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沙化

土地沙化

土地沙化是指因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所導致的天然沙漠擴張和沙質土壤上植被破壞、沙土裸露的過程。防沙治沙法所稱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類不合理活動所導致的天然沙漠擴張和沙質 土壤上植被及復蓋物被破壞,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過程。 當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以使大量植物生長,即使有植物生長了十分稀疏,不能給土壤提供豐富土地是否會發生沙化,決定的因素在於土壤中含有多少水分可供植物吸收、利用,並通過植物葉面而蒸發。任何破壞土壤水分的因素都會最終導致土壤沙化。目前地球上有20%的陸地正在受到荒漠化威脅,中東地區尤為嚴重。

簡介

土地沙化土地沙化

土地沙化又稱土地沙漠化,是指非沙質荒漠地區因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使土壤中細粒物質及營養物質被風蝕吹走,留下粗粒物質,出現的以風沙流動,沙丘起伏為主要標誌的沙漠景觀頹化過程。當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以使大量植物生長,即使有植物生長了十分稀疏,不能給土壤提供豐富土地是否會發生沙化,決定的因素在於土壤中含有多少水分可供植物吸收、利用,並通過植物葉面而蒸發。任何破壞土壤水分的因素都會最終導致土壤沙化。

土地沙化的大面積蔓延就是荒漠化,是最嚴重的全球環境問題之一。

2011年12月,《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呂克·尼亞卡賈稱,全球每年有1200萬公頃耕地因土地沙化而無法耕種,相當於貝寧全境的面積,也相當於3個瑞士的面積。數據顯示,全世界有超過110個國家已經或有可能出現耕地沙化現象。在非洲,受沙化影響的土地面積達到10億公頃;在亞洲,受沙化影響的土地約有14億公頃;北美洲的沙化土地面積占荒地的比例已達74%。如果這一趨勢繼續發展,非洲三分之二的耕地都將成為荒漠。

成因

氣候變化

土地沙化土地沙化

有關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化最突出的特徵是溫度的顯著升高。

據研究,1951-1999年中國北方地區最低氣溫顯著升高,暖冬年份連續出現,近50~100年有明顯的乾旱化趨勢;20世紀70年代開始乾旱化趨勢加快。

中國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西北地區,由於深居大陸腹地,是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量最少、蒸發量最大、最為乾旱的地帶。氣候變暖、降水減少加劇了該區氣候和土壤的乾旱化。這使得該區的植被蓋度降低,土壤結構變的更加鬆散,加速了土地的荒漠化。另外氣候增暖,大範圍氣候持續乾旱,給各種水資源(冰川、湖泊、河流等)帶來嚴重的影響,使冰川退縮、河流水量減少或斷流、湖泊萎縮或乾涸,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積的植被因缺水而死亡,失去了保護地表土壤功能,加速了河道及其兩側沙化土地的擴展及沙漠邊緣沙丘的活動,使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

開荒

在荒漠化相對集中的西部地區,曾有大量草地和林地被開墾為耕地。自1995~2000年,其中因開墾草地增加的耕地面積占69.5%,因開墾林地增加的耕地面積占22.4%。由於該區屬乾旱、半乾旱地區,草地和林地被開墾為耕地後,在農閒季節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護,加之技術、社會經濟條件限制,造成耕地沙化面積不斷擴大。

過度放牧

土地沙化土地沙化

西北地區超載過牧日趨嚴重,其中新疆、廣西、寧夏、內蒙古超載率較高,超載率分別達到了121%、81%、72%及66%。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每隻羊擁有的草場面積從50年代的3.3公頃,減少到80年代的0.87公頃,到21世紀初僅為0.42公頃。過渡放牧造成了對草地地表的過度踐踏,草原地表土壤結構破壞嚴重,經風吹蝕,大量出現風蝕缺口,牲畜放牧越多的草地,土壤裸露的也越多,形成的荒漠化面積也越大。由於過度放牧,內蒙古1994年至1999年5年間,草原沙化面積達到了48.9%,正鑲白旗5年間沙化土地面積增加了31.5%。

中藥材挖采和樹木砍伐

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西北地區大規模濫挖髮菜、甘草和麻黃等野生中藥材的事件時有發生。據國家環保局自然保護司1996年11月至1997年3月調查,21世紀90年代,每年進入內蒙古摟髮菜的農民有20萬人次,1987年後,有關省、區進入內蒙古摟髮菜人員累計高達190萬人次。挖髮菜人群涉足的草場面積約為2.2億畝,遍布內蒙古中西部錫林格勒盟、烏蘭察布盟等五個盟市。1.9億畝的草場面積遭到嚴重破壞,約占內蒙古全部草原面積的18%,有相當部分正處於沙漠化的過程中。其中約0.6億畝的草場面積被完全破壞且已沙化。由於1.9億畝草地遭到嚴重破壞而不能放牧,被迫到其它草場超載放牧的草地要遠遠大於1.9億畝,草原負擔過重,加速了荒漠化的擴展。

