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形吸蟲

肝片形吸蟲

肝片形吸蟲是一種寄生在牛、羊和其它哺乳動物膽管內的常見寄生蟲。人亦可感染。肝片形吸蟲與薑片蟲的成蟲和蟲卵在形狀、顏色和大小方面都十分相似。肝片形吸蟲主要形態特徵為蟲體前端有明顯突出的頭錐;體表密布細小棘刺;腹吸盤不及薑片蟲的發達;腸支有很多分支,呈樹枝狀;睪丸高度分支,前後排列在蟲體中部。蟲卵的形態特徵:縱徑比薑片蟲略長(130-150mm);卵蓋略大;卵殼周圍可見膽汁染色顆粒附著;胚細胞較易見到。

基本信息

生活史

實驗室繁殖觀察肝片形吸蟲 實驗室繁殖觀察肝片形吸蟲

成蟲寄生在牛、羊及其他草食動物和人的肝臟膽管內,有時在豬和牛的肺內也可找到。中間宿主為椎實螺類,在中國以截口土蝸為最重要。在膽管內成蟲排出的蟲卵隨膽汁排在腸道內,再和寄主的糞便一起排出體外,落入水中。在適宜的溫度下經過2~3周發育成毛蚴。毛蚴從卵內出來體被纖毛在水中自由遊動。當遇到中間寄主錐實螺,即迅速地穿進其體內進入肝臟。毛蚴脫去纖毛變成囊狀的胞蚴,胞蚴的胚細胞發育為雷蚴。雷蚴長圓形,有口、咽和腸。雷蚴破胞蚴皮膜出來,仍在螺體內繼續發育,每個雷蚴再產生子雷蚴,然後形成尾蚴。尾蚴有口吸盤和腹吸盤和長的尾巴。尾蚴成熟後即離開錐實螺在水中游泳若干時間,尾部脫落成為囊蚴,固著在水草上和其他物體上,或者在水中保持游離狀態。牲畜飲水或吃草時吞進囊蚴即可感染。囊蚴在腸內破殼而出,穿過腸壁經體腔而達肝臟。牛羊的肝臟膽管中如被肝片吸蟲寄生,肝組織被破壞,引起肝炎及膽管變硬,同時蟲體在膽管內生長發育並產卵,造成膽管的堵塞,影響消化和食慾;同時,由於蟲體分泌的毒素滲入血液中,溶解紅血細胞,使家畜發生貧血、消瘦及浮腫等中毒現象 。

整個生活史過程約10-15周。成蟲在綿羊體內可存活11年,牛體記憶體活期短,為9-12個月,在人體內的壽命可長達12年。

形態

肝片形吸蟲 肝片形吸蟲

屬片形科的另一種大型吸蟲。蟲大, 蟲體長為20mm~40mm,寬5mm~13mm。體表有細棘,前端突出,略似圓錐,叫頭錐。口吸盤在蟲體的前端,在頭錐之後腹面具腹吸盤。生殖孔在腹吸盤的前面。口吸盤的底部為口,口經咽通向食道和腸,在二腸乾的外側分出很多的側枝,精巢2個,前後排列呈樹枝狀分支,卵巢一個呈鹿角狀分支,在前精巢的右上方;勞氏管細小,無受精囊。蟲卵橢圓形,淡黃褐色,卵的一端有小蓋,卵內充滿卵黃細胞。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世界各地,尤以中南美、歐洲、非洲等地比較常見。我國動物雖有感染,但人體感染少見。

致病性

病理變化的程度主要與穿過小腸壁和侵入肝膽管的蟲數有關。 童蟲在體內移行可引起組織損傷性的炎症性改變,在肝一般表現為損壞性肝炎;進入膽管後由於蟲體長期的機械性和化學性刺激,可引起慢性膽管炎和膽管上皮細胞增生的病變以及慢性肝炎和貧血等。化學因素中了解得比較多的是本蟲代謝產物中的脯氨酸。測定結果表明感染後25天膽汁中脯氨酸濃度可增高4倍,成蟲寄生時甚至可增高萬倍以上。

人體肝片形吸蟲病在急性期一般表現為高熱與腹痛,多數病人都有胃腸症狀,如嘔吐、脹氣、腹瀉、便秘等,也可有肝、脾腫大。血液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加。蟲體進入膽管後病變逐漸轉為慢性,上述症狀隨之消失。此時主要表現有血漿蛋白改變,出現低白蛋白血症與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晚期血紅蛋白減少,出現貧血,此外,成蟲可能引起阻塞性黃疸。

本蟲的人體異位寄生見於皮下、腹壁肌肉、腹膜、腦、肺、眼、膀胱等,以皮下組織較為多。人體感染除了偶然吞食本蟲囊蚴外,在有生食牛、羊的肝、腸習慣的地區,蟲體可在咽喉部寄生,稱為咽部肝片形吸蟲病。

流行性

與肝片形吸蟲可寄生於數十種哺乳動物。牛、羊肝片形吸蟲病的流行是世界性的,感染率多在20%-60%之間。1976年的報告中國大陸牛的感染率估計為10.17%,台灣為30.90%。統計1970-1990年間,歐洲拉丁美洲、南非和亞洲42個國家和地區的人體感染肝片形吸蟲的報告,以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等地區,為主的流行區。食用野生的水芹是法國人感染的主要來源。拉丁美洲報告的病例主要來自古巴和秘魯。非洲報告來自埃及。亞洲的病例較少。中國已報告50餘例,分散在15個省。

