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硐鎮

底硐鎮位於四川省宜賓市珙縣南部,東連周家,西接孝兒,南通玉和,北達珙泉(巡場)雙河。年均氣溫17.5℃。最高海拔1100米,最低海拔400米,全鎮資源豐富,交通方便,地理獨特,景色迷人。

基本信息

百科名片

底硐鎮位於四川省宜賓市珙縣南部,東連周家,西接孝兒,南通玉和,北達珙泉(巡場)雙河。年均氣溫17.5℃。最高海拔1100米,最低海拔400米,宜(賓)威(信)公路南北貫通,孝(兒)周(家)大道東西縱橫,距宜珙鐵路線20公里,離縣城巡場34公里,洛浦河(古名珙溪)從東南出西北穿境而過,全鎮資源豐富,交通方便,地理獨特,景色迷人。

簡介

底硐鎮全鎮幅員面積136.706平方公里。總人口3.15萬人,轄28個村154個農業社和1個社區居委會,全鎮有林地面積10.3萬畝,森林覆蓋率46%。

現狀

近年來,底硐鎮圍繞“特色富民,礦業立鎮,精品建城,項目興鎮”的發展思路,打造礦業大鎮,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實現經濟、資源與環境協調。同時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系統 科學方法,廣泛推廣沼――桑――飼――牧,沼――菜――飼――牧循環農業模式,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強鎮的目標。
底硐鎮2008年有耕地24972畝(其中田6702畝、土18270畝),糧食總產量為14868噸,國內生產總值為30191 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3780.39萬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72元。

氣候

底硐鎮境內山巒重疊,是典型的山區場鎮,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海拔高度400─1100米,無霜期329天,年均降雨1154.0毫米,年均氣溫17.6度,年均日照1035.3小時,屬全國低日照地區。

資源

底硐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土豆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蠶桑、岩桂、甜苦筍等為主,畜牧業以生豬、肉牛、山地烏雞等為主。已建成優質肉牛養殖、蠶桑生產、高山無公害蔬菜、朝天椒、甜苦筍、佛手瓜、山地烏雞、仔豬繁育等產業基地。現有“一步成園”桑園12700畝,岩桂3000畝;煤炭儲量1.2億噸,優質硫鐵礦儲量8000萬噸,方解石、鐵礦儲量豐富;石灰石遍布全鎮,可為大規模水泥生產提供原料和建築業發展提供建築材料;頁岩、高嶺土資源豐富,是生產頁岩磚、陶瓷等建築材料的優質原料;洛浦河畔的德惠村礦泉水資源,已進行開發,註冊商標為林峰山泉水,經國家衛生部認定為優質天然礦泉水。

文化教育衛生通訊

底硐鎮上有國中1所珙縣底硐中學(原珙縣第五中學),國小17所,有醫院、衛生院2個,程控電話、移動通信、光纖電視覆蓋全鎮,水電設施齊備。

近年獲得榮譽

底硐鎮曾先後榮獲四川省農業標準化示範鎮、四川省安全生產示範 鎮、四川省文化先進鎮、市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市級村民自治示範鎮、市級衛生場鎮、縣級文明場鎮等榮譽。

農業村設定

景陽村 白合村 同義村 石紅村 水竹村 羅通村 半河村 德惠村 鹽井村 民建村 瑞華村 頂古村 板栗村 普新村 芭蕉村 楠橋村 兩河村 木梯村 陳泗村 郭斯村 大田村 小河村 建設村 文化村 大地村 周家村 利民村 德利村

有關洛浦河

洛浦河(清《一統志》稱珙溪,光緒《珙縣誌》稱珙水),源自洛浦龍潭(屬興文縣周家鎮)。水出龍潭後,由東南向西北流,沿途聚集周家溝、銅礦溪各水;下行2500米至魚箭灘入珙縣底硐鎮陳勝鄉,續流2000米,陳勝小河溝南來入匯;再行500米,納陳勝周家小溪;至兩河,左納木梯河小溪;至底硐場,右納源自蠻椏的乾溝溪;北流2000米,左納芭焦溝溪;至駝馬坪,狗爬岩溪從左流入;再行2200米,德惠壩溪和鹽井溪先後從左右兩岸匯入;至碾子壩,羅通壩溪入流;再下行,匯龍洞溝溪;至高羅坊,左納苦水溝溪;過監生嘴,洛旺壩溪從左入流;至兩河口左納螞蝗溝;至珙泉鎮南側,先後納入天堂溝和水打溪;至鎮西側,梅塢溝從左入匯;至鎮西北側,先後並納魚孔地下水和壩底溪河;轉向東,沿北門流向東門,再向東北方向流去(鎮北東向,由於洛浦河切割,珙泉鎮與麒麟山隔水相望,故有“九獅追麒麟”之典故);至高橋,小溪溝從右側入流;再行1000米,黃桷溝從右入匯;至竹家村,通水溪從右入流;至魚池村,右納插臘灣溪;再行2000米,源自羅村的小溪從左流入;下行過鐵爐壩、獅子灘,至門坎灘出縣境;再經硐底過後河,至三江,有梅橋河流入;經過竹海鎮,繞長寧縣城至古河鎮,綿水流入;終至江安縣城西注入長江。河流全長110.1千米,珙縣境內段稱洛浦河,長寧、江安段稱長寧河。洛浦河段長31千米,流域面積389.51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10.3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3.26億立方米。天然落差171米,可利用落差89.5米。

旅遊景點

底硐鎮境內奇峰異谷、翠峽溶洞交相輝映,山水雄奇、絕美壯觀。北通蜀南溫泉長寧竹海,南往隘口牌坊�人懸棺,現均正式向遊人開放。
珙縣隘口石牌坊,在珙縣城南40公里底硐鎮玉和鄉境內,牌坊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為三檐廡殿式頂,四柱三門,通高15米。飛檐翹角,吻獸蹲鹿,造型別具匠心。石坊上面,有石雕的如意斗拱、匾額、對聯、瑞草、戲場文景、麒麟、白象等,雕刻十分精湛。
該石坊座北向南,石質仿木結構,通高17米,占地面積80平方米,四柱三門,原殿式,裝飾如意斗拱,纏龍式鏤空寶鼎,具明代建築風格。三重檐,十二鰲角向空舉飛,由下向上層層內收。坊上刻有人物鳥獸、瑞草雲龍,圓雕有獅、象、麒麟、鹿,栩栩如生。坊兩側抱鼓石屏上有深浮雕梅、蘭、菊、竹,並配有篆、隸、行、草體詩賦。方形柱礎固座、座飾“蓮花抱鼓”。石坊北面第三層坊檐斗拱下有深浮雕牡丹和仙人云紋組成的豎龕,龕內二力士抬著靈龜、綬帶相繞的“聖旨”二字,再下為行書,橫排“不負所天”四字,並以深浮雕麟、象,“鬥牛圖”鑲邊。石坊北面,寶鼎下楷體立書“聖旨”二字,裝飾如南。中門兩方坊柱上刻有楹聯“誓欲捐軀旦念半齡孤子在,心懷養志能分七袞老親憂”,道出了修建此坊的初衷。石坊用石板欄柵圍護,南北有如意素面踏道九級現埋土中,保存完好。坊側有石碑一通,上刻七律四章,以志建坊緣由。據悉,石坊是當地謝姓家族的“貞節牌坊”,建於大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199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川南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石坊,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