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土城遺址

元大都土城遺址

元大都土成遺址位於北京市區北部海淀區、朝陽區境內,北土城路南側和西土城路西側。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建設大都,至元十三年(1276)大都城垣建成,周長28.6公里,四隅建角樓,平面布局呈長方形。城牆基寬2.4米,牆體為夯土築成,故又稱土城。元後期又於各門外加築瓮城。明筑北京城時,將北城牆南移5里,使北部土城廢棄,成為遺址。今遺址尚存約12公里,城牆外圍還有護城河的遺蹟,是規模最大、最能反映元大都城市規模、布局、方位的重要歷史遺蹟,1957年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元大都土城是由元世祖忽必烈在元四年(1267年)至十三年(1276年)建。現存遺蹟為當時之北城牆東段。朝陽

元大都土城遺址元大都土成遺址 景點
區段長總計4173米,其中斷續有大小豁口九處,呈東高西低狀。遺蹟堆土距城下地面2.7至7米不等,基寬20餘米。土城上現植有大量松柏樹,北側外現有“百鳥園”占用。元大都土城遺址因系擇址新建,全部為開放形式的街巷。按照方位,元廷將大都街道分為50坊:福田坊,在西白塔寺,即今北京白塔寺一帶。阜財坊,在順承門內金玉局巷口,即今北京民族文化宮以北。金城坊,在平則門內,即今北京阜成門內大街以南之大水車胡同一帶。玉鉉坊,在中書省前相近,即今北京故宮午門以東。保大坊,在樞密院北,即今北京王府井大街一帶。靈椿坊,在大都路總管府北,即今北京安定門內大街之西靈光胡同一帶。丹桂坊,在靈椿坊北。明時坊,在太史院東,即今北京建國門內觀象台一帶。鳳池坊,在斜街北,地近海子,即今北京鼓樓西大街以北。安富坊,在順承門羊角市,即今西皇城根南街以西、甘石橋東北。懷遠坊,在大都城西北隅。太平坊,有大承華普慶寺,在今北京西直門內寶產胡同一帶。大同坊、文德坊,以其取義,或在元大都國子學和宣聖廟,即今北京國子監一帶。
金台坊,有齊政樓,即今北京舊鼓樓大街一帶。穆清坊,地近太廟,在今北京朝陽門內以北。五福坊,坊在中
元大都土城遺址元大都土城遺址
地,或在中心閣附近,即今北京鼓樓一帶。泰亨坊,地在大都城東北。八政坊,地近萬斯倉、八作司。時雍坊,有慶壽寺,即今北京電報大樓西側一帶。乾寧坊,在大都城西北。鹹寧坊、同樂坊、壽域坊、宜民坊、析津坊、地近海子,即今北京積水潭東北、鼓樓西大街一帶。康衢坊、進賢坊、嘉會坊,在大都城南部。平在坊,在大都城北部。和寧坊、智樂坊、鄰德坊、有慶坊、清遠坊,在大都城西北隅。日中坊,在今地安門西北。寅賓坊,在大都城東部。西城坊,在大都城西部。由義坊,在今北京阜成門內北三里。居仁坊,在大都城東市。睦親坊,地近諸王府。仁壽坊,地近御藥院,在今北京隆福寺一帶。萬寶坊,大內前右千步廊之西,在今北京故宮午門以西。豫順坊,有福壽興元觀,即今北京西直門內樺皮廠胡同一帶。五雲坊,大內前左千步廊之東,即今北京故宮午門以東。湛露坊,近官酒庫,在大都城東部。樂善坊,地近諸王府,與睦親坊相近。澄清坊,地近御史台,在今北京米市大街甘雨胡同一帶。元大都的坊皆以街道為界線,雖有坊門,但無坊牆,坊門只不過是標誌而已。《析津志》稱元大都有50坊,但《日下舊聞考》引《元一統志》只列49坊,或有遺漏。《析津志》又載有里仁坊、發祥坊、善利坊、樂道坊、好德坊、招賢坊、善俗坊、昭回坊、居賢坊、鳴玉坊、展親坊、惠文坊、請茶坊、訓禮坊、鹹宜坊、思誠坊、東皇華坊、明照坊、蓬萊坊、南薰坊、遷善坊、可封坊、豐儲坊等坊名,均為《元一統志》所不載。《析津志》著於元末,其所記坊名當即舊坊所改,或元末所增。
元大都土城遺址元大都土城遺址 城牆
元大都遺址作為北京城市文明發展的見證和實物遺存,對於北京市文化歷史的探源與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公園於1957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古蹟保護單位。為了真正保護好這段殘存的土城遺址,朝陽區園林局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規劃設計並籌建遺址公園。1988年3月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建園並命名為“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2003年十一前夕,北京市建成的第一個人文奧運景觀———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改建工程全部完工。

