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縣隘口石牌坊

珙縣隘口石牌坊

珙縣隘口石牌坊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是坐落於珙縣城南40公里玉和鄉境內的牌坊。其上面有石雕的如意斗拱、匾額、對聯等畫案,雕刻十分精湛。

簡介

珙縣隘口石牌坊珙縣隘口石牌坊
珙縣底硐鎮玉和鄉隘口石牌坊在四川宜賓珙縣城南40公里底硐鎮玉和鄉境內,被譽為“川南第一名坊”。牌坊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為三檐廡殿式頂,四柱三門,通高15米。飛檐翹角,吻獸蹲鹿,造型別具匠心。石坊上面,有石雕的如意斗拱、匾額、對聯、瑞草、戲場文景、麒麟、白象等,雕刻十分精湛。

這座石牌坊為五檐四柱三門,石質仿木結構。坊體南北向,石質為米粉石,以88塊石料雕琢而成,通高14.63米,面闊12.34米,台基長16.74米、寬7.2米,占地122平方米,原殿式,裝飾如意斗拱,纏龍式鏤空寶鼎,具明代建築風格。三重檐,十二鰲角向空舉飛,由下向上層層內收。坊上刻有人物鳥獸、瑞草雲龍,圓雕有獅、象、麒麟、鹿,栩栩如生。坊兩側抱鼓石屏上有深浮雕梅、蘭、菊、竹,並配有篆、隸、行、草體詩賦。方形柱礎固座、座飾“蓮花抱鼓”。石坊北面第三層坊檐斗拱下有深浮雕牡丹和仙人云紋組成的豎龕,龕內二力士抬著靈龜、綬帶相繞的“聖旨”二字,再下為行書,橫排“不負所天”四字,並以深浮雕麟、象,“鬥牛圖”鑲邊。石坊北面,寶鼎下楷體立書“聖旨”二字,裝飾如南。中門兩方坊柱上刻有楹聯“誓欲捐軀旦念半齡孤子在,心懷養志能分七袞老親憂”,道出了修建此坊的初衷。石坊用石板欄柵圍護,南北有如意素面踏道九級現埋土中,保存完好。坊側有石碑一通,上刻七律四章,以志建坊緣由。

牌坊上對聯為陰刻楹聯,南面中柱上書:“節孝著徽音彤管新添青史冊,綱常崇盛世丹除遙賁紫泥書”,“知敘州府事葉樹東題”,邊柱刻聯為行書“兩字榮褒光日月,千秋正常格神天”,“江津副車鑲蘭旗教習即選知縣愚表弟塗太琛題”。北面中柱、邊柱刻聯為行書“誓欲捐軀但念半齡孤子在,心存養志能分七袞老親憂”,“孤幃勵冰霜志,綽楔欣承雨露恩”,“珙縣教諭蓬洲費淳修巴縣翁蔭題”。而在石坊的中柱頂部南北面分別為深浮雕“二十四孝圖”,之“黃香扇枕溫衾”、“王祥臥冰求鯉”、“孟宗哭竹生筍”、“老萊彩戲娛母”圖案,圖像均非常精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川省珙縣“隘口石牌坊”被國務院確定並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坊是當地謝姓家族的“貞節牌坊”,是清代貢生謝正業奉皇命為其母何慈惠修建的,建於大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199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川南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石坊,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據碑文記載,何慈惠年輕時夫死,其意欲捐軀隨去,但念兒子只有半歲,於是含辛茹苦將孩子養育成人,受到道光皇帝表彰。牌坊興建歷時6年,於道光二十九年(即1849年)建成,已有150多年的歷史。
坊上遍布中國神話傳說、民間戲文等各種雕刻裝飾,是典型的清代藝術風格,也是我國石雕藝術的精品佳作,對於研究我國儒家文化在川南地區的發展和地方風土人情,以及我國古代牌樓建築和川南民居建築都極具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