穎城

穎城,位於黃淮平原最南端,下轄30個鄉鎮、346個村委會,是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鎮。

穎城

潁城,地處淮河潁河交匯處、黃淮平原最南端。全縣國土面積1859平方公里,耕地10.7萬公頃,人口160萬,轄30個鄉鎮、346個村(居)委會,是全國生態示範區、平原旅遊縣、煤電能源城

。穎城轄21個鎮、9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

關屯鄉

位於瀕臨淮河,東依半崗鎮,北靠潤河鎮,西南與六安市的霍邱縣隔河相望。主要民族有漢族和回族。
關屯鄉古時有“關州市”之稱,是兵家戰略要地。古時黃巢起義時曾在此“屯兵”數十萬,現在還留有兵營古井數口,後人據此把此地稱為“關屯”;著名歷史遺蹟有傳說中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住過的“清涼寺”及其放馬飲水的“歪歪井”等。關屯鄉人民勤勞樸實、敦厚正直、勇敢淳樸、熱情好客,具有典型的“淮北漢子”、“江淮淑女”的秉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團結一致,凝心聚力,振奮精神,真抓實幹,正在為建設和諧,美好新關屯而不懈地努力奮鬥著。

南照鎮

南照鎮位於穎城西南隅105國道與淮河交匯處,轄9個村委會,4個居委會,面積63平方公里,耕地4.2萬畝,人口4.91萬。2006年gdp1.68億元,財政收入9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85元,是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鎮,安徽省重點中心建制鎮和安徽省第一批文明城鎮。南照已有2000多年的建制史。因有獨特的區位,交通和資源優勢,經濟與社會發展迅速。

楊湖鎮

楊湖鎮是潁城標準建制鎮之一,位於潁城東南部,東與魯口鎮接界,南靠淮河,隔河與壽縣正陽關相望,西界潁河,隔河與王崗鎮、賽澗回族鄉為鄰,北鄰黃壩鄉、江店孜鎮。全鎮總面積49.7平方公里,可耕地43521畝,總人口為53571人,下轄21個村民委員會,1個街道居委會。民族有漢族和回族。
該鎮平均海拔17.5米,地勢低平,土質肥活,多為黃淤土和水稻土。全鎮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5℃,適宜種植小麥、大豆、水稻、紅芋。蒜苔生產規模大,年種植面積20010畝,銷往全國10多個省市。蒜苔市場的興起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楊湖古鎮。在農業方面,按照高科技高投入的思路,全鎮狠抓種植結構的調整,大力引時優良品種,全年糧食總產23966噸,農業總產值達8179萬元。
鄉鎮企業發展迅速,2003年底,全鎮鄉鎮企業593家,其中集體18家,私營4家,聯戶或個體辦571家,企業人員3100人,較好敢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鄉鎮企業總產值9573萬元,上繳稅金157萬元。主要鄉鎮企業有塑膠彩印廠,蓄電池廠、福利繡品廠、養雞廠、月華衛生棉廠、輪窯廠及建材、糧食加工、農機維修、商店、浴池、旅社、飯店等。其中蓄電池廠,擁有固定資產112萬元,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創利稅22萬元,成為該鎮主要骨幹企業;福利繡品廠,擁有固定資產90萬元,年行銷收入1100萬元,創利稅185萬元,該廠產品有莊上用品、睡衣、童裝、檯布四大系列100多個花色品種,省外貿包購包銷,主要銷往美國、加拿大和東歐地區,該廠是鎮主要骨幹企業。
該鎮水陸交通便利,水上運輸上通潁城、阜陽等地,下達淮南、蚌埠,潁河入淮口的沫河口輪渡是潁城、壽縣之間的水上通道。汽車運輸十分便捷,夏(橋)楊(湖)路是楊湖鎮通往102省道的主幹公路,每天都有直達阜陽、淮南、合肥、上海等地的班車,鎮區內楊(湖)沫(口)路、楊(湖)魯(口)路、楊(湖)江(店)路、楊(湖)黃(壩)路構成了村村相通的公路網路,實現鄉村道路硬基礎化。
廣播、郵電有新發展,鎮建廣播電視差轉台,各村建有廣播室,有線電視和3800門程控電話覆蓋率達80%。教育衛生事業得到相應發展,全鎮有中國小16所,其中中學3所,教職工85人,在校學生2630人;國小13所,教職工232人,在校學生5612人;幼稚園1所,教職工3人,幼兒34人。全鎮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教育普及率達98%ftyc;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中國小均建了教學樓,教學條件逐步得到改善。鎮建中心衛生院1所,增建醫院住院部大樓1200平方米,病床120張,醫院科室齊全,醫療設施完善,技術先進;各村建有全作醫療室,基本上解決了民眾防病治病問題。
集鎮建設日新月異,近年來對舊集鎮進行改造,拓寬了中華街、勝利街、建設街、交通路等街道,投入資金4845萬,建自來水廠一座,日供水200噸,保證了集鎮人民飲用衛生水,建居民住宅和公共服務性建築165400平方米,為專業市場建設提供了條件,沿街維修興建排水道27200米,配置路燈和綠化帶等設施,使楊湖古鎮舊貌換新顏。
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542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51元,在鎮黨委書記、鎮長為首的鎮黨委政府的率領下,立足農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拓寬商貿,為楊湖經濟的全面振興而努力拚搏。

