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尾兔

灰尾兔

灰尾兔(學名:Lepus oiostolus)也叫高原兔,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種。成兔體重3千克,身長44厘米,耳長為體長的1/4。體毛淺灰棕,殿部青灰,尾毛淺白,尾基有灰斑。僅分布於阿爾金山和崑崙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原、灌叢中,穴居,以棘豆、苔草等高山植物為食。

基本信息

形體特徵

灰尾兔灰尾兔
灰尾兔體形較大,毛細軟,長而蓬鬆,尾較短,其長度約占後足長的2/3。耳朵長而大,其長超過顱全長,向前折時明顯地超過鼻端。下頜骨冠狀突向後傾斜。吻部略長,自上頰齒列向前逐漸變狹窄,吻端具長須。夏毛背面暗灰黃色渲染紅棕色;額部和鼻部中央毛較短,並具較長黑尖,其間雜有少量全黑的針毛;鼻兩側與眼眶四周毛色較淡,頰部毛色沙黃,其間雜有少量全黑或具白尖的針毛;耳外側與頰部同為沙黃色,耳外側方前部的毛色與額部相同;頸部背方有較小的淺棕灰色斑紋,背部毛色較額部略淺,毛尖為棕黑色,整個背部呈現沙黃色;臀具灰色細毛,背中央較深,兩側較淺淡;體側毛色遠較背方為淡,有稀疏的白色針毛伸出毛被之外;腹毛為純白色前肢為淺棕黃色,後肢外側呈棕色,內側和足背皆為白色,尾背方有一塊很窄的暗灰色毛區,兩側白色長毛基灰;冬毛長而密,但毛色較夏毛為淡。高原兔的頭骨較大,外形較粗壯;成體顱全長不少於90毫米;顴弓平直;額前部低平,後部隆起,兩側有向上斜伸的骨棱;眶後突極大,並且明顯地向上翹起,使其外緣明顯地高出眶間額骨部分,而與額骨成一個角度;頭骨側面觀,眼眶的高度也比其它種高;頂骨兩側微凸,中縫無明顯的矢狀嵴,頂間骨骨縫不清晰,成體時骨縫完全消失;顴骨平直,不向外側突出,聽泡小而低,具寬度僅為兩聽泡間隔的60%;枕骨上方有明顯地較大增厚部分;齶骨寬度短於翼骨間寬。門齒孔後部外側1/3處顯著外突。下頜關節間較大,關節突略向後延伸。

腿部特點

灰尾兔的四肢強勁,腿肌發達而有力,前腿較短,具5趾,後腿較長,肌肉、筋腱發達強大,具4趾,腳下的毛多而蓬鬆,適於跳躍、奔跑迅速,疾跑時矯健神速,有如離弦之箭。在奔跑時還能突然止步,急轉彎或跑回頭路以擺脫追擊。
灰尾兔的前腳可以用來挖洞穴居。當發現有不喜歡的動物走近時,它就會用前腳做出挖洞的動作,好像想挖個洞以便逃離似的。
它的後腳腳下的毛多而蓬鬆,但比前腳既長得多也結實得多,顯得強勁有力。在打鬥的時候,還有跳起來用後腳踢兩下的防衛本領。遇到危險或不高興時,它也會用後腿蹬對方。它的後腿適於一竄一跳地前進,利用後腿彈跳時,可跳出1米多遠,也可跳至50厘米高。

生活習性

灰尾兔灰尾兔
灰尾兔棲息于海拔2100-4000米的高山地帶,高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河谷及河漫灘灌叢,亦可棲息植被生長比較茂盛的“荒漠、半荒漠綠洲”中,隱蔽條件要求較高,故在芨芨草叢、黑刺灌叢、河漫灘及河谷兩岸階地、灌叢生境中數量較多。僅出現於疏林的林緣。一般無固定洞巢。即使有也僅僅是一個較淺陋的凹窩,作為臨時休憩之用。也常利用旱獺廢棄洞穴藏身。營白晝活動的生活方式,但以清晨及傍晚活動較為頻繁。以草本植物及小灌木的嫩枝葉和樹皮為食。早春則可扒掘草根為食。

灰尾兔的天敵主要有狼、狐、猞猁艾鼬、鷹、雕。

生長繁殖

灰尾兔春季發情交配。一年繁殖2胎。每胎產4-6仔。灰尾兔平時膽小,性情溫和,然而一到3-5月的交配季節,就一反常態,不再像平時那樣謹慎而隱蔽,變得異常活躍,整天東奔西竄尋找配偶。為了獲得雌兔的青睞,雄獸常常歡蹦亂跳,嘻戲狂歡,跳躍時做出各種怪誕的動作。在這段時間裡每隻雌獸的後邊都會跟隨著幾隻雄獸,有時六七隻雄獸為了爭奪一隻雌獸而相互角逐,激烈爭鬥。它們後腿站立,像拳擊運動員那樣,用前爪猛擊對方,或扭打撕咬,最後取得勝利的雄獸才能與雌獸交配。

分布區域

布於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印度、中國青藏高原和甘肅、西藏、青海、新疆、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中國亞種分布

灰尾兔灰尾兔
1.指名亞種(也稱模式亞種),體沙黃色,幾乎無黑色,黑色毛尖的單毛極少;臀部銀灰色,尾純白或僅尾背面中間微帶灰色。分布於西藏中部、西部和北部地區,以及新疆南部且末和崑崙山一帶。

2.柴達木亞種,體色類似指名亞種,黑色毛尖的單毛較多,臀部銀灰色或銀白色;尾上面有細灰紋,其餘白色,毛基灰色。分布於青海的柴達木盆地及甘肅中部。

3.玉樹亞種,體淺棕黃色,闖雜顯著的黑色波紋,黑色毛尖的單毛很多;臀部毛色近似指名亞種j尾上面細紋褐灰色或灰色,其餘白色,毛基灰色。分布於青海南部的玉樹,四川西北,西藏東南部。

4.川西亞種,體暗黃褐色,黑色毛尖的單毛很多;臀部暗灰色或鉛灰色;尾上面紋較寬,呈灰褐色或褐色,其餘帶白色,毛基灰色。分布於四川西北部,西藏東部的昌都、江達、波密一帶,青海東南部和雲南北部。

5.康定亞種,體茶褐色或更暗的黃褐色,黑色毛尖的單毛特別多;腹部青灰色、褐灰色,尾有寬的褐色背紋,其餘帶灰色。現僅知分布於四川的康定。

6.青海亞種,體沙黃褐色,部分毛尖多為褐黑色;臀部帶灰色,尾上面細紋灰褐色,其餘白色,毛基灰色。分布於青海東北郡、東部、東南部以及匹川西北部。

7.曲松亞種,體暗沙黃褐色,雜有黑褐色波紋,部分單毛毛尖呈褐色臀部鉛灰色;尾有短細灰色背紋,其餘白色,毛基淡灰色。分布於西藏東南部的雅魯藏布江下游一帶。

危害與防治

危害

灰尾兔灰尾兔
灰尾兔雖破壞草原植被,但對牧業的危害不大,由於它們為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體的攜帶者,所以對人類有一定的危害。

防治

可用活套、踩夾、張網等方法捕捉。活套可用10多根馬尾搓成細繩或22號鐵絲製成,直徑約15厘米左右,置於洞口或經常出沒的道路上,套距地面約18厘米左右,當兔的頭部進入活套後,便極力掙扎,促使活套收緊而把兔勒死,踩夾也應置於洞口或其通道上,但要進行偽裝。在危害嚴重而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亦可套用10%磷化鋅毒餌消滅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