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生針茅

沙生針茅

為禾本科針茅屬下的一個種,多年生密叢型旱生草本。分布於中國內蒙古西部、寧夏、甘肅、青海西部、新疆、西藏西部和北部等地區。沙生針茅還常與小半灌木組成不同的草地類型。沙生針茅為超旱生叢生禾草,葉層高10—15cm,生殖枝高20—30cm。在我國,沙生針茅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高原西部和東阿拉善一西鄂爾多斯高原的沙質、砂礫質棕鈣土地帶(海拔1100一1300m),此外,在荒漠地帶沿著乾燥山坡,沙生針茅可上升到海拔3700—3900m的高山,形成山地草原的一個組成成分,因此沙生針茅在狼山,賀蘭山、龍首山、馬鬃山、祁連山、阿爾泰山等山地植被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沙生針茅草地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灌叢化特點。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沙生針茅沙生針茅

種中文名:沙生針茅

種拉丁名:StipaglareosaP.Smirn.

種別名:賽日音-黑拉乾那(蒙古族名)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針茅屬

屬拉丁名:Stipa

形態特徵

沙生針茅沙生針茅

多年生密叢型旱生草本。稈斜升或直卒,基部膝曲。基部葉鞘粗糙或被短柔毛,葉鞘的上部邊緣有纖毛,葉舌長約1mm,邊緣有纖毛,葉上面被短刺毛,粗糙或光滑,下面密被短刺毛,基生葉長20cm,莖生葉長2~4cm。圓錐花序基部包於頂生葉鞘內,分枝單生,短且直伸,被短刺毛,穎狹披針形,二穎近等長,長20~30mm,頂端延伸成長尾尖,中上部皆為白色膜質,第一穎基部具3脈,中上部僅剩1中脈,第二穎具3脈,外稃長7~11mm,基盤尖銳,長約2mm,密被白色柔毛,芒一回膝曲,全部著生長2~4mm的白色柔毛,芒柱扭轉,長約1.5cm,芒針常弧形彎曲,長4~7cm (圖38)。

地理分布

分布於我國內蒙古西部,寧夏、甘肅、青海西部、新疆,西藏西部和北部等地,蘇聯 (西伯利亞南部,中亞)、蒙古也有。

生態特徵

沙生針茅為超旱生叢生禾草,葉層高10—15cm,生殖枝高20—30cm。一般4月初返青,5月下旬到6月上旬開花,6月中、下旬種子成熟。早年不抽莖結實。沙生針茅對乾旱氣候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其分布區濕潤係數為0.13—0.3,年降水量150—300mm,年≥10℃ 的生物學活動積溫2200—3000℃。在我國,沙生針茅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高原西部和東阿拉善一西鄂爾多斯高原的沙質、砂礫質棕鈣土地帶(海拔1100一1300m),此外,在荒漠地帶沿著乾燥山坡,沙生針茅可上升到海拔3700—3900m的高山,形成山地草原的一個組成成分,因此沙生針茅在狼山,賀蘭山、龍首山、馬鬃山、祁連山、阿爾泰山等山地植被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在荒漠地帶的淺復沙窪地及溝谷等局部生境中亦有零星片段出現。沙生針茅草地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灌叢化特點。灌木的主要代表為中間錦雞兒、矮錦雞兒和狹葉錦雞兒等,植叢分布均勻,長勢旺盛,這顯然是與沙質土壤中生理有效水分含量較高保持著一定的聯繫。禾草層片中除以沙生針茅為建群種外,穩定的亞優勢種成分為石生釗茅和無芒隱子草。半灌木層片也比較發達,常見的代表植物有女蒿、蓍狀亞菊、冷蒿、旱蒿等。常見的雜類草有草芸香、戈壁天冬、叉枝鴉蔥、兔唇花、燥原薺、乳白花黃芪、彭氏鳶尾等等。草地的產草量約為10—20kg/畝,其中禾草占50%,雜類草占20%,小半灌木占12—15%,灌木占15—18%。沙生針茅還常與小半灌木組成不同的草地類型。如沙生針茅+ 冷蒿 (Artemisia frigida) 草地、沙生針茅+旱蒿 (A.xerophytica) 草地、沙生針茅+女蒿 (Hippolytia triffida) 草地、沙生針茅+蓍狀亞菊 (Ajania achillaeoides) 草地、沙生針茅+刺葉柄棘豆 (OxytropisaciphyIIa) 草地 (見於沙質地上)、沙生針茅+木紫菀 (Asterothamus centraliasiaticum) 草地 (見於乾河床兩側的礫質沙地上) 等等。

標本

館代碼: JCE

沙生針茅形態標本沙生針茅形態標本

流水號 :0017255

條形碼 00014477

模式類型: nottype

標本狀態:有花無果

採集人:燕玲

採集號:201

採集日期:20040525

國家: 中國

省市 :內蒙古自治區

區縣: 阿拉善盟

海拔:負海拔

科 :Gramineae

屬: Stipa

種:glareosa

定名人: P.Smirn.

中文名: 沙生針茅

鑑定人: 李紅

鑑定日期: 20040706

地名: 賀蘭山

生境 :山地

針茅屬,禾本科植物

Stipa L. 針茅屬,禾本科,約百餘種,廣布於溫帶和熱帶地區,通常為旱生植物,我國約有13種,主產西北部至東北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