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在營血證

血是人體內流動著的,具有營養作用的紅色液體。 所謂辨血虛證,是指對體內血液虧虛,臟腑百脈失養所致證候的辨證方法。 血虛證是指血液虧虛,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失其濡養所表現的證候。

血是人體內流動著的,具有營養作用的紅色液體。屬性為陰,故稱為“陰血”。緣其為營氣化生,又有營運特性和營養功用,所以又常稱為“營血”。中醫認為血是由水谷精微中的營氣,以及體內的津液,在內臟共同作用下生成的,而且腎所藏的精氣也能通過化髓而生血。血液生成以後,存在血脈之中,全身血脈彼此貫通,構成了以心臟為中心的閉環通路,所以《內經》言其“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血在脈內的運行方式是循環的,其“往復不已,環周不休”。血液之所以能在體內沿著血脈“如環無端”“往復不已”地循行,是在心、肝、脾、肺多臟腑共同協調而配合之下實現的,這些臟腑的作用又通過氣的推動和氣的固攝兩種作用力量對立統一,相互協調之下完成的。其中氣對血液的推動作用是體現於血脈、肺朝百脈、肝疏泄氣機之中,氣的固攝作用又是脾統血、肝藏血功能共同配合的結果。血液就是在其不斷循行過程中對人體各部分發揮著營養,濡潤作用,同時也運載著各種物質,傳遞各種信息。無論何種致病因素,一旦影響了血的生成,或者影響血液的循行及其重要作用的發揮,都可引起血的病證發生。所謂血病辨證法是指根據血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分析辨認其所反映的不同證候,用以指導臨床診察病證的方法。
血在人體經脈中循環不息,周流全身,可濡養臟腑百骸,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臟腑之營養,筋脈之柔和,肌肉之豐盛,容顏之潤澤,體力之充沛,無不與血密切相關,正如《靈樞·營衛生會》所說:“以奉生身,莫貴於此。”任何原因導致血液的生成及運行障礙,均可產生血的病變。病證有寒有熱,有虛有實,病位廣泛。
以下主要討論血病證候,血病證候主要有血虛證、血瘀證、血熱證血寒證、血脫證、血燥證。應注意相似證候間的鑑別
 

 辨血虛證

所謂辨血虛證,是指對體內血液虧虛,臟腑百脈失養所致證候的辨證方法。血虛證是指血液虧虛,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失其濡養所表現的證候。常由失血過多,或生血不足,或思慮過度,暗耗陰血所引起。
[臨床表現]面色淡白無華或萎黃,口唇、爪甲色淡,頭暈目眩,或心悸,失眠,多夢,或手足拘攣麻木,或婦女月經量少色淡,或月經後期,或經閉。舌淡苔白,脈細。
1Z)G&S/[(h====★老中醫論壇-中醫人的網上家園!★====4d*J"g5q:C0f$I7k
[機制分析]血為體內流動著的具有營養作用的紅色液體,當其不足之時肌膚黏膜下紅色成分減少,故見面、舌、唇、甲色淡白之症。臟腑經脈失於營養,所以有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
①本證以血液不足,臟腑組織失於濡養為主要病機。
②以面色萎黃,或面、舌、唇、爪甲色淡白、脈虛而細為辨證依據。
③血虛證以心、肝兩髒為多見,故有心悸、失眠多夢,或頭暈目眩、手足拘攣麻木、月經量少色淡等心、肝病症的定位症狀
此外,對本證的辨證要注意,必須具備主症和兩項次症加典型舌脈。常有稟賦不足、脾胃虛弱、久病不愈、瘀血內阻、勞倦內傷、思慮過度及各種急慢性出血等病史。
 本法常用於對心悸、不寐、健忘、中風、虛勞、眩暈、頭暈、頭痛、痙病、血病、便秘、發熱、月經不調、閉經、不孕等疾病的辨證。應與血脫證、陰虛證等相鑑別。