水資源利用不合理

西部地區農業灌溉比重大,農業、林業用地面積持續增加,導致水資源需求量增長,水資源短缺矛盾加劇,特別是造成下游地區水資源匱乏。加之該區對地下水的持續超采利用,導致西部地區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如陝西關中地區各水源地年均地下水位下降速率達2米多。地下水位下降直接引起地表植被衰亡,土地沙化加快。根據有關研究,在乾旱、半乾旱地區要維護其生態環境,地下水埋深維持在2~4米較為合適,否則不能滿足天然植物正常用水。如塔里木流域,1972年英蘇以下246km長的塔里木河斷流,阿拉乾以南地下水水位由50年代的3m~5m下降至6m~11m,超過了植物賴以生存的地下水位線,此處森林已失去再生能力,幼苗無法生長,幼樹成片死亡。地表植物衰亡加速了土地的沙化。塔里木河流域下游,從1958年到1993年,流動沙丘面積從占土地面積的44.34%上升為64.47%,強度和極強度沙漠化土地增加了3.12%和3.56%

危害

土地的生產潛力衰退

土地沙化使土地的生物生產潛力逐漸衰減消失。美國大平原、哥倫比亞河流域、太平洋西南部分地區、科羅拉多流域、諸大湖沿岸腐殖土和沙土地區,就有40×104km 土地長期受到風蝕災害影響,其中4×104km 土地的肥力損失,每年土壤中的氮、磷、鉀損失4300×104t。而我國僅以荒漠化正在發展的內蒙古東部、中部草原旱農地為例,由荒漠化所造成土地生產量及肥力的損失,每年約為4.456~4.558億元。估計全國的各類沙化土地,年損失營養成分就達13.39×108t,相當各種肥料共46.7×108t。

土地生產力下降

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土地沙化嚴重影響的農田產量普遍下降70%~80%全世界每年這方面的損失就高達260億美元。在美國有90%的土壤風蝕發生在農業耕作土壤上,僅1934年的一次“黑風暴”災害,使該區冬小麥減產51×108kg,迫使16萬農民離開風蝕災害區。1993年,我國西北地區的一場特大強沙塵暴席捲了4省區18個地市72個縣(市)方圓110×104km 的土地,300多人傷亡,37×104hm 農田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5.4億元。

草場質量下降

土地沙化給牧業帶來的損失,在世界大多數草原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的乾旱草原地區非常嚴重。全世界受土地沙化影響的牧業用地達30×108hm 之多,阿爾及利亞1200×104hm 的乾草原上,大約已有200×104hm 被毀壞;茅利塔尼亞近些年來受酷旱影響,畜群死亡1婦以上。目前,世界上每年有數萬平方公里的陸地淪為沙漠土地,其中草原沙漠化達3.2×104km 。我國北方牧區2.24×108hm 可利用的草原中,已明顯退化的面積有(0.467~0.667)×108hm ,其中有0.1333×108hm 退化為沙漠,並以每年(133.33~200)×m4hm 的速度在不斷擴大。草地生產力較之50年代普遍下降了30%~50%,鼠害、蟲害嚴重,毒草、不可食牧草比例增大。由於土地沙化的危害,牧業發展長期受阻,不少地區已出現下降趨勢。

自然災害加劇

每年冬春兩季從沙區吹來的風沙塵暴,不僅使當地二三米內視線不清,而且還飄逸千里之外,造成大範圍內空氣污濁,妨礙人類生產活動;而且這些由石英、微量元素、鹽分等組成的沙塵物質還嚴重污染空氣、飲水、食物,對人畜健康與機器、儀表產生直接損害。風沙危害不僅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而且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和經濟開發建設。我國沙區目前有800km之多的鐵路和數千公里的公路,經常因風沙侵襲和壓埋而影響交通;有數以千計的水庫和大批灌渠遭受風沙侵襲,僅每年進人黃河的流沙可占全國流沙量的1/10以上。

現狀

土地沙化土地沙化

1985年至1995年,中國土地沙化面積平均每年擴大2460平方公里,相當於每年損失一個中等縣的土地面積。

中國國家林業局1999年組織的第二次全國荒漠化監測結果表明,20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土地沙化的速度進一步加快。據有關部門統計,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土地沙化的加劇,我國已有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即相當於一個江蘇省的土地面積完全沙化。

沙化土地在中國30個省(區、市)的851個縣(旗)均有分布,中國西北、華北和東北的13個省(區、市)已形成了西起塔里木盆地、東至松嫩平原西部,東西長4500公里、南北寬約600公里的風沙帶。

2000年和2001年,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頻繁發生沙塵暴,沙塵暴從北向南長驅直入,直達長江下游的一些地方。一次又一次的沙塵暴給受災地區農牧業、工業、運輸業以及水電、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人員傷亡事件。

