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泡子

烏泡子

烏泡子(學名:Rubus parkeri)為薔薇科懸鉤子屬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於中國大陸的江蘇、湖南、湖北、雲南、貴州、陝西、四川等地,生長於海拔1,000米的地區,低海拔地區也有分布,一般生於山地疏密林中陰濕處、溪旁和山谷岩石上,對生長環境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烏泡子烏泡子
攀援灌木;枝細長,密被灰色長柔毛,疏生紫紅色腺毛和微彎皮刺。單葉,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長7-16厘米,寬3.5-6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彎曲較寬而淺,兩耳短而不相靠近,下面伏生長柔毛,沿葉脈較多,下面密被灰色絨毛,沿葉脈被長柔毛,側脈5-6對,在下面突起,沿中脈疏生小皮刺,邊緣有細鋸齒和淺裂片;葉柄通常長0.5-1厘米,極稀達2厘米,密被長柔毛,疏生腺毛和小皮刺;托葉脫落,長達1厘米,常掌狀條裂,裂片線形,被長柔毛。大型圓錐花序頂生,稀腋生,總花梗、花梗和花萼密被長柔毛和長短不等的紫紅色腺毛,具稀疏小皮刺;花梗長約1厘米;苞片與托葉相似,有長柔毛和腺毛;花直徑約8毫米;花萼帶紫紅色;萼片卵狀披針形,長5-10毫米,頂端短漸尖,全緣,裡面有灰白色絨毛;花瓣白色,但常無花瓣;雄蕊多數,花絲線形;雌蕊少數,無毛。果實球形,直徑約4-6毫米,紫黑色,無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
本種的枝、花梗與花萼上均被疏密及長短不等的紫紅色腺毛,Focke曾把湖北西部宜昌附近的類群定為兩個變種:var.brevisetosusFocke與var.longisetosusFocke,據標本觀察,發現在同一花序或同一花萼上,腺毛的長短也有變異,長者竟超過短者一倍或更長,若僅據此特徵,種下等級難於劃分,因此予以合併。

生態特徵

烏泡子是一種生活力很強的攀援灌木。春季3月即開始從基部或老校上萌生新枝和葉片,4月至5月中旬生長迅速,新枝伸長,葉增多,與此同時,於5月在枝條的上端形成較長大的圓錐花序,未開放的花苞及花梗均為紫紅色,在綠色群叢中顯得非常突出。至6月,隨著氣溫上升而陸續開出白色的花朵,7月聚合果逐漸形成,初期為綠色,後來逐漸變成紫紅色,8-9月果實成熟。此時聚合果變成烏黑色,故四川農村一般又習稱之為烏泡。果熟之後,仍有一段時間的營養生長過程,至冬季才有葉片枯黃和脫落的現象。在亞熱帶的低海拔地區,氣候較為暖和,冬季有些地方烏泡子的葉並不完全枯萎脫落,仍保持青綠色,只是微顯蒼老而已。至次春又再萌生,繼續新一年的生長發育過程。烏泡子適應能力很強,特別能適應不同類型的地形和土壤條件。它廣泛生長於山坡、溝邊、路旁和岩坎上,在紫色士、紫石骨子土及黃壤上均能良好地生長。烏泡子也適應於不同的植物群落,它能生長於稀疏的灌叢中或灌叢邊緣,也能生長於竹林邊,還能生長於不同類型的草叢中。它有時與山合歡(Albizzia kalkora)的幼樹、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等生長在一起,也常見它分布於矛葉藎草(Arthraxan prionode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var.major)、疏花野青茅(Deyeuia sylvatica var.laxiflra)及尊麻屬(Urtica sP.)等草叢中。烏泡子為喜光植物,在較為陰暗的環境中常表現生長不良,而在光照良好的地方,它生長得甚為良好。在一般灌叢和草叢中生長的烏泡子能以伸長藤本狀的枝條幹草叢以至灌叢之上獲得光照,並獲得良好生長。當烏泡子生長茂盛時,其株從下或臨近的植物如鵝觀草(Roegneria kamoji)、白茅(Aliscanuus sinensis)等常表現生長不良和受抑制的狀態;而矛葉藎草和一些蕁麻屬等耐陰植物卻能生長良好,表現出它們能共同組成群落。烏泡子喜歡濕潤,在溝邊及水分條件好的地方,生長特別良好,在過分乾燥的環境生長不良。烏泡於也更適宜在肥沃的土壤上生長。