辨血瘀證

辨血瘀證指對離經之血不能及時排出和消散,停留於體內,或血行不暢,壅遏於經脈之內及淤積於臟腑組織器官所表現證候的一種辨證方法。血瘀證又稱血凝證、蓄血證。凡離經之血不能及時排出和消散,停留於體內,或血行不暢,阻塞於經脈之內,或淤積於臟腑組織器官之中,均稱為血瘀。由血瘀內阻所引起的病證,稱之為血瘀證。常由氣虛、氣滯、血寒、血熱、外傷等所引起。
[臨床表現]因淤血所瘀阻的部位及形成淤血的原因不同,其臨床表現各異。主症表現為固定性疼痛,或絞痛,或腹痛拒按;病理性腫塊,包括內臟腫大,新生物,炎性或非炎性包塊,組織增生;血管異常,人體各部位的靜脈曲張,毛細血管擴張,血管痙攣,唇及肢端發紺,血栓形成,血管阻塞;血不循經而停滯及出血後引起的瘀血、黑糞、皮下瘀斑等;或血性腹水;面、唇、齒齦及眼周紫黑;婦女月經紊亂,經期腹痛,色黑有血塊,少腹急結等。次症表現為肌膚甲錯(皮膚粗糙,肥厚,鱗屑增多),肢體麻木或偏癱,齶黏膜征陽性(血管曲張,色調紫暗),精神狂躁。舌質紫暗或舌體瘀斑、瘀點、舌下靜脈曲張淤血,脈澀或結、代,或無脈。
 [機制分析]血行不暢,運行阻滯是本證主要病機。凡離開經脈的血液;未能及時排出或消散,而停留於某一處;或血液運行受阻,壅積於經脈或器官之內,呈凝滯狀態,失去生理功能者,均屬瘀血。由瘀血內阻而產生的證候,是為血瘀證。
 血瘀證主要有疼痛、腫塊、出血、色脈改變等表現。其疼痛狀如針刺刀割,痛處不移而固定,常在夜間加重。腫塊在體表者,常呈青紫色包塊,在腹內者,可觸及較堅硬而推之不移的腫塊(稱為癥積)。出血色紫暗或夾有血塊,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狀。可見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膚甲錯,或腹部青筋顯露,或皮膚出現絲狀紅縷(皮膚顯露紅色脈絡)。婦女可見經閉,或為血崩、漏下。舌質紫暗或見紫斑、紫點,或舌下脈絡曲張,或舌邊有青紫色條狀線。脈象多細澀;或結、代,或無脈。"P,t9v-}6P+g!P+b/r7]'A
形成淤血的原因很多,一是外傷、跌仆及其他原因造成的體內出血,離經之血未能及時排出或消散,蓄積而為淤血;二是氣滯而血行不暢,或是氣虛而推運血行無力。以致血脈瘀滯,形成淤血;三是血寒而使血脈凝滯,或是血熱而使血行壅聚或血液受煎熬,以及濕熱、痰火阻遏,脈絡不通,導致血液運行不暢而形成淤血。
6U)C6A/X-g====★老中醫論壇-中醫人的網上家園!★====由於淤血內積,使氣血運行受阻,造成機體某一部分的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故疼痛是血瘀證的突出症狀,其痛具有刺痛、固定不移、拒按的特點,皆因有形淤血停積於局部,氣血不得通達之故,由於夜間血行較緩,瘀阻加重,故夜間疼痛加重。積瘀不散而凝結,則可形成腫塊,血未流行,故外見腫塊色青紫,內部腫塊觸之堅硬不移。出血是由於淤血阻塞脈絡,使血液不能循經運行,而溢出脈外之故,由於所出之血停聚未行,故色呈紫暗,或已凝結而為血塊。瘀阻脈絡,血行障礙,全身緩慢而持久的得不到氣血溫煦濡養,故可出現面色黧黑,口唇、舌體、指甲青紫色暗等症。瘀久不消,血液虧少,營血不能濡潤滋養肌膚,則皮膚粗糙乾澀,狀如鱗甲。淤血內阻,沖任不通,則為經閉。絲狀紅縷、腹壁青筋顯露,脈細澀等,皆為瘀阻脈絡,血行受阻之象。
 根據瘀血阻滯部位的不同,臨床上主要有心脈瘀阻證、瘀阻腦絡證、胃腸血瘀證、肝經血瘀證、瘀阻胞宮(精室)證、瘀滯胸膈證、下焦瘀血證、瘀滯脈絡證、瘀滯肌膚證、瘀滯筋骨證等。血瘀與氣滯可互為因果,或相兼為病,而成氣滯血瘀證或血瘀氣滯證。血瘀可與痰、熱等合而為病,而為瘀痰互結、瘀熱互結等證。瘀血既成,正常之血必少,新血的化生亦受影響,故血瘀可致血虛。血瘀而阻礙氣化,影響水液的輸布,可成血瘀水停證。