垂崗鄉
垂崗鄉位於潁城東南,南臨淮河,北靠沙河,東與王崗鎮接壤,西與八里河毗鄰,總面積26.7平方公里。
 境內多低湖窪地,土質多為沙土或粘土,尤以粘土居多,地勢平窪,土地較肥沃,適宜作物生長。
 垂崗鄉於1996年11月21日成立,下轄12個行政村,一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23760人,以漢族人口為主,有回族等少數人民族。全鄉總耕地面積30484畝,其中崗地13484畝,唐垛湖地17000畝。全鄉共有中國小十所,教學樓面積8000多平方米,教職工299人,在校學生5000多人。“兩基”教育正駛入快車道,教育教學管理日趨完善,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辦學條件較之以前改善很大。
 文化工作始終以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目標,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校園文化活動,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添了活力。組建了農民鑼鼓隊、花鼓燈等一些具有民族化、通俗化特點的文化活動,在社會上產生積極影響。2004年又投資15萬元興建了垂崗鄉文化扶貧中心,面向社會開放,收益很大

賽澗回族鄉

賽澗原為潁城至古鎮壽縣正陽關的過路店孜,相傳原河下有泉眼72眼,鋪中祖師廟有3眼,其餘多部分在穆台子至彭台子村後河內,天旱水淺時可見,大小如拳頭、雞蛋不等,其中有一大泉眼,噴射泉水,如山澗飛瀑倒懸,故有“賽澗流泉”之美稱,乃“潁上八景”之一,清代曾於此設定驛鋪,故名賽澗鋪,現稱賽澗,據“縣誌”載:明初屬正陽關鄉,清代乾隆年間屬東六郡所,民國時期曾於此設鄉,1949年建賽澗鄉,1958年人民公社時,本鄉撤銷,轄區劃為垂崗人民公社,1961年建區劃社時,成立賽澗公社,1969年撤區並社,本社同時撤銷,1973年成立賽澗管理區,1979年建區劃社時復建賽澗公社,1983年體制改革中,更名為賽澗鄉,隸屬王崗區公社,1992年撤區並鄉時為原王崗大鎮的一個總支,1996年11月,成立賽澗鄉,1998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賽澗回族鄉

劉集鄉

劉集鄉位於虞城縣東北部,黃河故道南岸,東鄰喬集鄉,西靠田廟利民兩鄉,南與三莊接壤,北隔黃河故道與山東省單縣相望。全鄉轄23個行政村,112個自然村,196個村民組,總人口37000人,耕地67000畝,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鄉。
劉集鄉處於河南與山東兩省的交界,交通便利,利張公路自西向東從劉集鄉中心境內穿過,新修建的劉集--田廟,劉集-三莊,劉集-賈寨-扶貧公路三條長達20公里的柏油路,與利張公路交匯,成十字架形,進一步溝通了與外界的聯繫,促進了與外界的物資交流。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30米寬的東西大街路面。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建設的商品樓房聳立在大街兩側,對此大街的綠化美化工程近日將開始施工,將為劉集鄉的面貌增添一新的亮點。程控電話已實現了村村通,有線電視用戶率達8%。移動和聯通兩座通訊信號全部開通。全鄉境內基本實現了移動無縫覆蓋,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
劉集耕地面積廣,地質肥沃,是一塊有待開發的寶地,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齊全,氣候條件可適於多種農作物生長。

