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豹屬

獵豹屬

獵豹屬,屬於貓科的一個屬。獵豹屬僅有一個種,就是獵豹。

基本信息

簡介

獵豹屬 獵豹屬
獵豹(Acinonyxjubatus;cheetah)食肉目貓科的獵豹屬的單型種
獵豹的生活比較有規律,通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般是早晨五點鐘前後開始外出覓食, 它行走的時候比較警覺,不時停下來東張西望,
看看有沒有可以捕食的獵物。
它也防止其他的猛獸捕食它。 它一般是午間休息,午睡的時候, 它每隔6分鐘起來,就要起來查看一下, 看看周圍有什麼危險。
獵豹每一次只捕殺一隻獵物, 每一天行走的距離就是大概五公里、最多走十多公里。
雖然它善跑,但是它行走距離並不遠。
獵豹圖片獵豹圖片

獵豹是目前世界上在陸地上奔跑得最快的動物,它的時速可以達到112公里。如果人類的短跑世界冠軍和獵豹進行百米比賽的話,獵豹可以讓這個世界冠軍先跑60米,最後到達終點的是獵豹,而不是這個短跑世界冠軍。
獵豹偽皮毛很珍貴,人們濫肆捕殺,數量急劇減少,已面臨著絕跡的危險。

起源

獵豹家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中新世時的假貓(Pseudaelurus)。在400萬年前的歐洲出現了獵豹屬的早期成員巨獵豹(Acinonyx pardinensis),它們與現代的獵豹很長得很像,但體型要大得多——幾乎和現代的非洲獅一樣大,肩高91厘米,體長3米,推測體重可達90公斤。大約與此同時,獵豹的現生種(Acinonyx jubatus)也出現在非洲,最古老的化石發現於坦尚尼亞奧杜威峽谷的早更新世地層中,比其他現存的大型貓科動物都要早。

還有一種生活在100萬年前,體型稍小的獵豹Acinonyx intermedius 把該家族的生活範圍擴展至中國。在最近的一次冰河期結束時,獵豹從東亞、歐洲以及非洲的許多地區消失,把位置讓給了其他的大型貓科掠食者。

分類

獵豹屬 獵豹屬

獵豹在貓科中,屬於貓亞科,有單獨的屬、種。不像歸類上花豹和美洲豹等之間有密切關係,它們與獵豹僅同為貓科。而花豹、虎、獅、美洲豹等均歸類為豹亞科,豹屬。
有關獵豹的學名,“屬”的Acinonyx源自希臘語,作“不能動的爪”解,獵豹不能縮入腳爪,可增加獵捕時的攻擊力,腳底粗糙的肉墊,可增加在奔跑時的抓地力,較普通貓科較長的尾巴可以保持於奔跑時的平衡。“種”的 jubatus則衍生自拉丁語的iuba,即“馬的鬃毛”,指小獵豹的長毛。
主要歐洲語言中的獵豹一詞,源自拉丁語的gattus pardus,解作“像貓的豹”,如法語的guépard、義大利語的ghepardo、西班牙語的guepardo、葡萄牙語的guepardo(和chita)、德語的Gepard。英語的cheetah則來自印地語的chita,也可能來自梵文中的chitraka,意指“有斑點的”。

亞種

獵豹有兩個亞種,一個是非洲亞種,一個是亞洲亞種。

非洲獵豹

非洲亞種比較多,還有九千到一萬二千頭。

它主要生活在伊朗,現在還有三百頭左右。獵豹的軀幹長是1米到1.5米、尾長是0.6米到0.8米、肩高是0.7到0.9米、體重一般是35到72公斤。雄獵豹的體型略微大於雌獵豹,獵豹背部的顏色是淡黃色。它腹部的顏色比較淺,通常是白色的。

獵豹獵豹

它全身都有黑色的斑點,從嘴角到眼角有一道黑色的條紋,這個條紋就是我們用來區別獵豹與豹的一個特徵。食肉目貓科的獵豹屬的單型種。外形似豹,但身材比豹瘦削,四肢細長,趾爪較直,不象貓科動物那樣能將爪全部縮進。頭小而圓;全身無色淡黃並雜有許多小黑點(見圖)。

