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是常見的玉米病害之一,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玉蜀黍黑粉菌所致的玉蜀黍病害,為害莖、葉、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組織。

為害症狀

玉米雄穗上的黑粉病 玉米雄穗上的黑粉病

俗稱灰包、烏霉。為害植株地上部的莖、葉、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組織。受害組織受病原菌刺激腫大成瘤。病瘤未成熟時,外披白色或淡紅色具光澤的柔嫩組織,以後變為灰白或灰黑色,最後外膜破裂,放出黑粉即病菌厚垣孢子。病瘤形狀和大小因發病部位不同而異。葉片和葉鞘上瘤大小似豆粒,不產生或很少產生黑粉。莖節、果穗上瘤大如拳頭。同一植株上常多處生瘤,或同一位置數個瘤聚在一起。植株莖稈多扭曲,病株較矮小。受害早,果穗小,甚至不能結穗。該病能侵害植株任何部位,形成腫瘤,破裂後散出黑粉,別於絲黑穗病。絲黑穗病一般只侵害果穗和雄穗,並有雜亂的黑色絲狀物。

形態特徵

玉米黑粉病又稱玉米瘤黑病,各個生長期均可發生,尤其以抽穗期表現明顯,被害的部生出大小不一的瘤狀物,初期病瘤外包一層白色薄膜,後變灰色,瘤內含水豐富,乾裂後散發出黑色的粉狀物,即病原菌孢子,葉子上易產生豆粒大小的瘤狀物。雄穗上產生囊狀物癭瘤,其它部位則形成大型瘤狀物。病原:稱玉蜀黍黑粉菌,屬於擔子菌亞門真菌。

厚垣孢子球形或卵形,黃褐色,表面具明顯細刺,大小8~12um;厚垣孢子萌發時產生有隔的先菌絲,側生4個無色梭形擔孢子;擔孢子萌發產生侵染絲,芽殖產生的次生小孢子也能萌發產生侵染絲。玉米黑粉菌以異宗結合方式進行繁殖,在人工培養基上以連續芽殖方式形成菌落。該菌有多個生理小種。

傳播途徑

病菌在土壤、糞肥或病株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種子帶菌進行遠距離傳播。春季氣溫回升,在病殘體上越冬的厚垣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隨風雨、昆蟲等傳播,引致苗期和成株期發病形成腫瘤,腫瘤破裂後厚垣孢子還可進行再侵染。該病在玉米抽穗開花期發病最快,直至玉米老熟後才停止侵害。

發病條件

厚垣孢子萌發適溫為26~30℃,最高38℃,最低5℃。擔孢子萌發適溫20~25℃,最高為40℃,侵入適溫26.7~35℃。這兩種孢子萌發後可不經氣孔直接侵入發病。高溫高濕利於孢子萌發。寄主組織柔嫩,有機械傷口病菌易侵入。玉米受旱,抗病力弱,遇微雨或多霧、多露,發病重。前期乾旱,後期多雨或乾濕交替易發病。連作地或高肥密植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

(1)種植抗病品種種一般耐旱品種較抗病,馬齒型玉米較甜玉米抗病;早熟種較晚熟種發病輕。

(2)加強農業防治早春防治玉米螟等害蟲,防止造成傷口。在病瘤破裂前割除深埋。秋季收穫後清除田間病殘體並深翻土壤。實行3年輪作。施用充分腐熟有機肥。注意防旱,防止旱澇不均。抽雄前適時灌溉,勿受旱。採種田在去雄前割淨病瘤,集中深埋,不可隨意丟棄在田間,以減少病菌在田間傳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