人體感染多因生食水生植物,如水芹等莖葉。在低洼潮濕的沼澤地,牛羊的糞便污染環境,又有椎實螺類存在,牛羊吃草時便較易造成感染。

實驗診斷

診斷主要靠糞便或十二指腸引流液沉澱檢查發現蟲卵為確診,並結合臨床表現作出判斷。急性期或異位寄生病例免疫學方法有一定參考價值,近年多倡用ELISA等方法。實踐證明斑點ELISA診斷速度快、特異強,可用於流行病學研究。

糞檢蟲卵應與薑片蟲卵、棘口吸蟲卵相鑑別。

防治原則

人體感染可能是食生水、生蔬菜而得,因此在牧場中應改良排水渠道,消滅中間寄主錐實螺,禁止飲食生水、生菜,可使人免受感染。治療患者的藥物可用硫雙二氯酚(bithionol),又名別丁(bitin)。也可試用吡喹酮。

導致病症

成蟲寄生在終宿主的肝膽管內,產出的蟲卵隨膽汁流入腸腔,混在糞便中排出體外。蟲卵入水後,經9-12天發育為含毛蚴的蟲卵,在適宜條件下孵出毛蚴。毛蚴侵入中間宿主錐實螺(在中國,以截口土蝸最重要)體內,經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和尾蚴四個階段的發育和繁殖。成熟的尾蚴逸出螺體,附著在水生植物或其它物體表面上形成囊蚴。終宿主因食入囊蚴而感染。囊蚴內後尾蚴在宿主小腸上段逸出,主動穿過腸壁,進入腹腔,鑽破肝被膜,深入肝實質數周后,最終進入膽管中寄生,約經四周發育為成蟲。完成一個生活史周期大約需要11周。每條蟲日產卵量為20000個左右。成蟲在人體可存活長達12年。

感染途徑:經口吃進囊蚴。

感染方式:生吃水生植物(如水芹、茭白等)或喝生水或生食或半生食含肝片形蟲童蟲的牛、羊內臟(如肝)而獲得感染。

1.病原診斷糞檢或十二指腸引流液沉澱檢查發現蟲卵為診斷的依據。蟲體寄生較少者往往漏檢,要注意與薑片蟲卵、棘口吸蟲卵鑑別。

臨床上有不少病例是經外科剖腹探查或進行膽管手術發現蟲體而確診的。肝臟表面的白色條索狀隆起及膽管增粗現象,提示有肝片形吸蟲寄生的可能。

2.免疫診斷對急性期病人、膽道阻塞患者以及異位寄生的病例,採用免疫學檢查有助於本病的診斷。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間接血凝試驗(IHA)和免疫疑螢光試驗(IFA)等方法檢測患者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均有較高的敏感性。由於肝片形吸蟲與其他吸蟲有較多的共同抗原成分,對其檢出的陽性結果應結合臨床分析。用純化的肝片形吸蟲抗原和排泄分泌物抗原或提高被測血清的稀釋度均有助於提高免疫診斷的特異性。

肝片形吸蟲 肝片形吸蟲

3.其它檢查血象檢查白細胞總數和嗜酸性粒細胞均增多,尤其在急性期更明顯;膽囊造影有時可發現肝片形吸蟲;B型超音波可顯示不同程度肝腫大,肝實質不均勻,肝膽管擴張,膽囊壁肥厚,有時可發現膽道內肝片形吸蟲呈現0.3~0.5cm圓形陰影。肝片形吸蟲的後尾蚴、童蟲和成蟲均可致病。後尾蚴和童蟲經小腸、腹腔和肝內移行均造成機械性損害和化學性刺激,腸壁可見出血灶,肝組織可表現出廣泛性的炎症(損傷性肝炎),童蟲損傷血管可致肝實質梗塞。隨著童蟲成長,損害更加明顯而廣泛。可出現纖維蛋白性腹膜炎。

成蟲寄生期的主要病變是膽管上皮的增生。蟲體的吸盤和皮棘等引起的機械性刺激,可致膽管壁炎症性改變,並易並發細菌感染,表現為膽管炎。肝片性吸蟲產生的大量脯氨酸在膽汁中積聚,也是引起膽管上皮增生的重要原因。肝片形吸蟲感染較輕時膽管呈局限性增大,而重感染者膽管的各分支均有管壁增厚。蟲體阻塞膽管、膽汁淤積,造成管腔擴張。

肝片形吸蟲 肝片形吸蟲

肝片形吸蟲病是一種畜主人次型的寄生蟲病,散發性流行於世界各地。牛、羊肝片吸蟲感染率多在20%-60%之間。法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人體感染肝片形吸蟲的主要流行區。在中國,人群感染率為0.002%-0.171%,散發於15各省市,其中以甘肅省的感染率為最高。估計全國感染人數為12萬。

人可因生吃水生植物(如水芹、茭白等)或喝生水或生食或半生食含肝片行吸蟲童蟲的牛、羊內臟(如肝)而獲得感染。

相關新聞

小伙愛吃田螺險變綠巨人 體內取4條寄生蟲

遵義市桐梓縣一名青年,因長期食用田螺,讓一種名為肝片形吸蟲的寄生蟲在他體內安了家。受此影響,他的皮膚開始變綠,最終,醫生從他膽總管內取出4條蟲。據悉,因該病在國內並不多見,這4條蟲將作為標本上報國家疾控中心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