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形吸蟲病

片形吸蟲病

形吸蟲病是由片形科片形屬吸蟲寄生於家畜肝臟、膽管而引起的一種蠕蟲病。

片形吸蟲病

正文

由片形科 (Fasciolidae)片形屬(Fasciola)吸蟲寄生於家畜肝臟、膽管而引起的一種蠕蟲病。1379年由德布里發現,其後盧卡特和托馬斯兩氏同時於1883年查清了其全部生活史。本病流行全世界。中國也很普遍,呈區域性流行。主要侵襲(包括黃牛水牛奶牛氂牛、犏牛)、羊(包括綿羊山羊),在某些地區的駱駝鹿以及其他野生動物中亦有發現。人偶有感染。
病原 主要是肝片吸蟲;巨片吸蟲也有發現。肝片吸蟲體扁如柳葉狀,新鮮蟲體呈棕紅色,長20~40毫米,寬 5~13毫米,前端突出部呈錐形,錐底部突然變寬形成“肩”(見彩圖)。巨片吸蟲的體形略大。長33~76毫米,寬 5~12毫米。前端錐形突出部的底部不形成“肩”,兩側較平直,呈竹葉狀。蟲卵都呈橢圓形,黃褐色,一端有蓋,另一端有扁平結節。巨片吸蟲卵比肝片吸蟲卵略大。

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適宜條件下經10~25天孵出毛蚴,在水中遊動,鑽入中間宿主小椎實螺體內發育成胞蚴,然後通過無性生殖經雷蚴期形成許多尾蚴,成熟後離開螺體,在水生植物或水面上結成囊蚴。終末宿主牛、羊等在吃草或飲水時吞入囊蚴而感染。童蟲破囊而出,並在動物體內移行到肝臟鑽進膽管定居而發育成熟。肝片吸蟲也可通過胎盤感染。主要中間宿主在中國許多地區是小土蝸,此外還有截口土蝸和斯氏蘿蔔螺等。
感染季節依各地的氣候條件而有差異。片形吸蟲卵當氣溫降至12℃時停止發育,囊蚴對低溫抵抗力也弱,冰凍20分鐘即死亡。在北方,感染季節主要集中於氣溫較高的7~9月份;而在氣候溫和的南部地區,則全年都能發生感染,以夏季較多,冬、春次之。乾旱年份流行受抑制,多雨年份則多發。
症狀和防治 症狀依感染程度和動物體質而有不同。有的嚴重,有的輕微甚至不表現病狀。分急性型和慢性型兩種。急性型較少見,主要由童蟲侵入引起的腹膜炎和創傷性肝炎所致,呈現微熱、腹痛並下瀉,肝部濁音區擴大,有壓痛,有時突然死亡。較多見者為慢性型,此時蟲體已進入膽管定居,主要表現為貧血、衰弱,在頜下、前胸及腹下部發生水腫。食欲不振,消瘦,被毛失去光澤而易斷,嚴重時因衰弱而死亡。孕畜可能流產
本病一般採用糞便檢查法和免疫學方法進行生前診斷。糞便檢查適用於成蟲期診斷,慢性患畜常可檢出蟲卵,有水洗沉澱法和尼龍篩集卵法。免疫學方法目的在於檢測抗體,可用於童蟲期診斷,有皮內變態反應、間接血球凝集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死後剖檢,可發現慢性間質性肝炎和慢性膽管炎病變。肝變硬,肝葉萎縮,膽管擴張,管壁增厚。從肝或膽管中找出蟲體,即可確診。治療用藥物較多,常用的有硫雙二氯酚、六氯酚、氯柳醯苯胺以及氯苯氧碘醯胺等。預防應採取綜合性措施,包括每年定期驅蟲,糞便發酵和輪換牧場以及撲滅中間宿主螺螄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