黃壩鄉

黃壩鄉位於潁城城東24公里處,東與毛集試驗區夏集鎮、焦崗鄉交界,西和劉集鄉、楊湖鎮接壤,南臨魯口鎮,北連江店鎮。全鄉面積54平方公里,耕地51000畝,轄24個村委會,72個自然莊,8646戶,35424口人,均系漢族。境內地形複雜,地勢起伏不平,南窪北高,崗湖窪地多,易澇易旱。該鄉氣候夏熱冬冷,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無霜期221天,年降水有季節性變化,年際之間差異大,一般為夏季多,冬季少,春雨多於秋雨,個別年份降水強度大,暴雨多集中在6—8月份,降水不均,易造成旱澇災害。

古城鄉

古城鄉位於潁城城北部15.5公里處,東臨謝橋鎮,西靠江口鎮,南至潁河與黃橋鎮交接,北到濟河與陳橋鎮為鄰。全鄉總面積57.2平方公里,耕地48750畝,轄19個行政村,113個自然莊,8976戶,38426口人,全系漢族。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劉莊煤礦的開發建設,古城正逐步成為潁上北部一顆璀璨的明珠。
 古城鄉氣候溫和,自然資源豐富。盛產小麥、大豆、紅芋、玉米,煤礦儲存量高達15.6億噸,1992年建鄉以來,全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先後修築了一批主幹道路連線著城鎮和鄉村,通訊網路覆蓋全鄉,廣播電視通連千家萬戶。鄉委、鄉政府正帶領全鄉人民向著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邁進。
 古城鄉地處阜淮鐵路北側,224省道東側,距潁上火車站僅4.2公里,交通便捷、市場活躍。計畫中的潁上至蓮花寺的快速通道貫穿古城全境,古城將成為潁上北部主要的商業物流集散地。古城鄉以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以劉莊煤礦移民安置區建設為突破口,加快城鎮化進程,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為人民民眾創造優良的生產生活環境。

新集鎮

新集鎮位於潁城城西北22.5公里的潁河右岸,東與建潁鄉接界,西與六十鋪鎮為鄰,南與西三十鋪鎮相連,北隔河與阜陽市潁東區口孜鎮相望。全鎮總面積51.44平方公里,耕地2816公頃,下轄18個村民委員會,1個街道居民委員會,116個自然村,11730戶,42666人。該鎮原屬新集區,1992年3月撤區並鄉,由原新集區轄新集鎮、蔣莊鄉合併成新集鎮,黨政機關所在地新集。2003年,地區生產總值5361萬元,財政收入1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29元。境內主要農產品有小麥、大豆、紅芋、玉米、棉花、芝麻、紅麻和各類蔬菜、瓜果等。主要鄉鎮企業有建築業、交通運輸業等13加。主要公路有三條:新余路和102省道相通,潁口路橫穿境內,新建路溝通鎮東部各村。新集鎮有國小16所,中學3所,中心幼稚園1所。全鎮廣播站1個。

六十鋪鎮

六十鋪鎮是安徽省中心建制鎮、阜陽市綜合改革試點鎮,地處105國道與102省道交匯處,1992年設鎮。距阜陽市區30km,交通便捷,資源豐富,是阜陽市牛羊肉生產基地。古稱夷陵鎮,兩千年前為楚國疆域。東起農林村桃花店與三十鋪鎮相鄰,西與五十鋪鄉接壤,南臨紅星鎮,北靠沙河,與新集鎮接壤。地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28.5m左右,最高點30.1m左右,為潁上縣最高處。國土面積82.5km2,總人口56840人,耕地面積5271公頃,下轄24個村民委員會,有漢、回兩個民族,回族居民主要分布在農林村桃花店。
六十鋪鎮歷史悠久,擁有如九里姑墩、東王廟、太歲廟等許多古蹟,但因戰亂和歷史原因已不存在。姚莊村有棵同根九株皂角樹,因古語有“人無十全,樹無九丫”,較為神奇,固被民眾稱為九仙樹。六十鋪鎮是商貿型中心鎮。擁有造紙、化工、牛羊肉屠宰加工、小商品批發、家具家電批發、冬粉加工等優勢。主要農作物優質小麥、玉米、芝麻、薄荷、大棚蔬菜等經濟作物。主要分布在六十鋪、姚莊、農林、趙莊等村。

耿棚鎮

耿棚鎮古稱“雙橋集”,因一耿姓居民在此搭棚賣茶後興集而得名,為老區大鎮,1992年3月撤區並鎮,成立耿棚鎮。耿棚鎮距潁城西南17.5公里處,潁城至潤河、潁城至紅星二條縣鄉道穿境而過,土地航測90.8平方公里,人口73153人,耕地面積80197畝,下轄35個行政村,1個街道居委會,1個林場。地勢北高南低,南部緊臨小潤河灣和第三湖,土質為砂礓岩漏水土層,是潁穎城面積、人口較大的三個鄉鎮之一,也是潁上縣農作物麥薯連作的主產區。