栽培技術

整地
烏泡子烏泡子
整地是指翻耕鬆土、清除雜草、平整土地和施肥。施肥以底肥為主,施用量可視土壤肥沃程度而定。正常情況下,每公頃施有機肥10"8'噸-200噸,翻人土中。定植前30天-45天內施加磷肥,用量每公頃180公斤-240公斤,鉀肥每公頃120公斤,耙人土內。對酸性土施石灰,可得到很好改善。栽培時問春季和秋季都可。春季裁最好選在4月初。秋季最好在枝條生長停止時進行,也就是霜降到來之前。懸鉤子栽植的行距為2.5米-3米,株距為0-5米-0.75米,如果種苗充足也可降為0.25米-0.35米生長結果表明,株距05米-0.75米,需要3年-4年懸鉤子完全占滿行間f若株距0.25米-0.35米,則第二年就能占浦行問,並且在第三年可結果收穫。
培育
1.撫育主要是鬆土和鋤草。春季要進行一次行間鬆土和行內的鋤草管理夏季根據土壤的板結程度和雜草生長情況進行整地,通常情況下,要在收果前捕2次-3次行內和行間鬆土。果實採收後要進行1次鬆土和2次中耕管理,因為在漿果採收過程中行間土壤嚴重踏實,雜草叢生,所以要進行鬆土和中耕。夏初季節要清除衰弱和損傷的部分根櫱,去掉多餘枝條以防過密。還要剪除已結過果的兩年生枝條,這項工作必須在收果後立即剪除,同時把多餘的、折斷的和有病的一年生枝條全部剪除。2扶縛。扶縛也是懸鉤子田問管理的重要內容。扶縛就是利用支架將懸鉤子莖幹直立,避免結果後嚴重壓彎,通過扶縛可有效地提高果實質量和產量。
採收
採摘懸鉤子要適時進行,切不可超前也不可拖後。一般在成熟後的一二天採收。漿果採摘要帶果托和部分果柄。採收的漿果最好保存在接近0:C的冰櫃里,相對濕度在90左右,在這樣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可保藏1周左右。利用冷庫等冷藏設施可選到長期保存漿果的目的。

飼用價值

烏泡子雖然莖葉多毛刺,但卻為山羊黃牛所喜食這些牲畜對其嫩枝梢和葉表現出貪食的特性,當放牧過程中,遇到這種植物時,常停留較久,儘量采其嫩枝葉。在冬季,烏泡子的葉未枯落時,常為山羊和黃牛所喜食,水牛偶爾也採食。烏泡子的聚合果成熟後為一些鳥類所喜食,有的農民稱人也可食用。烏池子嫩枝和葉的化學成分如表129所示,從中可看出烏泡子的粗蛋白質含量達11.04%,比南方一般禾本科草為高,如白茅僅6.17%,芒僅5.09%,扭黃茅僅6.58%,矛葉藎草僅6. 20%,細柄草為8.30%,細毛鴨嘴草僅4.94%,刺芒野古草僅5.38%,桔草為6.42%,金茅僅4.40%,而只有五節芒(10.10%)、狗牙根(11.16%)、鵝觀草(10.53%)、圓果雀稗(11.36%)、扁穗牛鞭草(11.18%)等的粗蛋白質含量接近或稍高於烏泡子。南方的山羊和黃牛等牲畜直采烏泡子及其他豆科和薔薇科灌木的嫩枝葉,正好彌補了南方禾草蛋白質含量低之不足。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於湖北、四川、雲南等省,在四川盆地,特別是盆周低山區分布很廣泛。湖北、雲南低海拔山區分布亦較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