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京津貧困帶

環京津貧困帶

環京津貧困帶是指環繞中國北京市、天津市周邊的貧困人口集中地區,範圍目前無權威界定,但各種觀點都至少包括河北省張家口市和承德市所轄的所有區縣、保定市所轄的貧困縣。經過多年的扶貧開發,“環京津貧困帶”儘管有近百萬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但與相鄰的京津郊縣相比,生態環境、基礎條件、人均純收入等差距卻越拉越大,相對貧困問題愈加突出。

提出概念

環京津貧困帶環京津貧困帶

亞洲開發銀行調研曾發現,在河北省環繞京津的區域有24個貧困縣、200多萬貧困人口,集中連片,與西部地區最貧困的“三西地區”相比,處在同一發展水平,有的指標甚至更低,亞洲開發銀行為此提出了“環京津貧困帶”的概念。

歷史

河北赤城縣境內流向密雲水庫的黑河河北赤城縣境內流向密雲水庫的黑河

改革開放初期,河北省的32個環京津貧困帶的縣域經濟與京津二市的遠郊15縣基本處於同一發展水平,但是在20多年後的今天,兩者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形成了巨大的落差。2004年,環京津貧困帶31個縣的縣均GDP僅為京津遠郊15縣區的16.3%,而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GDP、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僅分別為北京市的30.2%、16.0%、1.9%,為天津市33.1 %、18.7%、2.3%。

2003年,河北省環京津貧困帶的縣均全社會固定資產總額、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分別為18415.9萬元、3578.2萬元和2546.3萬元,僅為全國貧困縣平均水平的73.8%、70.6%和91.7%。從這些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潛力的指標看,河北省環京津貧困帶的發展水平遠低於全國貧困縣的平均水平。

經濟發展潛力差還可以從金融機構的存貸差值看出來,環京津貧困帶縣均存貸差為29097.6萬元,說明由於投資效益差,環京津貧困帶的資金正通過金融渠道向外流出。

“環京津貧困帶”已成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城鄉差別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甚至與西部地區最貧困的“三西地區”(定西、隴西、西海固)處於同一發展水平。有些指標甚至比“三西”地區還要低。

成因

三地相對獨立發展,北京的“空吸現象”導致了大面積的“環京津貧困帶”出現。

“環京津貧困帶”多處於半乾旱和半濕潤過渡氣候帶,分別為沙化嚴重的壩上高原、石化嚴重的燕山太行山區、鹽鹼遍地的黑龍港流域,幾百年來一直就是窮困地區。

現在,北京81%的用水、天津93%的用水都來自河北。作為京津的水源地,河北為了給京津提供充足和清潔的水資源,不斷提高水源保護標準,加大對這一地區資源開發和工農業生產的限制,因而不可避免地制約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

此外,“大樹底下不長草”,城市對周邊地區的吸附效應遠大於擴散效應,索取遠大於給予。首都北京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存在著一種“孤島效應”,拉大了貧富差距。

影響

京津“一軸三袋”京津“一軸三帶”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環京津貧困帶的形成和長期存在,產生了一系列比其他地區更為突出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態影響。

1、嚴重的城鄉二元結構加劇了京津冀區域發展的不平衡

“歐洲的城市”與“非洲的農村”同時出現在半徑100公里的區域內,像這樣在首都周邊還存在著大面積貧困帶的現象在世界上也是極為少見的。巨大的經濟落差,使首都周邊地區存在大量的貧困人口,不可避免地造成低素質勞動力湧入城市,形成城市貧困階層和貧困居住區,不僅直接影響國際城市形象,也影響首都的社會安全。

2、環京津貧困帶的長期存在,必然影響京津冀地區的生態環境

從生態角度看,環京津貧困帶內大面積存在的河湖乾枯斷流、水土流失污染土地沙化、草場退化和沙塵暴的頻繁發生,已嚴重影響了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城市供水安全以及大氣環境質量。天津、唐山頻繁出現供水水荒,首都北京多次供水危機和應急調水,官廳水庫失去飲用水質功能,強沙塵暴天氣的增多,與環京津貧困帶的貧困性生態問題有直接關係。

3、環京津貧困帶的長期存在,必然影響京津冀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現在,國家有關部門十分重視和關注京津冀區域的發展,著手建立促進京津冀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優勢互補的新型決策管理體制和機制,旨在儘快推動京津冀實現經濟一體化,使之發揮出帶動中國環渤海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作用。但由於環京津貧困帶的存在,使這一區域的發展受到嚴重的“短板”現象的制約。

如果不制定特殊的戰略措施和優惠政策,改變這一區域貧困落後的現狀,不僅繼續影響京津冀地區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也必將會影響我國北方經濟的發展,影響國家經濟總體發展目標的實現。

