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州肘閣

潁州肘閣

潁州肘閣是安徽省阜陽市穎州區獨有的地方特色。“肘閣”是潁州區優秀民間舞種之一,據老藝人口傳,其形成年代在清代中期,系祖籍潁州袁集的一代民舞大師王醒先生在古老民舞“馱歌”基礎上改革創新而成。

潁州肘閣是安徽省阜陽市穎州區獨有的地方特色。“肘閣”是潁州區優秀民間舞種之一,據老藝人口傳,其形成年代在清代中期,系祖籍潁州袁集的一代民舞大師王醒先生在古老民舞“馱歌”基礎上改革創新而成。“肘閣”發源地在潁州袁集、阜南朱寨一帶,流傳中心區在今阜陽市南部幾縣、區並沿淮水流傳至鳳台、壽縣、蚌埠及河南等地區,是流播區域橫跨兩省沿淮一帶深受民眾喜愛的一種古老民舞藝術。
潁州肘閣潁州肘閣

“肘閣”表演隊伍構成的基本單元,系由位於下位成人演員和位於上位的兒童演員構成,兩者以鐵支架捆固連結,造型高大奇巧。表演一般要經過化妝、扎彩架、著裝、上架、表演、下架與卸妝幾個程式。“肘閣”表演對演員體能、身體協調性、心理素質要求較高,兩位配組演員在表演過程中要完成“剪刀步”、“跑花場”、“前後翻”、“後空翻”、“自由擺”等技巧與難度並重的動作,這種民舞適宜於在空間較大的大型民眾集會上表演,具有艷麗惹眼、造型獨特、驚險刺激的轟動效應。
“肘閣”舞表演塑造的藝術形象多取材於《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歷史名著和傳統戲劇節目。近幾十年來也補充了一批充滿現代生活氣息、貼進人民民眾生活的節目,很受民眾歡迎。“肘閣”演出器具簡單,主要有用於固定支撐上位演員的鐵架,讓高空演員上下用的鐵釵及相關戲劇人物服裝等。“肘閣”演出的伴奏樂隊一般由5—6人組成,使用樂器有大小鼓、大小鑼、大小釵等。
“肘閣”舞作為潁州區幾百年來保存至今的一個獨具魅力的地方劇種,保留了已幾乎失傳的“馱歌”舞的諸多表演技巧較原始的風貌,又開創了後世“抬閣”高空表演技巧的先河,在三個民舞前承後續演變過程中,“肘閣”起著極為特殊的“過渡”作用,因而也較為形象、完整、生動地體現了潁州民舞傳統文化的原始風貌與固有特色,是今天研究潁州文化遺產不可多得的“活標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