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針茅

甘青針茅

甘青針茅(Stipa przewalskyi Roshev.),是禾本科,針茅屬下的一種。本種與絲穎針茅(Stipa capillacea)相近,但稈生葉舌長2-3毫米;小穗較短小;花成熟常脫落僅留空穎;芒較粗硬,芒針短而勁直,極易區別。是一種草原或森林草原地區夏季草場主要牧草。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旱中生密叢禾草,屬溫帶草甸草原種。由於耐寒,也常為青藏高原草甸群落的常見伴生種,生長在海拔4600~5000米處。在青海西南,藏北高原及雲南、甘肅的甘南也有零星分布,也見於岡底斯山南側、阿里南部和青南高原西部海拔4000~4400米處。在賀蘭山僅見於海拔1800~2300米的陽坡、半陽坡和陰坡。進入黃土高原多分布於半陰濕山地,構成山地草甸草原群落的優勢種。常分別與萬年蒿 (Arternisia gmelimi)、長芒草 (Stipa bungeana)、落芒草 (Oryzopsis sp.) 等組成不同的群落,總蓋度60%~70%,分蓋度20%~30%,頻度80%,鮮草產量每公頃750千克。作為次優勢種,出現在喜馬拉雅山北側以及青海西南,藏北高原的短軸嵩草 (Kobresia prattii) 高寒草甸中,生境較乾旱。在岡底斯山南側、阿里南部和青南高原西部海拔4000~4400米的地區,甘青針茅伴生在喜馬拉雅嵩草 (K.Royleana) 高寒草甸中。在寧夏六盤山及附近的低山丘陵,常伴生在蒙古繡線菊 (Spiraea mongolica)、大披針苔草 (Carex lanceolata)、杜松 (Juniperus rigida)、灰榆 (Ulmus glaucescens)、小葉金露梅 (Potentilla parvifolia) 等灌叢群落中,有時上升為建群種,形成以甘青針茅為主的山地草甸草原。在寧夏六盤山地區4月返青,7月上旬開花,8月中、下旬種子成熟,9月枯黃,生育期180天左右。單株叢鮮重4~10克,分櫱數9~24個,每穗結籽51~85粒。

多年生禾草。稈直立,高80~90厘米,基部膝曲。葉鞘光滑,頂部邊緣膜質;葉舌披針形,白色、膜質,長0.5~3毫米;葉片上面光滑或粗糙,下面葉脈上被較密的短刺毛;莖生葉稀疏,長15~30厘米,基生葉密集,長60厘米左右。圓錐花序,長10~30厘米,伸出鞘外,分枝孿生,著生少數小穗;穎披針形,二穎等長,長10~15毫米,淡紫色,邊緣寬膜質,上部白色、透明,頂端延長成尾尖,第一穎具3脈,第二穎具5脈;外稃長8~9毫米。芒二回膝曲,芒柱扭轉,角棱上被短刺毛,第一芒柱長1.5~2.5厘米,第二芒柱長約1厘米,芒針短於或略等長於第一芒柱,勁直,針刺狀。

素描圖 素描圖

生長環境

甘青針茅-標本 甘青針茅-標本

常生於海拔850-3600米的林緣、山 坡草地或路旁。模式標本采自甘肅省。

分布範圍

產內蒙古、寧夏、甘肅、西藏、青海、陝西、山西、河北、四川等省區。

主要價值

中上等放牧型飼用植物。抽穗前馬最喜食,其次是山羊、綿羊和牛。幼期葉量豐富,飼用價值高,結籽後因帶有尖銳基盤的穎果及芒,易扎傷家畜的口腔及皮膚,適口性顯著降低。冬春季,保存下來的基生葉是牛、羊過冬的好飼草。

針茅屬,禾本科植物

Stipa L. 針茅屬,禾本科,約百餘種,廣布於溫帶和熱帶地區,通常為旱生植物,我國約有13種,主產西北部至東北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