布於非洲。棲息於有叢林或疏林的乾燥地區,平時獨居,僅在交配季節成對,也有由母豹帶領4~5隻幼豹的群體。獵豹是奔跑最快的哺乳動物,每小時可達112公里。以羚羊等中、小型動物為食。除以高速追擊的方式進行捕食外,也採取伏擊方法,隱匿在草叢或灌木叢中,待獵物接近時突然竄出獵取。母豹1胎產2~5仔。壽命約15年。
亞洲獵豹
中文名:亞洲獵豹
食性:肉食
英文名:IndianCheetah
亞洲獵豹:1948年滅絕
滅絕過程

亞洲獵豹亞洲獵豹

亞洲獵豹因其性情溫順,很早以前就有人到野外大量捕捉小獵豹來餵養,但成活率極低。在當時擁有訓練有素的獵豹是那些達官顯貴們的一種富貴象徵,許多有錢有權的人家裡都養有獵豹,有的甚至養有幾十隻。但獵豹在當時人工飼養下根本不繁殖,因此,人工飼養的全部要到野外去捕捉。再有,人們為了獲取其皮毛,毫不顧忌獵豹在自然界中所起的生態平衡的作用,大量捕殺成年獵豹。那些王公貴族們也以獵殺獵豹為樂趣,剛剛出生的小獵豹被人捉走,大獵豹又慘遭捕殺,就這樣,亞洲獵豹數量急劇減少。在當時,人們還大量開墾叢林、草原,種植莊稼,使獵豹棲息地大量被毀壞。棲息地的喪失使它們失去了合適的獵物,這更成了本來就不多的亞洲獵豹的致命傷。
到了1930年後,人們在野外看到獵豹的機會越來越少了,而到了1940年以後,人們只是幾年內才能發現一次亞洲獵豹的蹤跡。據文獻記載,最後一次發現亞洲獵豹是在1948年的印度南部。那以後,人們再也沒有看到過體型細長、姿態優美、動作靈活的亞洲獵豹。

體態

獵豹體形似豹,身材比豹瘦削,四肢細長,趾爪較直,不象貓科動物那樣能將爪全部縮進。體長120~130厘米,體重約30千克;尾長約76厘米;肩高75厘米,頭小而圓;全身無色淡黃並雜有許多小黑點。
獵豹四肢像狗,連特性也有點像狗:會蹲著坐,容易馴服,忠於主人。頭部有點像貓,小而圓,耳短。它叫聲像美洲虎,有時發出鳥叫般的“唧唧”聲。
獵豹屬 獵豹屬

雖然獵豹在大貓中體型較小,但不失其大貓的基本特質,健壯、胸膛壯闊但腰部纖細。它擁有看來較小的頭腦,短嘴,也有對高視力的眼睛,寬鼻,小巧的圓耳。成年獵豹體重為40至65千克,體長為112至135厘米,尾巴可長至84厘米。獵豹的黃色毛皮上的黑色斑點是實心圓,而花豹的斑點則是如花朵狀的空心圓,美洲豹則是空心圓內還有個小圓點。獵豹胸腹部為白色,尾巴則越靠近尾部條紋越明顯,而尾端則為全白色。
獵豹臉上的斑點沒有其它豹來得密集,並在口鼻兩側有明顯的黑色淚腺。獵豹也有少數發生毛皮突變,有著更大、更密集的斑點,被稱為“帝王獵豹”。過去曾經有被列為亞種的打算,但它們只是獵豹的突變體而已。野生的“帝王獵豹”目前只發現6次。
獵豹從眼角開始,長長淚滴型的線條通過鼻子兩側直到嘴部。獵豹皮毛的顏色是淺褐色與約為0.78到1.85英寸的黑斑所構成,腹部是白色的,沒有斑點。它尾部末端有斑點彼此連線,形成4-6個暗色的環,尾部的末端的毛通常顏色較白。雄獵豹的體型比雌豹略大,頭部也稍大,但僅從外觀,很難分辨其性別。