辨證要點

①本證以血行不暢,瘀阻體內為主要病機。
7]1x-]3W0M②以痛如針刺、痛有定處、腫塊固定、出血色紫有塊、皮肢紫斑、唇舌、指甲青紫、脈澀為主要辨證依據。$}$P"J(C+c1s-\%U/B
③臨床上常見的血瘀證有:心脈瘀阻證、肺血瘀證、肝血瘀證、胃腸血瘀證、瘀阻胞宮證、下焦蓄血證、瘀阻肌膚證等
④由於引起血瘀的病因不同,臨床上常有兼證出現,如氣滯血瘀、氣虛血瘀、寒凝血瘀、瘀熱互結、痰瘀互結等。另外血瘀影響氣化,阻滯水液的輸布。因此還可形成血瘀水腫證。
9?!J-T&|0^'{8D4B$A9m)k;t此外,對此證的辨證還應注意具備兩項以上主症,或具備一項主症和兩項次症,或兩項次症加典型舌脈。多有外傷、腦震盪、出血、手術、月經異常及精神異常病史。常有氣虛、氣滯、痰阻、寒凝等兼證。c)E;m+t/R5]'A+G2w;F)H5^
本法常用於對心悸、怔忡、發熱、頭痛、胸痛、脅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眩暈、中風、噎嗝、黃疸、臌脹、癲狂、痙病、痛經、經閉等病的辨證。應與血熱證、氣滯證等相鑑別。

辨血熱證

辨血熱證指對臟腑火熱熾盛,熱迫血分,耗傷陰血所表現證候的一種辨證方法。血熱證又稱熱搏於血證。臨床以耗血、動血、傷陰症狀與熱象共見為特徵。血熱證是指血分有熱,灼傷脈絡,迫血妄行所表現的證候,即血分的熱證。常由外感火熱邪氣,或情志過極,化火生熱,傷及血分所引起。
[臨床表現]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婦女月經提前,量多,或崩漏,或局部瘡瘍紅腫熱痛,或伴身熱,口渴,心煩,甚則躁狂,舌質紅絳,脈數。
[機制分析]血熱證是指臟腑火熱熾盛,熱迫血分所表現的實熱證候,即血分的熱證。由於熱在血分,必然迫血妄行,或使血行壅聚,傷陰耗液,故表現熱盛動血或局部血行壅滯的證候特點。血熱證既可見於外感溫熱病中,即溫熱邪毒內傳,深入血分,形成衛氣營血辨證中的“血分證”;又可見於其他雜病中,如咯血,吐血,衄血,尿血,月經量多,崩漏等;外科瘡瘍病中所表現的皮膚、肌腠等組織的瘡癤疔癰及內臟的癰腫等,皆可由血熱所致。
①本證以血分有熱,血行加速或妄行為主要病機。
'H4|/o4g0m#s5t!N0`3v②以各種出血(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婦女月經量多等)症狀和實熱症狀並見為辨證依據。
0U;Y,T5F1A,a"`!A2^.lwww.laozhongyi.net③可兼身熱、口渴、心煩或躁狂、舌質紅絳、脈數等熱象和傷陰的症狀。此外本證還具有出血量多,色鮮紅,病勢較急的特點。血分火熱熾盛有外感、內傷之別,本法論述的為內傷雜病,外感病血分邪熱熾盛見“衛氣營血辨證法”。
 本法常用於對血證、月經先期;崩漏、瘡瘍、發熱等病的辨證。應與血燥證、血瘀證、熱入營血證等相鑑別

