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疳

火疳,病名。見《證治準繩·雜病》,又名火瘍。以白睛深部向外突起呈暗紅色顆粒為主要表現的病證。火疳多因心肺熱毒火邪,從內而發上攻於目,滯積白睛;或肺陰虧耗,燥火上炎,侵犯白睛而引起

概述

火疳,病名。見《證治準繩·雜病》,又名火瘍。以白睛深部向外突起呈暗紅色顆粒為主要表現的病證。火疳多因心肺熱毒火邪,從內而發上攻於目,滯積白睛;或肺陰虧耗,燥火上炎,侵犯白睛而引起。
《審視瑤函》認為:“初起如椒瘡榴子一顆,小而圓,或帶橫長而圓,如小赤豆,次後漸大。”紅赤疼痛,羞明流淚,視物不清,甚至影響黑睛、瞳神發生病變,嚴重者可失明。相當於西醫的前部鞏膜炎。

臨床主要症狀

1、初起患眼澀痛,羞明流淚,視物欠清。檢視眼部,白睛深部可見大小不等呈紫紅色隆起結節,圓形橢圓形,推之不移,壓痛明顯。若逐漸增大,周圍有紫赤血脈,則自覺症狀加重。
2、多單眼發病,亦有雙眼同時或先後發病者。病程緩慢,容易復發。若失治或誤治,可發展為白睛青藍深層鞏膜炎後期),病變侵犯黑睛甚至瞳神,損害視力,甚至失明
3、本病須與金疳相鑑別。後者病變位於白睛表層,小泡為灰白色,四周血脈色鮮紅,推之可移;可自行潰破,愈後不留痕跡;病程短,治療易,預後好,不影響視力。 (火疳多因心肺熱毒火邪,從內而發上攻於目,滯積白睛;或肺陰虧耗,燥火上炎,侵犯白睛而引起。常見證型有:①火毒熾盛型火疳。證見白睛向外隆起紅赤,顆粒狀如榴子,小而圓,有壓痛,其後漸漸增大,紅赤更甚,疼痛劇烈,羞明流淚,視物模糊,伴有口苦,咽乾,煩躁。治宜瀉火解毒,涼血散結,方用還陰救苦湯洗心散等。②肺燥津傷型火疳。證見白睛呈結節狀向外隆起,顆粒淡紅,隱痛不舒,口乾咽燥,或乾咳,小便短赤,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養陰清肺,方用養陰清肺湯等。外治用犀黃散點眼,也可用內服藥渣熏眼。)

病機

本病多因肺熱亢盛,氣機滯塞,久而成瘀,混結白睛深層而成紫紅結節。或因心肺熱毒不解,從內而發,致目絡壅阻,氣血瘀滯不行,結聚於白睛深層。或因風濕內蘊,醫學教育網整理久而化熱,濕熱之邪阻滯氣血,致使肺氣不宣,鬱結於白睛深層而成結節。或因肺熱久而傷陰,虛火上炎煎灼肺之血絡,使白睛結節久而不消。

辨證治療

本病發於白睛深層,以肺熱鬱結為主,病程經過有虛實之分。實證者發病急,眼部症狀明顯;肺熱亢盛時伴有咽痛、咳嗽便秘,心肺熱毒時伴口苦咽乾、便秘尿赤,風濕內蘊時伴骨節酸痛。虛證者眼部症狀不明顯,但病情反覆發作難愈。治療總原則是瀉肺熱,活血散結。

肺熱亢盛型

[證見]白睛局部紫紅色結節隆起,自覺眼澀痛、畏光流淚,但較輕;全身每見咽痛,咳嗽,便秘。苔黃,脈數。
[治法]瀉肺利氣,活血散結。
[方藥]
l、主方:瀉白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加減處方:桑自皮15克,地骨皮12克,甘草6克,杏仁10克,連翹10克,浙貝母15克,黃芩12克,桔梗10克,赤芍15克,紅花6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消炎散結片,口服,每次5~8片,每日3次。
(2)黃連上清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l~2次。
(3)銀翹解毒片,口服,每次3~4片,每日3次。

心肺熱毒上攻型

[證見]發病較急,眼痛明顯,羞明流淚、視物欠清症較重;白睛結節大而隆起起紅赤,顆粒狀如榴子,小而圓,周圍血脈紫赤怒張,結節處壓痛明顯,其後漸漸增大,紅赤更甚,疼痛劇烈,病變多在瞼裂部位。 伴有口苦咽乾,煩躁,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治法]瀉火解毒,涼血散結。
[方藥]
l、主方:還陰救苦湯(倪維德《原機啟微》)加減處方:黃芩12克,黃連10克,黃柏12克,連翹10克,田三七3克,生地黃25克,知母10克,紅花6克,柴胡10克,羌活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劑。
2、洗心散(《醫統》卷六十一):黃連1錢,生地黃1錢,菊花8分,當歸8分,木通7分,梔子7分,甘草4分。水2盞,煎1盞,食後溫服。
3、中成藥參照上型中成藥。

