羅人才,用其所長,並能廣泛聽取建議,擇善而從。鄭國在公孫僑執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廣泛斥責,但他不為所動,堅決推行。其後改革成效顯著,人們又普遍歌頌他的政績,甚至擔心後繼乏人。
公孫僑既是守舊的士大夫們景仰的人物,卻又“鑄刑書”,公布成文法典,執行嚴格統制人民的“猛政”,創立加重剝削的“田洫”、“丘賦”等新制以“救世”。這說明公孫僑是一位務實的政治家,他雖然力圖維護傳統的舊制,卻不能不適應形勢的變化而從事必要的改革。
公孫僑執政二十餘年,做到了“謙恭、盡責、惠民、義行”,是做實事的榜樣,孔子也予其高度評價,被孔子稱為“仁人”、“惠人”。
在公孫僑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子產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產氏,讀音作shàn(ㄕㄢˋ)。

分布

安徽省的安慶懷寧石牌鎮、臘樹鎮居多,重慶市的大渡口區沙坪壩區,天津市,上海市,陝西省,江西省、四川省、江蘇省和浙江省等地,均有產氏族人分布。

郡望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復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範圍上有部分重疊。

字輩排行

安徽懷寧產氏字輩:“志必宗同原本自立光啟斯文世余芳國”。

歷史名人

產 麟:(生卒年待考),江西瑞昌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朝永樂舉人,曾任兵部主事。
產 瓘:(生卒年待考),安徽懷寧人。
明正德中期出任訓導。
產 偉:(生卒年待考),安徽懷寧人。
明嘉靖年間貢士。
產煒堂:(生卒年待考),安徽懷寧人。著名中醫外科專家。
產煒堂現為安徽懷寧縣人民醫院主治醫師,從醫三十八年,曾先後在南京市古樓醫院,廣西南寧303醫院和馬鞍山十七冶醫院工作和學習。
產煒堂在醫療上擅長自煉丹藥調治中醫外科雜症,如骨髓炎、骨結核及各種腫毒,內科胸腔積液、婦科乳房腫塊及皮膚科疾病,自研有風濕性關節止痛膏,還按道家養生古方配製了“視仙延壽酒”。
產煒堂當前正在對肝病攻關治療。推敲病因,病勢參究六脈,結合現代儀器說,平衡陰陽道其中,開展同類療法。以毒攻毒相對於經,必然獲勝建奇功。
1977年,產煒堂參加省醫療隊。走遍皖南山區各縣,拜訪老中醫,收集了不少民間驗方及古方、奇方治怪病。多次在省級以上雜誌及全國性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
產立清:(生卒年待考),安徽懷寧人。著名地方幹警。
產立清是南京市公安局下關分局二板橋派出所的社區民警,在2002年獲得了南京市“人民滿意警察”的光榮稱號。
產保福,生於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卒於1974年,農曆甲寅年男,京劇老生,教師。原名寶福。安徽人。祖父是徽班文武老生產玉成,父親是小生演員產桂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