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角雕

牙角雕

牙角雕刻泛指獸牙、獸角的雕刻製品,收藏界特指象牙、犀牛角的雕刻品。象牙天生麗質,色澤潔白、柔和,雕成器物更是美輪美奐,充滿藝術魅力。犀角則因其珍稀而名貴。

簡介

根據考古發現,在我國,牙角雕發端於史前時期。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有十數件象牙雕製品出土。商周時代牙骨雕日漸繁榮,典型作品——商象牙雕夔鋬杯。到唐宋時期,從出土的牙角雕製品的雕制技巧和工藝看,此時的牙角雕已日臻成熟。明代牙角雕越來越流行,雕刻風格簡潔圓潤。典型作品——明象牙雕人像、明象牙雕歲寒三友筆筒、明犀角雕仙人乘槎 。

技法

1. 鏤空透雕 鏤空透雕是工藝美術中常用的技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出神入化的鏤空透雕象牙套球,它是中國特有的國粹。1915年,在規模盛大的“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上,中國的一件二十六層鏤空透雕象牙套球贏得特等金獎。這種套球是由大小不同的數層同心空心球連續套成,各層之間又相互獨立,每一層球體都可以自由轉動,每層球的表面又鏤刻有浮雕花紋,真是玲瓏剔透、精美絕倫。鏤空透雕象牙套球這一絕技曾一度失傳,清乾隆年間又被重新創造出來,並不斷發展。到解放後,最多可鏤雕48-50層。
2. 劈絲編織 劈絲編織是利用象牙天生的細緻紋理和韌性好的特點,經過一定的技術處理,將象牙劈分成寬窄薄厚均勻的很細的薄片,稱“牙絲”,用這些牙絲精工編織成牙席宮扇花籃、燈罩等器物,再經一定的藝術加工,便成為風格獨特的藝術品。因為象牙的劈絲和編織須溫潤的環境,所以劈絲編織成為廣東派牙雕的獨特技藝。
3.微型雕刻 與氣魄宏大壯觀景物不同,微雕的魅力在於在分毫之間創造出如詩似畫的大千世界,輕巧精細,玲瓏剔透。它形雖小,但內涵和境界卻不小,同樣可以展示大手筆、大氣魄。樊星海先生將528.7×24.8厘米的宋代長卷《清明上河圖》雕刻在13.4×0.62厘米的象牙片上,透過放大鏡可見人物神態各異,樹木、房舍錯落有致,車、船、驢、馬栩栩如生,再現了原圖的風采和神韻。現代微雕可以藉助於顯微鏡,而此前的微雕全憑手感創作,真令人拍案叫絕。
4.鑲嵌和茜色 鑲嵌有兩中方式。一種是在雕刻好的牙壁上鑲嵌其他色彩艷麗的其他物質,另一種是將牙片和其他如寶石、彩石等色澤鮮艷的物質一道鑲嵌在設計好的圖案上。染色是為了改善單調的色彩和遮蔽牙、角自身的色彩缺陷。鑲嵌和茜色這兩種方法進一步增強了牙雕製品的裝飾效果,使之更加亮麗多姿、異彩紛呈 。

牙角雕牙角雕牙角雕
清象牙雕回紋葫蘆式花熏清象牙雕大吉葫蘆式花熏清象牙鏤雕香筒

材料

牙角雕牙角雕
角雕所用材料主要為犀牛之角。犀牛是世界稀有動物,產於亞洲的東南及非洲一些國家。犀角是一種十分珍貴的獸角,有較粗的直線紋,角的頂端有小砂眼,近似蜂窩狀。犀角呈圓錐形,稍有彎曲,長短不等,在十五至三十厘米之間。表面為烏黑色,內中漸淺,為灰褐色,也有淺灰黃色。

犀角為珍貴藥材,性寒、味苦酸鹹,是消熱、鎮驚、止血、滋補的良藥。因此,早在漢代人們就有犀角製成器皿飲酒、喝水以強身祛病。由於犀角得之不易,受到歷朝政府的控制,甚至犀角製成的飾物都成為等級尊卑的標誌。因此,犀角雕刻未得普遍流傳,亦未形成一種專門的工藝美術專業,多由竹、木、牙雕刻藝人兼工。文獻記載中,只有明人鮑天成為專治犀角的名匠。此外,明人濮仲謙、明末清初人尤通除精於竹、木、牙、玉石雕刻,在犀角製作上也頗負盛名。明清兩代是犀角雕刻高度發展的時期,主要集中在蘇州、揚州、南京、杭州、廣州等地區。清代宮廷大約自雍正朝起開始製作犀角器,至乾隆朝達到鼎盛。清宮廷犀角來源於越南、南掌(在今寮國境內)、暹羅(今泰國)等國進獻的禮物和各地督撫的貢品。犀角器因受形狀的限制除以整角製成酒杯外,尚有盅、碗、缽、洗、盒、鼎、爐、瓶、筆山、筆架、花籃、盆景、扳指、嵌件以及供欣賞陳設用的人物、動物等雕刻。

