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燎疳

傳說“疳”是一種十分頑固的病毒,只有用火燒燎,才能驅毒滅病。 送去灶神後,全家人都要走出大門外,共同燎疳。 待大火燃過後,全家人依次在火堆上跳過去又跳過來,連續燎跳三次。

燎疳傳統

西北地區特別是甘肅東部地區(隴東:平涼、慶陽等地)過大年,一般要延續二十多天的,在這段日子裡,大家盡可以熱鬧一番,也跟著講究一番,直到正月二十三“燎疳”後,才算過完了年。
傳說“疳”是一種十分頑固的病毒,只有用火燒燎,才能驅毒滅病。傍晚時分,家家門前堆放一堆硬強的柴禾,有的人專門戳掉喜鵲窩用以燎疳。天黑後,家家大門前掛上燈籠,灶前點上油燈,先由家長敬過灶神,再把灶神像和兩邊對聯及香裱端在盤子裡,放在大門樓上燒掉,叫“送灶神”上天,接著燃放鞭炮,送灶神時把在灶神兩旁的棗山留下,直到春耕第一天,在地頭上敬過土地神才吃“棗山”,然後開犁耕地。
送去灶神後,全家人都要走出大門外,共同燎疳。先由家長在柴禾內放上香裱和幾個紙炮,再放一小撮鹽。點燃柴禾後,烈火熊熊,紙炮噼哩咆嘮,別有一番煞氣。待大火燃過後,全家人依次在火堆上跳過去又跳過來,連續燎跳三次。大人燎跳時要提上裝有刀、碗、筷、勺、擀麵杖等灶具的水桶,表示把灶具也燎得乾乾淨淨。俗傳,人們用燎過疳的灶具不會得傳染病。幼兒可由大人抱著跳燎。待柴禾全化成火籽後,家長便用鐵杴揚火籽,叫“揚五穀花”。揚後,地上是一片火星兒。這時,大人和男孩子都揀來小土塊,蘸上水或唾液,再粘上火星兒,往很遠的地方扔去,一扔,一條火紅的弧線飛出,十分好看。邊扔邊大聲喊著:“扔蠍子哩!”“扔蚰蜒(蜈蚣)哩!”“扔紅眼子(紅眼病)里!”傳說這樣可以把五毒蟲怪扔得遠遠的,人們不會害紅眼病,也不會受五毒的傷害。扔完大一點的火籽後,留下的小火籽,由大家用雙腳踏滅,表示消滅了鼠害,直至全部火籽被踏滅才算燎疳活動結束。這一天,所有人和牲畜都歇息一天。“正月二十三,老牛老馬歇一天。”意思是過了正月二十三,年事已畢,就開始春耕準備了。

各地區燎疳

“燎疳”也叫煉疳(陝西部分地區)、散疳(甘肅慶陽)、燎臊疳(甘肅平涼及寧夏固原地區)、跳疳兒和跳火(甘肅白銀)、燎百病(陝北)。 “燎疳”習俗早在清代就有文字記載,西北各地地方志都有記載。清代光緒年間《甘肅新通志·平涼縣誌》記載:正月二十三夕,剪紙人刺孔遍身,當門焚草,子女皆繞人跳躍,已而焚紙人,曰“燎疳”。

燎疳文化

民俗學家認為,西北燎疳習俗中最有特色的文化事象——焚燒疳娃娃,文化本源與上古時代的焚巫意識和周禮時代的束薪、包茅等禳解思維相關,是在神巫相通的宗教理念和“替代弭災”的巫術觀念下,形成的一種風俗模式。燎疳者通過“燎”和“焚”兩個層面的活動,在精神上達到了目標實現和心理平和,這是燎疳習俗中透露出的農耕文化意義,也是民族群體繁衍壯大的內力所在。
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這一農耕文化文化背景下的傳統民俗,雖然在西北農村依舊得到了沿襲、繼承,但在一些大中型城市,由於燎疳要點燃火堆、柴草,在冬春時節風勢又大,很容易引發火災。因此,城市裡一般都是禁止燎疳活動的,燎疳節也就成為了一些中老年人兒時的記憶,年輕人更是對其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知不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