辨血寒證

 辨血寒證指對局部脈絡寒凝氣滯,血行不暢所表現證候的一種辨證方法。血寒證又稱血冷證,寒客血脈證。血寒證是指寒邪客於血脈,凝滯氣機,血液運行不暢所表現的證候,即血分的寒證。常由外感寒邪傷及血分所引起。-R5d7S-v7e"x
(|0Fe8G(?,U"e.o#|_:?
[臨床表現]手足局部冷痛,痛處膚色青紫發涼,得溫痛減,遇冷痛劇,或少腹拘急冷痛,或婦女少腹冷痛,月經後期,經色紫暗,夾有瘀塊,伴畏寒肢冷,喜溫惡寒,舌淡紫苔白滑,脈沉遲或澀。:@,k5p1A!M3h.y
9q1a6H%l9Y7v.?/a
[機制分析]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有收引、凝滯的致病特點,血寒證是指寒邪客於血脈,凝滯氣機,血液運行不暢所表現的實寒證候,即血分的寒證。由於寒在血脈,必然阻滯血液運行,故表現為手足冷痛、膚色紫暗發涼,或少腹拘急疼痛,或月經延期、經色紫暗、夾有血塊等症。由於血寒證屬實寒證的範疇,故實寒證中的寒滯肝脈證、寒凝胞宮證以及寒凝脈絡證等,都可視為血寒證。血寒證以見寒證,局部拘急劇痛、得溫痛減,舌淡紫、舌苔白,脈沉遲弦澀等為寒證的主要依據。
①本證以寒傷血脈,血行不暢為主要病機。
, ②以身體局部冷痛和寒性症狀並見為辨證依據。
③有喜溫惡寒、肢冷、舌淡紫苔白滑、脈沉遲或澀等寒證的一般症狀。
④有手足局部冷痛、痛處膚色青紫發涼,或婦女少腹冷痛、月經後期、經色紫暗、夾有瘀塊等血寒證的症狀。
此外,對血寒證的辨證還應注意,本證必須具備主症或具備次症中的任何兩項加典型舌脈。常見於年高體弱、陽氣素虧之人,多有感受外寒病史。
:a8p#O$})H.B!R)w本法常用於對凍傷、中寒、脫疽、腹痛、月經不調、痛經等病的辨證。應與氣滯證、血瘀證等相鑑別。

辨血脫證

 辨血脫證指對突然大量失血或長期慢性出血致嚴重陰血虧耗,陽氣衰少,臟腑組織失養所表現證候的一種辨證方法。血脫證又稱脫血證。
[臨床表現]主症表現為出血,面色蒼白,天然不澤。次症表現為頭暈眼花,四肢清冷,汗出如珠,口唇爪甲淡白,心悸怔忡,氣微而短,甚則昏厥不省人事。舌淡白,脈空虛或芤,或微細。
②伴有大汗出、氣息微弱或昏迷等氣脫特點。症狀兼兩項次症加典型舌脈。
本法常用於對吐血、衄血、便血、咯血、嘔血、崩漏、產後大出血等病的辨證。應與血虛證相鑑別。
辨血燥證指對體內精血虧奪而致機體失於滋潤所表現證候的一種辨證方法。血燥證又稱內燥證、津枯血燥證、血液枯燥證、血分枯燥證。.
[機制分析]血有滋潤濡養作用,如若血液不足,失於滋潤故見各種乾燥枯澀的臨床症狀。
 

辨證要點

①精血不足,失於滋潤為主要病機必須具備主症加典型舌脈,或主症之一加兩項次症及典型舌脈。多見於年高體弱之人,常有津液耗傷病史。
 ②有津血不足的症狀。
 ③有乾燥枯澀之乾澀、口燥等症狀。本法常用於對多種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後期,如噎嗝、積聚、虛勞、便秘、閉經、濕疹、白等病的辨證。應與陰虛證、血虛證、血熱證等相鑑別。
這裡主要對血的失常所致病證的辨證方法進行了討論。血和氣一樣,都是生命活動賴依存在的主要物質,故《內經》說:“血者,神氣也。”“血氣者,人之神也。”一旦血的不足,濡養功能減退,或者血的運行失常,都會引起全身多臟腑發生病證。因此血病辨證方法廣泛地運用於內科、婦科、兒科、外科等等臨床各個學科,這裡所討論的六種血病辨證內容,是諸多病證中共性規律性方法,臨床套用中要舉一反三,靈活對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