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薑莖基腐病

生薑莖基腐病主要危害生薑根狀莖幼芽和莖基部。也有稱此病為“大姜歪脖子病”。該菌在土壤中長期腐生,借水流、耕作傳播,通過根莖傷口或直接從分枝裂縫及老化幼苗莖基部裂口處侵入。主要發病因素有種植密度大,株、行間郁敝,通風透光不良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種子帶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高溫、高濕、多雨、日照不足易發病,長期連陰雨發病重等。

簡介

近年來,隨著生薑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加上田間管理粗放,生薑病害也呈加重趨勢,尤以每年5月份始,由於高濕多雨,易發生生薑莖基腐病。為此,就生薑莖基腐病防治方法與有關發病診斷介紹如下:

一、 發病症狀

生薑莖基腐病發病初期,莖基部出現大小不等的水漬狀斑,逐漸擴大,葉片發黃,發病後期病斑環繞莖基部一周,導致莖基部組織逐漸腐爛。由於水分養分運輸受阻,地上部主莖由上而下乾枯死亡,葉片發黑脫落,呈枯萎狀,濕度大時扒開土壤,在病部和土壤中(一般地表2公分)可見白色棉絮狀物,嚴重時開始死株,危害極大。

二、 傳播途徑

病菌以菌絲體潛伏在病姜及病殘體上越冬,或以菌絲體及厚垣孢子在土壤內越冬,條件適宜即可發病。一般5月開始發生,收穫後帶有病菌的種姜仍可繼續發病,一直延續到翌年3月播種時。

三、 發病條件

高溫高濕有利於生薑莖基腐病的發生,適宜的發病溫度為20℃-25℃.生薑屬喜光耐旱植物,通風和透光不良的地塊易發病。黃泥壤土、黏性重的土壤易發病重。重茬連作地塊田間菌源量累積,發病較重。

四、 防治方法

1、藥劑防治
根據生薑莖基腐病的發病規律、公司產品的性能及一年田間試驗經驗,特制訂以下防治方案:
預防方案:
A、 生薑莖基腐病原菌一般在5月初就開始活動,此時可使用《奧力克——青枯立克》500倍液稀釋,進行莖基部噴施灌根,每株約需200ml左右,5-7天灌一次,連灌2次。
B、 在莖基腐病高發時期,一般6月上旬、7月中旬和8月中旬(一般第3遍培土時),分別使用《奧力克——青枯立克》500倍液和《奧力克——姜瘟淨》600倍液稀釋,同時進行灌根,每時期均5-7天灌一次,連灌2次。
治療方案:
A、發病初期:莖基腐病一旦發生,應立即下猛藥,首先使用剪刀離地面處剪斷病株,並帶出地外,然後再使用《奧力克——青枯立克》300-400倍液稀釋,進行全面或重點區域(發病區及其周圍3米內區域)灌根,3天用藥1次,連用2-3次,病情得到控制後,可採取預防方案。
B、對於往年或今年已發病嚴重地塊或病情嚴重區域(比如:天氣影響,可能造成病情迅速蔓延時),應採取重點區域(發病區及其周圍3米內區域)漫灌的方式,即使用《奧力克——青枯立克》500倍液稀釋,進行漫灌,其餘可酌情進行穴灌;間隔3—5天,再進行一次穴灌。
備註:在7月中旬(因此時上部溫度恰適於病菌生存,所以必須進行植株噴施)和8月中旬,姜莖基腐病高發的時期,姜瘟病也開始發生,所以應連同姜瘟病同時進行預防和治療。姜瘟病的防治主要藥劑為《奧力克——姜瘟淨》。
2、農業防治措施
A、選用無病蟲、無霉爛的種姜,防止病蟲傳播,保證苗全苗壯。播種時,用可使用《奧力克——青枯立克》浸種,晾乾後再待播。
B、合理輪作倒茬。在禾本科作物進行2年以上輪作倒茬,防災避害。
C、科學用肥,改良土壤。不使用未腐熟發酵好的動物糞便,防止雜菌帶入造成姜瘟的大面積發生。可選用優質的有機肥料或進行深度發酵腐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