獵豹圖片獵豹圖片

剛出生的獵豹皮毛顏色很深,因此很不容易分辨混雜在其中的斑點。幾周后,沿背上開始長出灰黃色的厚毛,稱為 Mantle。深色的毛,有助於獵豹寶寶隱藏在陰影里。一般動物學家認為Mantle 有幾個目的,除了抵擋太陽和大雨外,也是保護色,讓它們看來像是乾枯的野草。此外,也是種防禦性的偽裝,幼豹看來像是蜜獾,是種兇悍的小型獵食動物,大多數獵食者不願意招惹。約從第3個月開始,Mantle會逐漸消退,但消退時間可能持續很長,有些獵豹在兩歲後仍有帶有Mantle。
獵豹的種種生理特徵使它能適應高速,強有力的心臟、超大的肝、大而有力的動脈。它有小尺寸的頭,面部平坦、較短的面部肌肉,使一雙大眼睛的位置能提供最好的視力,較大的鼻孔和鼻腔。它的身體瘦長、有著輕而細長的腳掌和腿、高度進化的肌肉能為了加速,彼此同時運作,讓四肢有較大的伸展幅度。奔跑時四肢交替地集中和展開,它的臀和肩部環繞著高低起伏,很有伸縮性的脊椎鏇轉。獵豹長而充滿肌肉的尾部是身體的穩定器或是,可以平衡體重,防止翻滾,使它在快速追逐中能迅速轉彎。貓科動物中,獵豹的爪短而鈍,而且不能收縮,這幫助它在奔跑時扣住地面。它的腳掌沒有其它貓科動物的圓,較硬的肉掌如同胎紋,幫助它們在高速中能快速地急轉彎。

繁衍與社交

獵豹屬 獵豹屬
母獵豹在懷胎90至95日後,會產下3至5隻幼豹,幼豹體重出生時在150至300克。在出生後的13至20個月間,它們會離開母親,而獵豹的壽命在20年以上。不同於其它貓科動物,成年母獵豹並沒有主要的地盤,而想要避開其它的獵豹。公獵豹有時會組成小團體,通常是從同一家庭來的。
過去對於獵豹的研究低估了它們的社會行為,它們會獨居、也可能以小量的族群一起生活。雌獵豹在20到24個月時發育到性成熟,交配期可能從一天長達一周。雌獵豹的懷孕期是90到95天,之後可以生下最多6隻獵豹寶寶。它會找一處僻靜、隱秘的地點、多在草長的矮樹下或岩石堆間。幼豹出生時體重從9盎司到15盎司不等。
雖然幼豹出生時是完全無助,看不見的,但它們發育得很快、4-10天時、就可以睜開眼睛、開始在窩附近爬行,三周時開始長牙,由於多種獵食動物的威脅、母豹每隔幾天就會帶著幼豹更換地點。出生後前六周的大多數時間裡,母豹必須離開幼豹獨自獵食,因為尋找食物,它可能必須離開很遠。在這段時間,野生幼豹遭受獵食動物襲擊的夭折率高達90%。幼豹約在六周時開始跟隨媽媽,從母豹的捕獵中獲得肉類,從此開始,母親與幼豹不會分開,直到離巢期。
幼豹生長得很快,六個月時就長到成年體型的一半,八個月時換牙完畢。大約此時,它們開始學習潛行和捕獵技巧,大部分學習過程是以玩樂的形式進行。幼豹們會潛伏、彼此追逐、撲擊,甚至追逐它們知道無法捕獲的獵物,或是獵物體型太大。幼豹學習捕捉不同種類的獵物,珠雞、鷓鴣、野兔、小羚羊。它們在與母親分開時仍不很擅長捕獵。
母獵豹約在16-18個月時離開子女,另外繁殖,重新開始整個過程。幼豹會彼此一起生活幾個月,通常等到雌豹長到性成熟。此時,年輕雄豹會被所在地最有勢力的雄豹驅離,年輕雄豹會從此一同生活,形成小族群,雄豹族群的彼此協助,對於爭取和保護地盤不受其它雄豹侵奪很有幫助。雄獵豹約在2-3歲間,發展到性成熟。
獵豹它的社群行為與其他的動物也有相似的地方,它有一種同性集群。
獵豹群居圖片 獵豹群居圖片

