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瘤黑粉

玉米瘤黑粉

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地表、糞肥上及病株殘體上越冬,成為次年的初侵染源。 冬孢子在玉米生育期內可進行多次再侵染,在玉米抽雄期蔓延最快,形成發病高峰,直到玉米成熟後停止侵染。 防治此病採用減少菌源、選用抗病親本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

分布

玉米瘤黑粉玉米瘤黑粉
病原、寄主植物及分布
玉米瘤黑粉病瘤黑粉菌引起發病,屬擔子菌亞門,常為害玉米葉、雄穗和果穗等部位的幼嫩組織,產生大小不一的病瘤,是我國玉米上分布最廣的主要病害之一,北方發生較為普遍而嚴重。

症狀特點及發病規律

此病是局部侵染病害,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分幼嫩組織,如氣生根、、葉、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髮病,形成大小形狀不同的菌瘤。幼苗生瘤,生長矮小,苗高一尺左右最明顯,受害重者很早枯死;在拔節前後,葉片或葉鞘上產生菌瘤,葉片上菌瘤小,多如花生米大小,常從葉鞘基部向上成串密生;雄花大部分或個別小花形成長圓形或角狀菌瘤;雌穗發病在果穗上半部或個別籽粒上形成菌瘤,嚴重的全穗形成大的畸形菌瘤。菌瘤外表是一層銀白亮膜,有光澤,內部白色,肉質多汁,以後遂漸變成灰白色,後期變成黑灰色,最後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即冬孢子)。
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地表、糞肥上及病株殘體上越冬,成為次年的初侵染源。種子表面帶菌對病害的遠距離傳播有一定作用。冬孢子在適宜條件下萌發產生擔孢子,隨風雨傳播至玉米的幼嫩組織,主要是生長部位侵入;此外,病菌也能從傷口侵入。擔孢子產生的菌絲在玉米中生長發育,刺激玉米局部組織細胞旺盛分裂,逐漸腫大形成菌瘤。菌瘤成熟破裂,又散出黑粉(冬孢子)進行再次侵染。冬孢子在玉米生育期內可進行多次再侵染,在玉米抽雄期蔓延最快,形成發病高峰,直到玉米成熟後停止侵染。
發病環境條件
玉米在全生育期內都可以感染瘤黑粉病,尤其以抽雄前後一個月內為盛發期,如遇乾旱,又不能及時灌溉,造成生理乾旱,抗病力弱,利於發病;低溫、乾旱、少雨的地方,土壤中冬孢子存活力高,存活時間長,發病重,因為微雨、夜露就可以滿足冬孢子的萌發和侵染的條件;苗期高溫多濕、人工去雄作業、蟲害及暴風雨過後,造成大量傷口,都會嚴重發病;連年制種田及高密植田或灌溉時間間隔長,造成水分時少時多,以及偏施過量氮肥,都會削弱植株抗病力,使病害發生較重。

防治方法

防治此病採用減少菌源、選用抗病親本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
.1減少病源
徹底清除田間病株殘體,帶出田外深埋;進行秋深翻整地,把地面上的菌源深埋地下,減少初侵染源;避免用病株漚肥,糞肥要充分腐熟。
利用抗病自交系配製雜交種用於生產
同時,應加強品種抗病性鑑定工作。積極選育抗病良種,特別要注意品種抗病性的特點。
化學防治
在玉米出苗前地表噴施殺菌劑(除銹劑);用15%粉銹寧拌種,用量為種子量的0.4%;在玉米抽雄前噴50%的多菌靈或50%福美雙,防治1~2次,可有效減輕病害。
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
避免偏施、過施氮肥;灌水及時,特別是抽雄前後易感染期必須保證水分充足;及時徹底防治玉米螟等害蟲;人工去雄儘量不要造成大傷口,均可減輕病害。
轉自:中國種業
2003.0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