2013年3月,據國家林業局第四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統計,南方的濕潤沙化土地分布廣泛,面積達到0.88萬平方公里,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雲南、四川、重慶等12個省區市的260個縣市區。儘管面積不大,但由於分布範圍廣,人口密度遠高於北方沙區,加上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會造成生態失衡,影響生產生活。

預防

土地沙化土地沙化

1、採取得力措施,切實保護沙區自然植被,嚴格執行“三禁”措施,禁止濫開墾、濫放牧、濫樵採。

2、對暫不具備治理條件以及因保護生態需要不宜開發利用的連片沙化土地,劃定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

3、在沙區,合理調配江河上、中、下游及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大力推行節水灌溉方式和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4、積極發展替代燃料,因地制宜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沼氣等能源,有條件的地方應鼓勵農牧民營造薪炭林,從根本上遏制沙區居民因生活能源需求對植被造成的破壞。

5、加強防沙治沙執法體系建設,嚴厲打擊破壞沙區植被行為,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6、建立健全土地沙化監測體系,強化土地沙化監測工作。

治理

遏制土地沙化遏制土地沙化

雖然沙漠化的產生是從植被破壞產生土壤風蝕開始的,但沙漠化的治理卻不能僅僅限於種樹種草,而是要從解決沙漠化土地上過重的人口壓力出發,從經濟學、生態學和沙漠學相結合的角度,把沙漠化治理與農村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態經濟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沙漠化治理應該按照降低土地上的人口壓力和形成穩定生態系統的總體目標,有層次、按時序進行。

首先,種樹種草與提高農田產量同步進行。通過施用高新技術、改造生產要素組合條件,提高未沙漠化土地糧食產量,使沙漠化土地的承載力發生躍升,從而減緩或消除人口壓力。與此同時,施行退耕還林還草,推廣套用沙地造林和農田防護林帶技術,初步建立起防沙體系,使沙漠化土地初步得到治理。值得注意的是,種樹種草和沙漠化土地承載力的躍升應同步進行。前者離開了後者,沙漠化的治理由於沒有去除沙漠化的根源,而效果不佳;後者離開了前者,在強烈風蝕下不可能實現。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工可調節水肥因子在技術上具備了越來越大的可操作性,從而為沙漠化治理開發中新技術的使用,拓展了廣闊的空間,對作物的優質高產提供了保障。例如,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後山地區地處農牧交錯帶,土地沙漠化嚴重。一些地方實行的地膜玉米技術,可使糧食產量由畝產100多公斤提高到600公斤。糧食產量的增加,為農業內部的結構調整提供了可能空間。當地推行的“進一退三”措施,也就是種一畝地膜玉米,退耕三畝沙漠化土地,改種擰條等治沙牧草,使當地的沙漠化進程迅速得到遏止並開始逆轉。

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農業富餘人口,也可以帶動多種產業的發展,增加民眾收入,緩和西部人口壓力與土地承載力之間的矛盾。

措施

種樹種草

當植被蓋度達到30%以上時,土壤風蝕就會基本消失。種樹種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於控制土壤風蝕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發展嚴重的農耕地區,主要採取把部分已經沙漠化的耕地退還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達到沙漠化土地恢復的目的。

中國十年防沙治沙規劃2013年初發布,未來的防沙治沙將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為2011至2015年,第二階段為2015至2020年。計畫治理沙化土地2000萬公頃,到2020年,使全國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區生態狀況進一步改善。

在防沙治沙措施中,還有一些民間的環保項目,比如3A環保漆在百萬森林項目旗下發起的“愛心成就夢想之林”,建立了數十萬沙棘樹構成的生態林。百萬森林由氣候組織聯合中國綠化基金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發起,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是主要發起人之一,同時由知名影星李冰冰擔綱亞太區“推廣大使”,目標是種植百萬沙棘樹,以每個貧困農戶家庭5畝(每畝400塊)的援助標準,幫助中國西部氣候貧困地區人口改善生態環境、增加收入。農戶是沙棘樹的所有者,通過將沙棘果以市場收購價格賣給當地的榨汁工廠,獲得收入。

圍欄封育

在草原地區牲畜壓力過大,過度放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方式通常採用“圍欄封育”,即把草場劃分成若干小區,使圍起來的草地因牲畜壓力的消失,而自然恢復。

圍欄封育,建設“草庫侖”,實行劃區輪牧的做法,本身沒有把區域內的人畜壓力釋放出去。圍起來的地方,沙漠化有所逆轉;沒圍起來的地方,由於人畜壓力的加大,植被破壞更加嚴重,勢必造成沙漠化的繼續加劇。他認為,當前沙漠化的治理措施,主要側重於恢復植被、控制土壤風蝕,而沒有直接從沙漠化的根本原因,即消除造成沙漠化的人口壓力入手,這是沙漠化治理成效不夠顯著的主要癥結所在。

土地沙化土地沙化
土地沙化土地沙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