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疳症推拿

疳症又稱“疳積”,是由於先後天失調,特別是餵養不當和多種脾胃疾病發展而致的一種以脾胃損傷為主,兼有它髒表現;有積滯內停,又存在氣液耗傷的慢性營養障礙性病證。臨床以形體消瘦,面黃髮枯,精神萎靡或煩躁,腹脹大等為特徵。“疳”有兩種含義。“疳者,甘也”,言其病因,《醫學正傳·疳病論》日:“蓋其病因肥甘所致,故命名日疳”;“疳者,乾也”,言其病機,指體內氣液乾涸,形體消瘦。疳與厭食和傷食密切相關。厭食必然營養不足,影響發育。傷食積而不消,脾胃受損,運化無力,津液乏源,身體贏瘦釀成疳。古人謂“積為疳之母”、“無積不成疳”。但積為實證,積在脾胃,一旦成疳,則兼它髒症狀,虛象明顯。誠如《證治準繩·幼科》所言:“大抵疳之受病,皆虛使然。”

概述

疳症又稱“疳積”,是由於先後天失調,特別是餵養不當和多種脾胃疾病發展而致的一種以脾胃損傷為主,兼有它髒表現;有積滯內停,又存在氣液耗傷的慢性營養障礙性病證。臨床以形體消瘦,面黃髮枯,精神萎靡或煩躁,腹脹大等為特徵。
“疳”有兩種含義。“疳者,甘也”,言其病因,《醫學正傳·疳病論》日:“蓋其病因肥甘所致,故命名日疳”;“疳者,乾也”,言其病機,指體內氣液乾涸,形體消瘦。
疳與厭食和傷食密切相關。厭食必然營養不足,影響發育。傷食積而不消,脾胃受損,運化無力,津液乏源,身體贏瘦釀成疳。古人謂“積為疳之母”、“無積不成疳”。但積為實證,積在脾胃,一旦成疳,則兼它髒症狀,虛象明顯。誠如《證治準繩·幼科》所言:“大抵疳之受病,皆虛使然。”
過去本病非常普遍,起病緩慢,病程遷延,虛實互見,嚴重影響小兒生長發育,又難於治癒,故古人視之為兒科四大難證之一。現在,隨著生活和醫學水平的提高,本病發病率逐漸降低,病情也輕。本病無明顯季節性,學齡前兒童多見。
西醫兒童慢性營養不良綜合徵可參考本病。
推拿治療疳積由來已久。傳統捏脊又稱“捏積”,專為疳積而設。板門和四橫紋挑疳術至今流行,確有療效。

病因病機

疳症的基本病機虛實互見。虛以脾胃虛損為主,兼心、肝、肺、腎四髒或某髒虛損。實以積滯為主,可為食積,可為痰飲,可為氣滯。致虛因素常因嚴重嘔吐、腹瀉、急腹症等傷及脾胃,亦可因慢性脾胃疾病日久,特別是厭食、久瀉等致營養不良。亦可因全身性疾病日久,或它髒所及。早產與低體重兒多疳,提示本病與先天稟賦不足有關。致實因素多為傷食,食滯,氣機不通,氣壓高,腹始脹。氣滯水停,水不化津而成痰,食積、氣滯、痰濁互見。初起病情尚輕,僅表現脾胃不和,運化失常,稱為疳氣。後因積滯日久難化,肚大青筋,稱為疳積。終因氣液耗損,全身發育障礙而成千疳。並累及五臟,或為土不榮木,肝血不足,目失所養之“眼疳”;子盜母氣,心火循經上炎之“口疳”;土不生金之“肺疳”;以及後天不養先天之“骨疳”等。

診斷

(一)診斷要點

1.飲食異常,多數食少,少數特能吃,腹部膨脹。
2.面色不華,毛髮稀疏萎黃,甚至枯瘦贏弱,體重低於正常值。
3.有餵養不當或脾胃急慢性病史。
4.實驗室檢查
(1)大便鏡檢可見蟈蟲卵。
(2)血常規可有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減少。
(3)血清總蛋白可低於45g/L,血清白蛋白低於20g/L。
(二)鑑別診斷
1.厭食疳證是獨立疾病,厭食多為典型症狀。厭食以食欲不振、拒食、挑食為特徵,病程較疳證短,體重可無變化,營養可正常。厭食影響發育,則轉為疳證。
2.五遲五軟五硬五遲五軟和五硬為發育障礙的不同表現。多為腎虛所致,常與生俱來。臨床以全身發育遲緩(五遲),或萎軟無力(五軟),或肌張力高(五硬)為特徵,可伴有營養不足。而本病以脾胃病變為主,以慢性營養不良為特徵。