風濕熱邪上攻型

[證見]眼部症狀基本同上型。全身伴有骨節酸痛,肢節腫脹,胸網納減。舌苔黃膩,脈緩或滑。病程遷延難愈。
[治法]祛風化濕,清熱散結。
[方藥]
l、主方:散風除濕活血湯(龐贊襄《中醫眼科臨床實踐》)加減處方:羌活10克,獨活10克,防風10克,當歸10克,赤芍15克,雞血藤15克,蒼朮10克,忍冬藤15克,紅花6克,枳殼10克,川芎5克,甘草3克。水煎眼,每日l劑。
2、中成藥
(1)消炎散結片,口服,每次5~8片,每日3次。
(2)天麻丸,口服,每次6克,片劑每次6片,每日2~3次。
(3)舒筋活絡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2丸,每日1~2次。

久病傷陰,虛火上炎型

[證見]病情反覆發作,病至後期白睛結節不甚隆起,血絲紫暗,壓痛不甚明顯,眼酸痛,畏光流淚,視物欠清;全身可見口咽乾燥。或潮熱顴紅,便秘或乾咳,小便短赤。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散結。
[方藥]
1、主方:養陰清肺湯加減參照“金疳”之肺陰不足型處方,酌加丹參15克、鬱金10克、海浮石12克。
2、中成藥
(1)參照上型。
(2)參照白澀症之肺陰不足中成藥。
說明:本病無論以上何種類型,其局部均有局限性腫脹,醫學教育網整理紫紅色結節隆起,乃為氣血瘀滯所致,故均需在辨證基礎上酌加理氣活血消腫止痛之品。若紅痛明顯時,也可用桃紅四物瀝為主治療。婦女經期可用四物湯加清熱散結藥;若有月經不調,需同時調理月經。

外治法

1、用犀黃散每日早晚各點眼1次,每次用約半粒芝麻大藥散放於內
其他療法眥部,閉眼5~10分鐘;也可用內服藥渣熏眼。
2、用千里光眼藥水、外障眼藥水點眼。
3、紅痛明顯者,可用濕熱敷,或內服中藥渣再煎取汁熱敷。
4、用0.5%可的松眼藥水點眼,每日4~6次,症狀嚴重時可用結膜下注射。
5、發現瞳神緊小者,需用1%阿托品散瞳。

針刺療法

(1)針刺:列缺、尺澤合谷、曲池、攢竹、絲竹空、太陽、承泣、四白等穴。用瀉法。
(2)梅花針治療:於患者背部胸椎3~7節兩側旁開1.5寸處(相當肺俞穴與膈俞穴之間),消毒後用梅花針輕敲,至皮膚發紅且有間斷針尖樣出血,消毒蓋上無菌紗布。隔日1次。

飲食療法

(1)玄參三花飲:玄參15克,金銀花10克,菊花10克,紅花3克,煎水,入適量冰糖,不枸時飲服。
(2)老桑枝燉老鴨,老桑枝60克,老鴨1隻。將鴨去毛除內臟洗淨,入鍋與桑枝加適量清水熬湯,調味後酌量飲食。
(3)其他參照“金疳”,飲食療法。

預防調護

(1)本病發病與全身病,如風濕、結核等有關,故在罹患本病時,應積極尋找與全身病有關的全身病變,結合眼病一併治療。眼病治癒後仍需積極治療全身病,否則容易復發。
(2)本病及時醫治,預後尚好;若失治、誤治,可轉為白睛青藍,預後較差。附白膜侵睛白睛青藍l、白膜侵睛指金疳發生於黑睛邊際,致使黑睛邊際有似白膜入侵的病變,類似於西醫學之泡性角結膜炎;也指火疳反覆發作,致熱邪侵入黑睛深層,造成黑睛邊際發生舌形混濁、尖端朝向中央的病變,醫學教育網整理類似於西醫學之硬化性角膜炎。兩者皆因熱邪侵犯黑睛所致,故治療上除按“金疳”、“火疳”分別辨證施治外,需酌情加清肝明目退翳之品,如夏枯草、菊花、蟬蛻草決明、白蒺藜等。若遺留疤痕,則按“宿翳” 治療。

(3)①治療誘發此病的潛在性疾病。②糖皮質激素眼液:局部點用,如0.1%地塞米松眼藥水,結核菌體蛋白引起的泡性結膜炎對其治療敏感,使用後24h內主要症狀減輕,繼用24h病灶消失。③伴有相鄰組織的細菌感染要給予抗生素治療。④嚴重的角膜瘢痕影響視力,需行角膜移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