夏橋鎮

夏橋鎮緊靠潁城城東部,南依潁河,北接謝橋鎮,東臨靠城關鎮。中貫102省道,灰溝(又名光輝河)自北向南流經該鎮。全鎮面積92平方公里,耕地66567畝,轄30個村委會,198個自然莊,13875戶,56127口人,以漢族為主,間有回族。全鎮地勢中部高,南北部偏低。地處淮北平原南部,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日照2213.3小時,年平均降水量923.8毫米,雨量充沛,適於多種農作物繁育。2003年國民生產總值5821萬元,農民純收入1443元,人均財政收入176元,個人存款總額4679萬元。一九九一年三月,撤區並鎮,由原夏橋鄉、王橋鄉、新河鄉合併成立夏橋鎮。
江店孜鎮位於潁城東25公里處,是阜陽市東大門,交通便利,102省道橫穿全境12公里,北距黃橋火車站2公里,鎮內道路縱橫交錯,村村通晴雨路。全鎮面積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71530畝,1個社區居委會,9個村民委員會,108個自然莊,12289戶,總人口5.1萬人,有漢、回、朝鮮族;1987年為江店區公所,轄江店鄉、姜岳鄉、關路陳鄉、黃壩鄉、小店鄉五個小鄉,1992年3月撤區並鄉,將原江店區的江店鄉、姜岳鄉、關路陳鄉並為江店孜鎮。該鎮地處淮北平原南部,氣候溫和濕潤,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適應各種作物的生長。全鎮電信業飛速發展,開通了圖文傳真、行動電話、英特網,程控電話覆蓋全鎮,已達7100多門,建移動通訊基站2個、聯通基站1個;全鎮已完成低壓線路整改,電價大幅降低;有線電視覆蓋江店商貿城,村村建立了廣播室;體育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建農民文化廣場1個,有少林文武體校1所。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全鎮3所中學,國小20所,在校學生8800多人,鎮直幼稚園1所,在園幼兒60人;教師學歷合格率達95%以上,適齡兒入學率達99.8%,成人脫盲率達98%。鎮內有衛生院3所,其中江店中心衛生院被評為一等甲級衛生院,村村有衛生室,方便民眾防病就醫。
2006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1.3億元,財政收入6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840元。主要盛產小麥、水稻、棉花,常年種植水稻6.5萬畝、小麥6萬畝,2006年糧食總產55767噸;1994年獲阜陽地區“糧食單產狀元鎮”稱號。油料、棉花、池藕等經濟作物面積有所擴大。蔣郢養豬專業村,全村養豬200頭以上的有20戶,人均養豬10頭,戶均養牛2頭,利用豬糞、牛糞發展沼氣120多家。鄉鎮企業發展態勢良好,主要是以大米、小麥等農副產品加工為主,以大米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近30家。
集鎮建設飛速發展。1999年引資8000萬元,利用廢棄地建造一座集辦公、商貿、居住、娛樂於一體的商貿城,總占地面積260畝,三縱四橫七條街,鋪設水泥路面5萬平方米,下水道6千米,綠化面積占城區面積的21%,城內水、電、路、程控電話、有線電視五通,各項配套設施齊全,入住工商戶300多家,市場啟動以來,房價彪升,生意興隆。
江店大米質優米香,口感純正,遠銷湖北、遼寧等全國18個省、市,是各地米商採購的“優質米倉”,遠近聞名的大米集散地。
該鎮還有一個寶貝——雙集古井。相傳為竹林七賢所掘,井水甘甜,過杯口而不溢。雙集酒業有限公司用此水釀造的竹林系列酒,因口感好、不沖頭而受到市場的歡迎。雙集茶社已發展到13家,遠近小有名氣。2006年與南京沃華骨製品有限公司簽定1300萬元雙集茶文化綜合開發項目,茶文化一條街建房共120套。目前,雙集古井保護和開發建、農民文化廣場建設、敬老院建設、茶社一條街和娛樂建設五個項目正在實施。另外南京沃華骨製品有限公司與通過實地考察,商定了500萬元雙集酒廠投資意向,力爭年底雙集酒廠正式投產。
潁龍少林武校緊靠102省道,學校在現任嵩山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的關懷下,由其胞兄劉應保創辦,占地35畝,是國內唯一一家由少林寺扶持開辦的文武學校,為少林寺少林武僧團的培訓基地,武術課全部由少林寺委派少林武僧團高僧親自擔任,在校教師16人,武術教練15人,學生500多人,來自全國9個省市,人數逐年猛增。學校已輸送20多人到少林寺武僧團任教,並有30多人隨少林寺武僧團到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家巡迴演出,該校已被少林寺授予嵩山少林寺武僧團國際交流培訓