 歷史

元大都士城是元太祖元世祖用18年時間建成。大都士城的城牆共2.8萬餘米,用土夯築而成。《馬可·波羅遊記》

元大都土城遺址元大都土城 平面示意圖
述云:“元大都土城的設計都用直線規劃。大體上,所有街道全是筆直走向,直達城根。一個人若登城站在城門上,朝正前方遠望,便可看見對面城牆的城門。城內公共街道兩側,有各種各樣的商店和貨攤,整個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塊棋盤。”雖然大都城南面三門、北面二門,但從麗正門北穿皇城正中的崇天門及大明門、大明殿、延春門、延春閣、清寧宮、厚載門,直抵中心閣的中軸線上,亦有一條寬闊的御道。經勘查,近年在今北京景山公園(延春閣、厚載門遺址)之北發現的御道遺蹟,寬達28米。《析津志》載:元大都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闊,小街十二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弄通”。其著名街道有“千步廊街、丁字街、十字街、鐘樓街、半邊街、棋盤街”。經勘查發現,“元大都街道分布的基本形式是:在南北向的主幹大道的東西兩側,等距離地平列著許多東西向的胡同。大街寬約25米,胡同寬約6~7米”。元大都內的胡同,其規劃是以相鄰兩城門區間為一區域。近年在元大都光熙門(東北門)至大都城東北隅進行勘查,計發現東西向胡同22條。值得注意的是,今北京東直門(元崇仁門)至朝陽門(元齊化門)之間現仍保存的東西向胡同也是平列的22條。可見,相鄰兩城門區間內平列22條胡同,當是元大都城規劃的統一格式。今北京東西長安街以北的街道,因同在元大都和明北平(北京)城內,所以改動不大,至今仍多保留元大都時期的格局。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元大都城有中心台,是城市東西南北的中心,這在中國城市建築史上尚屬首創。中心台占地一畝,其旁有中心
元大都土城遺址元大都土城遺址
閣。《析津志》載:“中心台在中心閣西十五步。”在中心台正南有石碑,刻“中心之台”四字。中心閣在中心台之東,正位於大都城的中軸線上。《析津志》又載“齊政樓,都城之麗譙也。東中心閣。”齊政樓即元大都城的鼓樓,其在中心閣西,亦即大都中軸線西,位於今北京舊鼓樓大街。明代,始將鼓樓和其北的鐘樓向東移至今北京鼓樓、鐘樓位置,亦即城市中軸線上。元大都鼓樓上置有壺漏、鼓角等計時、報時工具;鐘樓上有閣樓,飛檐三重,內置大鐘,聲響洪亮,全城遍聞。鍾、鼓樓是元朝統治者控制大都的工具之一。《馬可·波羅遊記》述云:“新都的中央,聳立著一座高樓,上面懸著一口大鐘,每夜鳴鐘報時。第三次鐘響後,任何人都不得在街上行走。除非遇有緊急事務。

土城的發展

作為京師的元大都城,因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所以人煙茂盛,商業經濟十分繁榮。僅《析津志》所載,元大

元大都土城遺址元大都土城遺址
都城內外的商業行市即達30餘種。其中,米市、面市、緞子市、皮帽市、帽子市、窮漢市、鵝鴨市、珠子市、沙剌市(即珍寶市)、柴炭市、鐵器市,皆在今北京積水潭北的鐘、鼓樓一帶,這是因為南方來的漕運船只皆停泊在積水潭上的緣故。《析津志》描述其地盛況云:“鐘樓之東南轉角街市俱是針鋪。西斜街(今北京積水潭東北)臨海子,率多歌台酒館,有望湖亭,昔日皆貴官游賞之地。樓之左右俱有果木餅面柴炭器用之屬。”又云:“鐘樓,本朝富庶殷實莫盛於此。”大都鍾、鼓樓一帶是元大都最繁華的商業區,因這裡沿積水潭北岸是一條斜街(今北京鼓樓西大街),所以又稱斜街市。順承門內羊角市也是大都城內繁華之地,有市、市、市、駱駝市、驢騾市、窮漢市,買賣奴隸的人市也在此處,其址大約在今北京西城區甘石橋至西四一帶。此外,和義門、順承門、安貞門外各有果市,中書省前(今北京南河沿大街以東)有文籍市、紙札市,翰林院東(今北京舊鼓樓大街東北)有靴市,麗正門外三橋、文明門丁字街、和義門外各有菜市,等等。市場上出售的商品,除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為當地產品外,很多商品來自全國各地。當時,海運大開,河運通暢,川陝豪商,吳楚大賈,飛帆一葦,徑抵輦下,為大都城提供了豐富商品。當然,這些商品中,更多的是供達官顯貴享用的氀毷貂豽等珍貴皮毛,珠瑁香犀等奇珍異寶,錦紈羅氎等高貴紡織品。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述:在大都市場上做生意的不但有中國境內南北的豪商巨賈,而且還有遠自中亞、南亞的商人,凡世界上最為稀奇珍貴的東西,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特別是印度的商品,如寶石、珍珠藥材和香料。根據登記表明,用馬車和馱馬載運生絲到京城的,每日不下一千輛次。元大都城和境內外其他地區的這種經濟關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其作為封建社會都城的經濟特點。

氣候與旅遊

元大都土城遺址所屬北京的朝陽區,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
元大都土城遺址元大都土城遺址
冷乾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氣溫10~12攝氏度。1月-7~-4攝氏度,7月25~26攝氏度。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山前迎風坡可達700毫米以上。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個月,7、8月常有暴雨。元大都土城遺址呈狹長帶狀,全長9公里,跨朝陽、海淀兩區。檀馨介紹,其中“薊門煙樹”、“大都建典”、“古垣新韻”、“大都盛典”和“龍澤魚躍”五大節點把朝陽段和海淀段連線起來,從西到東展示了元大都至今北京城市700多年的發展脈絡。“薊門煙樹”節點是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最西端起點。該景點在春季風景尤佳,而春季亦是一年的起點,“薊門煙樹”象徵了古城北京發展的早期階段,並以春天的蓬勃朝氣寓意城市的美好未來。“古垣新韻”節點位於北京中軸線上,也是新老城市中軸線的連線點,象徵性地承接了北京的歷史與現在。“大都建典”與“大都盛典”遙相呼應,再現元大都的建設場景和鼎盛景象。“龍澤魚躍”作為最後一個節點。

圖片欣賞

元大都土城遺址元大都土城遺址
元大都土城遺址元大都土城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