牙角雕牙角雕
相傳用犀角杯飲酒可清熱解毒,所以,它便成為犀角杯的主要器型。清廷犀角器也以犀角杯為多,大致可分為:一、花形杯。杯雕成花朵和荷葉狀,以其枝梗苞葉做把或座,有的用廣角製成長過尺余的枝梗,中心穿孔後將其變曲至杯口,以供吸酒用,但不能立穩,酌酒後非飲畢不能離手。二、山水杯。杯外雕刻重巒疊嶂、叢林枯木、溪流瀑布、繚繞煙雲,文人雅士怡樂自得。三、人物杯。杯外雕刻狩獵圖、西園雅集、仙人乘槎、八仙祝壽等題材。四、仿古杯。取青銅爵、匜之形,呈橢圓口,窄邊作流,寬邊作把,口外飾回紋或勾連紋帶,身部飾平凸或隱起的饕餮紋,三足或圓足。裝飾複雜的是仿漢螭酒杯,在仿古彝中雕刻蟠屈翻轉的螭虎,最多的達十二足。以上四種犀角杯的圖案裝飾均用陰線、陽線、平凸、隱起、起突和鏤空等雕法。鏤空一般用於把手,雕成枝梗或松樹和雜樹的枝幹。仿古杯鏤空把手有時雕龍、螭等盤繞。此外,還有光素杯,有的以整個犀角製成天然形犀角杯,還有的用犀角零料製成無把或單把的酒杯。清宮犀角器所用材料有犀角和廣角兩種。天然形、山水形、人物形、仿古形等犀角杯多用犀角製成,而花形杯則多以廣角製成。兩者顏色不同,前者黑紫色,後者尖部灰黑,下部淺黃。有許多犀角器經染色或塗漆後呈濃深發亮的黑紫色,本色者需經燙蠟以保護器表光潔。

歷史沿革

牙角雕牙角雕
牙雕工藝是以象牙及其他動物的牙為材料雕刻的工藝品,其技法與竹、木雕刻大體相同,器物造形也以筆筒臂擱鎮尺筆架、屏風等為多。我國牙雕歷史源遠流長。原始社會時,人們就懂得利用、牙製成雕刻品,1959年在山東寧陽縣大汶口遺址出土的“迴旋紋透雕象牙梳”就是一例,是大汶口時期工藝品的精品。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發掘的獸面紋嵌松石象牙杯,可證實我國早在商代就有了負責象牙雕的專業奴隸,技藝已達很高水平。唐宋時期象牙製品已達較精美的程度,如現藏上海博物館的鳥獸花卉紋鏤牙尺,作者以纖巧的細刻,即淺雕手法刻繪尺面達到虛實分明、疏密相當,所刻花紋、鳥獸充滿生機,富有活力,動靜相合,精妙美觀。明清時期,隨著竹、木雕刻藝術的高度發展,以象牙為材料的牙雕工藝也相應普遍發展起來。

由於與南亞、非洲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的擴大,象牙原料也隨之引進中國,以北京、揚州、廣州為中心,我國各具特色的牙雕傳統工藝得以發展。中國清代時期的象牙雕刻,作品種類繁多,小自扇骨、香熏花插筆筒,大至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龍舟、連幅圍屏等。當時象牙、犀角雕刻和竹木、金石雕刻並沒有嚴格的分工,許多工藝家對加工各種質地的材料得心應手,明代的鮑天成、濮仲謙,清代的尤通、尚均等,都是這樣的多面手,所以明清牙雕更易於吸收他種雕刻技法的長處。清代的象牙雕刻有江南與廣東兩大流派。江南嘉定派的刻竹名家如封錫祿、封錫璋封始岐、封如鎬、施天璋等,都在造辦處“牙作”當差。還有朱栻、顧繼臣、葉鼎新、陸署明、李裔廣、張丙文也是江南的象牙雕刻名匠。嘉定派竹刻藝人所雕牙器,與他們所制竹木逸品同樣奇峭清新、氣韻生動。

廣東派的牙雕匠師有陳祖章、屠魁勝、陳觀泉、司徒勝、董兆、李爵祿、楊有慶、楊秀等人。廣東派象牙雕刻以纖細精美為特徵,故宮博物院所藏象牙燈象牙席,據載都是廣東製品。象牙燈的構件除精雕細刻成小網眼,燈上並有茜色象牙圖案裝飾。象牙席是先用特製工具做出象牙絲,然後編織而成。從這兩件典型廣東象牙制器來看,可以知道故宮博物院所藏象牙鏤空花籃、象牙鏤雕萬年青香囊象牙鏤雕大吉葫蘆式花熏、象牙絲編織紈扇一類器物都應屬於廣東派的作品。清代的象牙雕刻和其他工藝美術作品的發展一樣,在雍正、乾隆時期發展到了高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