迪溝鎮

[行政區劃概況]
迪溝外埠位於潁城東北部,北靠西淝河,南監濟河,與淮南市鳳台、亳州市利辛兩縣接壤。224省道潁利路縱貫全境。總面積58.8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和1個迪溝經濟開發區。3.4萬人,4.1萬畝耕地。迪溝鎮的前身是湯店鄉,1999年12月改鄉為鎮。
[自然資源豐富]
迪溝,土肥水甘,物產豐美。四季分明,氣候溫和,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盛產小麥、水稻、大豆、紅芋、棉花、西瓜等。水資源充裕,境內有謝展河、光明溝、截崗溝、廟黃溝等8條主要水系,發展水產養殖和灌溉農業有天然優勢。交通優勢明顯,南與合阜、北與界阜蚌高速公路相接,鎮村公路連網,全部柏油路面。地下礦產資源豐富,年產600萬噸的謝橋煤礦和年產800萬噸的劉莊煤礦的首採區處於迪溝鎮境內。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
2003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0810萬元,財政收入276萬元。農村經濟結構高速步伐加快,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2003年農業總產值達10946萬元,糧食、棉花、油料和肉類總產量分別達到3016噸、78噸、60噸和1500噸,糧經比例由1992年的7.1:1,調整到4.2:1。林業生產成效顯著,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6%,農業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工業經濟在調整中發展,運行技師逐年提高。市場建設力度加大,商貿流通繁榮活躍。2003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億元。2003年,面對非典和洪澇災害的影響,積極抓好生產自救,實施午季損失秋季補,全年損失秋種補。改種了2萬畝高產玉米,補種了8000畝日本夏陽白、5000畝美國西芹,利用1.2萬畝林帶、1.5萬畝玉米秸稈、5000畝牧草,分期實施了45萬隻土雞養殖。購牛羊進行補欄,年末黃牛達1.1萬頭、山羊8.6萬隻,實現戶均10隻山羊、2頭牛。秋種結構調整,打破原農業生產舊有格局,把全鎮近6萬畝土地劃分訂單小麥種植、高產攻關小麥種植、畜牧水產養殖和楊樹種植四大區域。
[改革開放不斷擴大]
企業改制力度不斷加大,通過賣斷產權、盤活存量、以商引商,走出了對外開放的新路子。姜莊、鐵古、前彭三大輪窯廠扭虧增盈。個私民營企業發展迅猛,經營規模達100萬元以上的有9家,50-100萬元的有16家,10-50萬元的有48家,10萬元以下的有65家。1992年以來,共引進外資達3.5億元。特別是2003年,引進了新陽光大酒店、6家規模達50萬元以上的醫院、山東菏澤巨野天康麵粉廠、淮北順發養豬廠、金陽光食品廠、鎮江陳醋廠、山東聊城種雞廠、河南商丘晶大飼料廠、亞森木材廠、黃牛養殖廠等38家民營企業。
[基礎設施建設加強]
2003年全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000萬元。建成了3平方公里的迪溝經濟開發區,“四縱四橫”寬42米的八條水泥街道,黃牛、服裝、鞋類三大專業市場,迪溝農民文化廣場,佛教聖地竹音寺,旅遊勝地生態園,民營工業園區和10萬平方米的安居工程等一大批重點項目。實現了水、電、路、訊、車等“八通”,建成移動和聯通兩座通訊基站,改造農村低壓線路7000多米,投入300多萬元開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沿灣圩堤治理工程。村鎮建設步伐加快,城鎮化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003年全鎮農民為均純收入1836元。城鎮住宅和安居工程建設步伐加快,城鎮為均住宅使用面積達28平方米,環境建設成效明顯,農民生活環境有了較大改善。
[依法治鎮不斷強化]
實施了依法治鎮方略,政府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自學堅持依法行政,接受為民民眾監督,主動諮詢和聽取人大和社會各界意見。加強了制度建設,推選了政展環境得到進一步最佳化。務公開。普法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廣大人民民眾法制意識普遍增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進一步得到落實,經濟發展。
迪溝經濟開發區簡介
迪溝經濟開發區位於安徽省潁上縣東北的迪溝境內,與淮南市鳳台、亳州市利辛兩縣接壤。全鎮總面積58.8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和1個迪溝經濟開發區,近4萬口人。
交通和資源優勢
空有阜陽飛機場,水有潁上船閘,陸有阜六(阜陽-六安)、合阜(合肥-阜陽)、阜展(阜陽-展溝)、阜謝(阜陽-謝橋)、界阜蚌(界首-阜陽-蚌埠)等高速和高級公路形成的交通網路,224省道潁利路縱貫全境,鎮村公路大循環,全部柏油路面。周邊謝橋、劉莊、羅園、丁集、錢廟、張集、展溝、顧橋等特大型煤礦和年產800萬噸的劉莊煤礦的首採區都處在該境內。為迪溝鎮和迪溝經濟開發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經濟和社會發展
迪溝鎮是傳統農業鎮。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創生態綠色環保農業,走“農村城鎮化和農游合一”的發展路子,實現了農田林網化、道路林蔭化。全鎮招商引資總額3億多元,個私經濟經營規模達100萬元以上的有36家,50萬元以上的近百家。建成了2平方公里的個私工業園區。從山東聊城種雞廠引進,建成了規模達2萬套的養雞廠;從河南周口進港豬廠引進,建成了規模達500頭的養豬廠;引進了投資達300萬元的河南商丘晶大綜合飼料廠;由迪溝留美學生桑牛利引進外資60萬美元建成了規模達500頭的黃牛養殖廠。還有亞森木材加工廠、山東菏澤巨野天康麵粉廠、淮北順發養豬廠、三星級新陽光大酒店等。迪溝開發區以社會辦城鎮為主線,按照“以商貿促旅遊主、以旅遊活商貿”的指導思想,不斷完善城鎮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總投資4.5億元,建成了“四縱四橫”八條水泥街道,3.5萬伏變電所,集休閒、觀光為一體的農民廣場,現代化的迪溝中學、中心國小和中心幼稚園,功能齊全、可容納2000人的科技培訓中心禮堂。完善了供排水系統,開通了程控電話、有線電視網,建成了移動、聯通兩個通訊基站,實現了道路、供水、供電、排水、移動通訊、程控電話、有線電視、公車等八通。三大專業市場輻射半徑達45公里,年交易額近億元,特別是肉類批發市場日交易量達百頭,春節期間高達500頭左右。為了提高知名度和對外影響力,不斷完善“兩園一區”,即生態園、竹音寺公園和迪溝生態旅遊風景區。生態園以動物繁育為宗旨,引進了40多種野生動物,栽植了300多種古樹名木奇花異草。竹音寺為園林式、生態型旅遊勝地,500羅漢堂成為新的旅遊亮點。開發區建成了綠化帶14條,草坪160畝,整個開發區林木覆蓋率達54%,人均占有綠地90多平方米。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即將申報成功。
發展和遠景目標
預計到2010年,全鎮將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規模化。迪溝開發區固定居住人口達到5萬人的規模,逐步成為一個綜合性、多功能、外向型的商貿重鎮。

