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桐起義遺址

王錫桐起義遺址

王錫桐起義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寧海縣城關鎮,建築面積1244平方米,是寧海縣現在規模較大的古建築。主體建築有照牆、五鳳樓、戲台[舞台]、泛軒、大殿、後宮。附屬建築有台門、總曹殿、無常殿、東西看廂、財庫。196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王錫桐起義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王錫桐起義遺址王錫桐起義遺址
王錫桐起義遺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海縣城桃源南路20號,原為城隍廟,始建於廣德年間。南宋隆興三年(ll64年),縣令薛抗重建,元朝又坍廢,明洪武三年(l370年)重新設廟定製,現存建築為清嘉慶廿四年(l819年)重修。光緒民國年間也有修葺。

1963年省人民政府公布王錫桐起義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縣府撥款對台門、圍牆、五鳳樓、財庫、總曹殿進行修繕。

l983年始,寧海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就設立在這裡。大殿闢為展廳,經常舉辦文物、書畫等各類展覽供人參觀。泛軒陳列著王錫桐起義事跡,是寧海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教育場所之一。

l990年,縣府再次撥款對戲台,後宮進行維修。

建築構造

新昌香林寺新昌香林寺
主體建築共有四進,自南至北沿中軸線依次為照牆、五鳳樓、戲台、泛軒、大殿、後宮。附屬建築有台門、總曹殿、無常殿、東西看廂、財庫,建築面積l244平方米,是寧海縣現在規模較大的古建築。其中五鳳樓為卷篷頂。

軒樑上鐫有精美的雕刻,戲台上的藻井疊澀呈螺旋盤築,額枋上的如意斗拱層層出跳,頂上龍鳳呈祥,栩栩如生,歇山頂屋面上,新堆塑著瓦上將軍、屋頂狀元。

鴟尾吞脊,飛薨翹檐,氣勢雄偉,凌空聳立。大殿用歇山頂,穿斗抬梁混合,用材粗壯,斗拱、雀替、彎梁、插枋都具粗獷之美,今柱上的幾隻像生構件,維妙維肖。

歷史事件

王錫桐又名守真,字鳳棲,寧海北鄉大里村人。生於l860年,光緒廿四年(l898)舉秀才長期執教鄉里,為人師表。40歲不堪天主教會橫行,遂組織“伏虎會”。

1903年8月,王錫桐因痛恨列強的欺凌和外國傳教士為非作歹,發起反洋教鬥爭。

1903年l0月3日,王錫桐發起反洋教鬥爭,率眾近萬,攻入城內,燒毀天主教堂,捕殺天主教神甫朱國光,城隍廟為起義軍指揮部,誅殺了一批無惡不作的教徒、會首,沉重打擊了披著宗教外衣的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寧海教案”引起震動,清政府隨即聯合法軍血腥鎮壓義軍。法國巴斯卡爾號巡洋艦駛入甬江示威,向浙江巡撫施加壓力,致函浙江巡撫限7日內擒獲王錫桐。台州知府徐承禮坐鎮寧海,命海門鎮游擊黃文琮率4艘練船和1艘威遠輪,駛抵三門灣,對義軍進行鎮壓。同時法軍還迫使浙江官府簽訂《寧海教案議約》,勒索白銀13萬兩。

由於王錫桐放鬆了鬥志和警惕,認為“教堂已毀,神父已殺,平日仇恨至此泄盡”,雖幾經激戰,終因敵我力量懸殊而慘遭失敗。義軍首領僧禮釋、周參貴等戰死,葉名秀、陳阿三和王錫桐的幼子王幼生等90餘人先後被俘。王錫桐被迫逃離寧海,清政府以八千金懸賞緝拿。參加反洋教的民眾“被焚數百家,被殺數千人”。寧海大里村“數月不見人煙,稻熟無人收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