解決方式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建立健全區域內的市場機制、互動機制和合作機制,促進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和諧社會建設是落實《建議》的重要內容。

1、建立“輸血型”與“造血型”相結合的生態補償機制

經濟外溢理論認為,無論是環境破壞所造成的危害還是環境治理所帶來的效益都會外溢到周邊地區。環京津貧困地區只有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生態環境目標。要實現這兩個目標的有機結合,加快環京津貧困帶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關鍵是消除體制障礙,建立長期而穩定的生態補償機制。這一補償機制不應是簡單的財政轉移支付等“輸血型”補償,而應是“輸血型”補償與“造血型”扶持相結合的環京津貧困地區發展權補償,使外部補償轉化為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使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雙贏。

首先是制定有針對性的財政支持政策,所有大中型生態建設和水資源環境保護工程由中央和京津冀共同投資,適當提高對工程管護補償標準的政策;加大國家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其次是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一方面確定科學合理的生態補償內容,包括水資源使用權損失補償政策、限制傳統工業發展權益損失補償政策、生態工程管護費用補償政策等特殊的資源環境保護損失補償政策。

另一方面多層次的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包括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相關補償的評價標準體系、具體操作程式以及協調和監督管理機制,形成完善的生態補償體系。過去北京、天津給予了河北省很多援助補償。但這些援助補償都不是以水資源補償的名義,而是以其他項目來體現的。而且這些援助並不固定,這種補償應該形成有效機制長期堅持下來。

2、按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前提。環京津貧困帶能否在京津冀經濟一體化中受益,能否實現高效的以產業為核心的市場化整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區域內合作的質量與水平。突破目前以行政區劃為主的單一模式,向跨區域共同大市場為目標的經濟區劃實現重大轉變,實現京津冀三方合作制度不斷創新,這是河北省主動融入京津冀都市圈,實現產業升級,壯大自身實力的現實需要,也是提升京津冀地區整體形象和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所在區域內各級政府都應共同關注和積極參與,以在推進信息、市場、產業、科教、旅遊和環境等區域一體化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區域經濟合作的基本條件之一是區域內各城市發展的梯度性和互補性。必須按照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進行各自的戰略調整。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對京津冀的產業結構調整,應該根據不同的要素稟賦結構進行分類指導。河北省是農業大省和基礎原材料大省,其發展除主要靠自身的努力以外,還需要通過“服務京津、建立統一市場”來實現,進一步滿足河北省對資金、項目、技術、人才的需求。

北京和天津科技競爭力強,應該大力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將傳統產業轉移出去,以緩解城市密度過大的壓力,提高自己的產業結構層次和整體實力。2008年綠色奧運,傳統的冶金、建材、化工等工業企業只有外遷,這給河北帶來了大力發展和提高這些產業的機遇。

而張承地區人均資本少、人均技術資源少、勞動力資源豐富,應該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用高科技改造傳統產業,走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做大做強鋼鐵、建材、化工、製藥、機械裝備、能源、食品等主導產業,同時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旅遊和信息等新興產業。
企業之間跨區域合作的另一種形式,是聯合建立產業基地。如宣化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與北汽福田簽署生產汽車構件項目;北新建材集團、北京金隅集團星牌建材有限公司與張家口市合作開發新型建材(岩棉)項目;到張家口壩上四縣投資風能發電的業主已經有15 家,簽訂開發意向28項,開發協定總計1258萬千瓦。

3、環京津貧困帶各縣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發憤圖強,強化自我發展

儘快改變環京津貧困各縣的貧困面貌,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欠發達地區的政府在市場經濟中並不是無所作為的,在經濟轉型時期,服務到位(即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對經濟社會進行管理)的政府是最為忙碌的政府。區域經濟發展的競爭力最主要的還不是資源和硬體條件,1978年溫州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經濟水平並不比環京津貧困縣強多少,從其發展的歷史可以得出結論,文化競爭力、制度競爭力和企業管理競爭力是決定區域經濟發展快慢的關鍵因素。應該以思想的大解放帶來大開放、大招商、大發展。

現在環京津貧困帶各縣在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方面與南方相比還是落後。主要表現在勞動者的解放、經營者的解放、所有者的解放三個方面都做得不夠。走什麼樣的道路,如何把分散的生產要素按生產要求集中起來並依照社會需求靈活地運作起來,把資本和勞動兩者的積極性都充分地調動起來,讓一切創造出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儘快實現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這是擺在貧困縣政府面前的頭等大事和根本問題。一要明晰產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保護所有者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二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三要建立和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保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