所謂的同性就是同性別的個體待在一塊,在野生的獵豹群裡面,一般分為雄性個體群,也就是單身漢群和雌性群。還有母子群,雄性除了繁殖季節,它一般是單獨生活的,或者是兩隻、三隻雄性個體待在一塊,和雌性個體不生活在一起。但是這些雄性個體的領域可能與幾群雌性個體的領域重疊,雌性個體就是它在繁殖季節和雄性待在一塊。
一旦繁殖季節過了以後,懷孕的雌性個體就會形成一個單獨的群體,在野外遊蕩。
自己捕食,到那個時候它們產下小崽,它們會帶著小崽一起活動。開始哺乳,然後一起活動。告訴小崽怎么捕食,等到雄性的小崽長大以後,這些雄性的小獵豹它就會慢慢地離開雌性的群體,然後開始自己的生活。或者幾隻雄性個體待在一塊,最後再建立它自己的領域,然後再進行自己的繁殖期,這就是它們的一個生命周期。

捕食

獵豹為食肉動物,捕食少於40公斤的哺乳動物,如瞪羚黑斑羚、幼牛羚、以及野兔。偷偷接近到與獵物10至30米的距離,然後獵捕獵物,獵捕時速度最高可達到時速110千米,且僅一腳著地,但最多只能跑3分鐘,超過時生理構造使獵豹必須減速,否則它們會因身體過熱而死。通常在1分鐘內即可獵捕到獵物,如果獵豹獵捕失敗,那將是浪費體力。大致上6次捕獵中僅有1次會成功。獵豹剛捕捉到獵物後,能用嘴持續咬住獵物頸部直到斷氣而期間鼻部大量進行呼吸,但全力奔跑後的獵豹體能狀況孱弱,需要數十分鐘復原,因此更無法迎敵非洲豺犬,只能放棄到手獵物。
在自然界獵豹常常被一些體型比較大的貓科動物,比方說獅子打敗,甚至有可能被獅子咬死吃掉。
由於獵豹的牙比較短,所以獵豹有時候還不能用牙來把食物咬死。
獵豹進食圖片獵豹進食圖

經常是靠上下顎就是像鉗子一樣把獵物的脖子鉗子住,使獵物窒息死亡。
獵豹它的捕食方式一般是這樣:儘管它跑得快,因為它跑得距離很有限,所以它在捕食的時候,它會儘量地、一步一挪接近獵物。
儘量不讓獵物發現它,在它靠得足夠近的時候,它才開始突然一下縱跳出來,猛撲向獵物。
這個時候靠速度來抓住獵物,如果它在第一次抓不住的話,那么獵物很可能抓不住。因為獵物跑得非常快,像羚羊跑得非常快。
再一個就是說善於躲避它,不斷地急轉彎,有可能躲避掉。所以獵豹抓動物的時候,它一跳出去,如果動物比較近的時候,它儘量伸出它的爪子。
它爪子總是露在外面,爪子儘量抓獵物的後肢,希望把它抓倒。然後再撲上去咬住它的脖子,制服獵物。一般的話,等獵豹咬住獵物的脖子五分鐘到十分鐘以後,那些大型的獵物才會死亡。
等那些獵物死亡以後,獵豹就將那些獵物的屍體拖到密林中間進行進食。

棲息地

在遠古時期獵豹的棲息地已延伸到非洲與亞洲,在冰河時期時更到達了歐洲與北美洲,今日則大多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少部份的獵豹在亞洲,但也已在絕種邊緣。
獵豹的演化史可以追溯到約四百萬年前,已發現最古老的化石在現今美國德州內華達、和懷俄明州境內。它曾經遍布亞洲非洲、北美洲、和歐洲,直到約10,000年前的上個冰河期。劇烈的氣候變化導致大量的哺乳動物滅絕,北美歐洲以及大部分亞洲和非洲的獵豹就此消失。
它們喜歡較高的地方,如行至小山丘頂或樹上可以觀看獵物。它們不適合生活於樹木或灌木叢較多的地方,否則它們無法使用獨特的賓士獵捕。
獵豹常被認為是生活在開闊環境和草地的動物,這種印象可能來自在草短的環境中很容易發現獵豹。然而獵豹的棲息地差異很大,特別是植物生長茂盛的地區,甚至崎嶇的山地。
由於獵豹依賴視力和捕獵維生,它們是晝行性的動物,也就是說,它們在白天的活動多於夜晚。在溫暖的地區,它們大多在氣溫比較涼爽的清晨和黃昏活動 。

食肉目百科(二)

食肉目(Carnivora)在動物分類學上是哺乳綱中的一個目。食肉目包括260多種胎生的動物。除主要吃竹葉的大熊貓,絕大部分都吃肉。貓科只吃肉,而熊科是雜食。

貓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