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禮鑫

王禮鑫

王禮鑫,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副院長,上海市政治學會副秘書長,政治學理論、行政管理、中外政治制度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

王禮鑫

王禮鑫王禮鑫
(資料截至2011年7月)
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副院長,上海市政治學會副秘書長
政治學理論、行政管理、中外政治制度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
評師網與搜狐教育“2010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專業最受歡迎十大教授榜(非211院校類)”
學歷

1993——1997,湖北大學,法學(行政管理)學士
1997——2000,湖北大學,法學(行政管理)碩士進修

復旦大學政治學專業訪問學者(2006-2007)
政治學方法研習班(杜克大學-復旦大學)2007
政治社會學研習班(芝加哥大學-中國人民大學)2011

研究方向

政治學理論、中國政治、中國公共管理

學術論文

《權力腐敗的“制度-行為”分析模型》,《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賄選現象與選舉制度改革》,《戰略與管理》2002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6期轉載
The Whole Story ofthe Beida Personnel System Reform and the Controversy,ChineseEducation & Society,January-February 2005,Vol.38 No.01。中文:《北大人事制度改革始末與爭論》,《中國教育與社會》(美國,SSCI期刊),2005年1-2月號,第38卷第1期,ISSN:1061-1932。
《激勵與約束制度重建中的“改革徘徊”——以北大人事制度改革為個案的研究》,(香港)《二十一世紀》網路版,2005年第12期
《政策過程的研究途徑與中國政策過程研究——從政治科學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出發》,《人文雜誌》2007年第6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政治學》2008年第3期全文轉載。
《論中國政治研究中的建構主義途徑》,《社會科學》2008年第11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政治學》2009年第3期全文轉載。
《論政治科學中的“自主性國家-結構-能動”研究途徑》,《人文雜誌》2009年第6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政治學》2010年第3期全文轉載。
《公共空間、集體行動與中國公民社會的生成——業委會及業主維權的“自主性國家-結構-能動”分析》,《中國社會科學輯刊》(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刊)第29期,2009年12月
《當代中國政策過程中的政策否決現象探析》,《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8期。《新華文摘》2010年第20期摘錄轉載。
《業委會及業主維權的“自主性國家-結構-能動”分析》,載謝慶奎、商紅日主編《基層民主與社區治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

一般雜誌期刊

《強群體主義與“圈子”現象》,《社會科學報》2000年7月6日
《送禮與腐敗》,《中國國情國力》2000年第9期。
《“幹部”群體相對剝奪感現象與實證》,《中國國情國力》2000年第11期。
《對反腐敗問題研究中對象與方法的認識》,《行政論壇》2002年第3期。
《“登入時付費”的啟示》,《社會科學報》2004年4月1日。
《治理交通擁堵:管制與收費孰優孰劣》,《中國國情國力》2004年第9期
《經濟學中的激勵理論與人才開發》,《人才開發》2005年第2期。
《從“官民比”之爭看政府合理規模》,《中國發展觀察》2005年第7期。
《政策論爭莫戴“主義”帽子》,《大公報》(香港),2005年12月9日。
《公務員收入分配透析》,《南風窗》,2006年6月下,總第312期。
《民主財政建設正逢其時》,《大公報》(香港),2006年9月14日。
《沒有“共同體”意識 小區難和諧》,《東方早報》,2006年11月1日A15版
《“吃空餉”頑症》,《南風窗》,2006年11月上,總第321期。
《培養現代共同體意識是構建和諧小區的基礎》,《中國物業管理》,2006年第12期
《高教改革的徘徊與進路》,《東方早報》,2007年4月27日A15版
《“科學發展觀”寫入中共黨章的政治邏輯》,《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第84期(2007年12月出版)
《化解“分配性危機”的政治邏輯》,《南風窗》2008年第7期
《完善公務員退出機制》,《大公報》2008年9月8日
《官民分而不斥,公務員方能合理流動》,《東方早報》2008年9月3日
《群體性事件:碎裂與建構》,《中國發展觀察》2009年第9期。

主要課題

201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1項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
“陽光工程”與公務員激勵機制研究,上海市教委青年項目,2003-2005 政府的NGO治理方略與我國民間社會成長,上海市教委一般項目,2006-200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