治療

(一)治法

疳證的治療在於補益脾胃與化積導滯,二者常常同時運用。臨床應根據疳證的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治法。疳氣以調和脾胃氣機為主,疳積以消導為主,或消補兼施。乾疳以補益為主,後期影響五臟須隨證治之。
(二)基本方法
補脾經、清胃經(多同時運用,根據虛實確定比例。虛多補脾經為主,清胃經為輔,實多清胃經為主,補脾經為輔,推拿2—10分鐘)
掐揉四橫紋與板門(橫向推四指橫紋1分鐘;逐指上下推其紋路令熱,從食指紋路起依次至小指紋路,每紋3揉1掐,10遍。以拇指指腹運板門1分鐘,3揉1掐1分鐘,捏擠10次,來回推搓令熱)
推上三美與下六腑(多同時運用,根據虛實確定比例。2~3分鐘)
腹部操作(分推腹陰陽10~20次;兩手交替下抹中脘20~30次;揉全腹令熱;點中脘與天樞,每穴點10—20次;找準脘腹部疼痛或脹滿之處,以指摩法、揉法、點法、指振法及撥法定點操作至局部積滯消散;掌振腹部,或3揉l振,1—2分鐘;盪腹法5—10遍;順時針與逆時針交替摩腹約8分鐘)
脊背與腰骶操作(中指指腹沿正中線逐椎推捋1~3遍;雙拇指同時從上至下點揉膀胱經第一線,每揉3點1,l~3遍;以拳叩擊腰骶部1分鐘;橫擦腰骶令熱)
捏脊(3—20遍)
點揉足三里(3~5分鐘)
方解:補脾經與上三關補益脾胃,清胃經與退六腑清胃腸邪濁。四穴為主穴,久推多推,切合疳證虛實病機。四橫紋和板門為傳統挑刺疳積驗穴,掐揉與挑刺同功,卻無挑刺之痛苦。腹部操作直接消積導滯。脊背與腰骶操作能調和臟腑氣機,強壯身體。足三里調和脾胃,補益氣血。全方補益脾腎,消導積滯,強壯身體,適用於疳積不同階段和各種證型。
(三)操作指南
1.疳證虛實夾雜。臨床應確定虛實比例,常以10為標準。如虛7成,則實3成,實6成,則虛4成。據此,確定補脾經和清胃經,推上三關與退下六腑的推拿數量比例,盡呵能適合個體患兒病情。
2.捏脊也稱“捏積”。脊為督脈所居,總督諸陽,為陽經之海,捏脊能促進小兒生長發育,溫陽、通陽、助陽,該法有較強的化積功效。民間常單用捏脊治疳,單用時可操作20遍,配合其他穴位時,多操作3—6遍。小兒陽氣虛,畏寒怕冷,多用馮氏捏脊法。小兒夜啼、汗多,多用一般捏脊法。
3.板門和四橫紋多用掐揉法。揉時和緩,掐時從重從快。
4.治疳非一日之功,應長期堅持。
(四)辯證加減
1.疳氣以心下痞滿,形體瘦,少神,面少澤,食欲不振,或食多易飢,急躁,苔膩,脈濡,指紋滯為特徵,治以理氣和中。基本方加運土入水、運水入土各1分鐘,運內、外八卦各1分鐘,推上和推下七節骨各1分鐘。揉脾俞、胃俞各2分鐘。
2.疳積以脘腹脹大,青筋暴露,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毛髮稀疏,進食極少,或善食易飢、大便排蟲,或揉眉挖鼻,吮指磨牙,異食,舌質淡,苔膩,脈濡或滑,指紋紫滯為特徵。治宜化積導滯與補益脾胃並重,基本方重點操作腹部和背脊,加掐揉小橫紋5~10遍,揉脾俞、胃俞各2分鐘,點揉二人上馬1分鐘,拿肚角1~3次。
3.乾疳以極度消瘦,皮膚乾燥、老人貌,精神萎靡,啼哭無力,飲水多,便乾結,或見肢體浮腫,或見紫癜、鼻衄、茜衄等,舌淡或光紅少津,脈細數,指紋淡為特徵。治宜補益氣血。基本方重點補脾經,捏脊,上三關配下六腑。加補腎經,揉二馬各l~2分鐘,揉脾俞、腎俞各1分鐘,叩、擦八髂令熱,拿百蟲10次,推箕門、摩湧泉各1分鐘。
4.兼症
(1)眼疳:兩目乾澀,畏光羞明,眨眼頻繁,眼角赤爛,目睛失澤,甚則黑睛混濁,白睛生翳,夜晚視物不清等。治宜養血柔肝,滋陰明目。基本方加頭面四大手法3分鐘,補腎經、清肝經各1分鐘,清天河水2分鐘,揉小天心、分推手陰陽各1分鐘,眼睛局部操作3分鐘(參看“近視”)。
(2)口疳:口舌生瘡,口腔糜爛,穢臭難聞,面赤唇紅,煩躁哭鬧,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細數。治宜清心瀉火,滋陰生津。基本方加清天河水、揉二馬各1分鐘,清心經、掐總筋、揉內勞宮、清小腸各1分鐘,推天柱骨令潮紅。
(3)疳腫脹:面浮肢腫,目胞浮腫,下肢腫脹按之凹陷,腹部脹大。治宜健脾溫陽利水。基本方重點腹部操作和背脊腰骶操作。加揉脾俞、腎俞各1~3分鐘,補腎經、揉腎頂各1分鐘,揉外勞官l~2分鐘,運土入水與運水人土各1分鐘,推下七節骨、清小腸、推箕門各1分鐘,點揉陰陵泉1分鐘。

注意事項

1.本病為小兒推拿優勢病種,療效確切,但宜早防早治,以免遷延日久累及其他臟腑而纏綿難愈。
2.做好患兒皮膚、口腔、眼部護理,防止褥瘡、口疳、眼疳。記錄患兒面色、精神、飲食、二便、哭聲等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思路和方案。
3.提倡母乳餵養,餵養須定量、定時。及時糾正小兒偏食、厭食、嗜零雜食等習慣,適時補充營養,增強體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