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縣龍腦橋

瀘縣龍腦橋

瀘縣龍腦橋位於縣城以北3公里的九曲河上,距瀘隆公路1.5公里,橫跨於蜿蜒曲折的九曲河上。該橋始建於明代洪武(1368—1398)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為瀘州至隆昌的古驛道所經之地,修建於明代早期的洪武年間,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乾隆四十三年,“欽命永寧道瀘州以北九十華里九曲河龍腦橋加以保護”。橋長54米,12個橋墩13個孔,中間八個橋墩分別雕刻了麒麟、青師、四條龍、白象四種瑞獸,“麒麟兩岸守護,大象河邊暢飲,青獅橋上怒吼,龍王攜龍遨遊”,景象甚為壯觀。龍腦橋厚重的歷史與雕刻的藝術性、結構的科學性完美結合,全國罕見!

史書記載

瀘縣龍腦橋,位於瀘縣西北大田場九曲河上,又名龍腦石。建於明代,是一座布局奇特,造型瑰麗雄偉的石雕橋。橋長54米,高4.5米,有12個橋墩,十三孔。橋中間的8個橋墩上,有二麒麟,一獅,一象,四龍所組成的大型石雕藝術群,形態各異,氣勢磅礴。”

瀘縣龍腦橋 瀘縣龍腦橋

——《四川建築志》

文物保護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文化古蹟

龍腦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龍腦橋 四川省人民政府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立

這通石碑最大,漢白玉的。接著我又細讀第二通石碑:

橋記

龍腦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長五十四米,有橋墩十四座,中部八個橋墩依次雕有龍、獅、象、麒麟等吉祥物,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各部雕刻雄博剛毅,工藝規整,其細部刻工一絲不苟。故眼、耳、鼻、眉韻態十足,鱗翅流雲栩栩如生。繼承和發揚了秦、漢和唐、宋石刻傳統。

這一通鐫在普通青砂石板上的文字,不知為誰撰寫。反正比《四川建築志》上的記載更為詳備,更具民間的草木泥土流水氣息。

“遠取其勢,近取其質。”當然這是借用中國畫論。

石雕

龍腦橋的石雕細部的精美,讓人起了大足石刻、安岳石刻、雅安高頤闕上的石刻。那樣的刀法那樣的細臻。

然而,龍腦橋撼人心魄之處,還在於它的大氣磅礴!經過我的細細觀察體悟,終於破解了美的疑惑:這種大氣不僅產生於它的碩大粗壯的比例,而且深刻誕生於這一方陰柔雌美細微的蜀中盆地平疇良田綠水之中。這磅礴是一種對比,一種英雄與美人般的和諧對比。

龍腦橋的青砂石雕在經歷了六百年的風風雨雨之後,有些泛紅,在朝暉夕陽里,每每都要放眼出青銅般的光芒;而九曲河兩岸田園在一年大部光景中都為青瓷一樣的鮮嫩光潔。

歷史

史載:

公元1368年,號洪武。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同時派兵北伐,元順帝逃往漠北,元朝滅亡。

明太祖的洪武年至1398年結束,瀘縣的龍腦橋不知道在其中那一年建造的。

歷史學家范文瀾說:在地主階級代表人物的影響下,朱元璋逐漸脫化為地主階級的代理人。他是採用老儒朱升進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登上龍座的。

台灣歷史學錢穆說:“除卻漢高祖,中國史上由平民直起為天子的,只有明太祖。”又說:“明代是中國傳統政治之再建,然而惡化了。惡化的主因,便在洪武廢相。太祖是一個雄猜之主。”(錢穆《國史大綱》)

錢穆真春秋筆。具體可讀明史專家吳晗的《朱元璋傳》作為參照,但一定不要讀1964年版,要看1947年版的。

然而,以上的政治史,與龍腦橋的關係不大,因為修橋要的是錢是經濟。

明開朝時國庫是匱乏的。才有江南巨商沈萬三獻金修築南京城的傳說。但,一般來說開國皇帝總是有所作為的。“明初,朱元璋吸取滅亡的教訓,實行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發展農業和工商業生產的措施,使明朝的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民戶達1605萬戶,人口達6054萬人,墾地面積達850萬頃,成為明朝的鼎盛時期,世稱“洪武之治”。(摘自高等財經院校試用教材《中國財政史》)

作為最小的佐證,我可以出示自己收藏的一枚“洪武通寶”來說明:古幣為黃銅質,金燦燦的,上面的書法為一般告示楷書,但背面卻有一個“福”字。古代的農民就講究個吃、喝、住房與多子多福,明洪武的全國人口已與當時的歐洲相等。朱元璋曉得他們的心理,他的政治上高壓與經濟上寬鬆的政策應當說很對中國農民們的胃口。當地現在有民謠:“白天有酒喝,晚上的奶摸”,這才是農民們最實在最幸福的生活。而文人騷客們的總結與評論總是滯後的,比如明代著名的烹飪專著,高濓的《遵生八牋》和韓奕的《易牙遺意》都在若干後才成書。

洪武初年的那些事

那么洪武年間我們成都又怎樣呢?《成都城坊古蹟考》轉載:“《明史。李文忠傳》:‘洪武四年秋,傅友德等平蜀,令文忠往撫循之。築成都新城,發軍戍諸郡要害乃還。’”

說明那時的成都正在大搞新一輪的城市建設。因為那時候的成都在元人大屠殺後,人口銳減。

當然,教育也不可缺失。現在四川保存得最好的崇州市文廟,也是始建於洪武初年。

瀘縣龍腦橋,就是修築於這樣的洪武年間。

美在於對 比,美在於和諧。龍腦橋的雄偉壯觀龍腦橋的雄博剛毅這就樣呈現在天地人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