江口鎮

地理位置:江口鎮位於潁城的西北部,西與潁東區楊樓、新烏江鄉相鄰,北與利辛板集、胡集鄉接壤,東與本縣陳橋、古城鄉鎮相連,南與本縣建潁鄉隔潁河相望。
地理特徵:全鎮總面積80平方公里,地勢平坦,平均地表高程26米,高差只有1米。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冬寒夏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平均氣溫15.1c°,年平均降水904.6毫米,平均無霜期221天。境內河溝縱橫,南靠潁河,北鄰蘇溝,濟河橫貫其中,烏江河至北向南注入潁河,與大、中、小溝構成水利網路。
人口:2006年末全鎮總人口76873。以漢族為主,有極少數回、苗、傣、布衣、朝鮮等少數民族。有少數民眾信仰基督教及佛教,約2000名基督教信仰者在批准的四個堂點內“守禮拜”,極少數佛教信陡在批准開設的觀音寺內初一、十五活動。
耕地;全鎮耕地面積74835畝,土壤分為三種類型,南部沿潁河一帶系沙和沙淤混合土,約占總耕地面積的30%,濟河以北地區為黑土崗地,約占40%,中部是淤地占40%。適應各種農作物的生長。
行政區劃:鎮轄16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村建有黨的基層組織——黨支部,在黨支部的領導下,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了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各村根據情況各自建立若干個村民小組。
歷史沿革:據歷史記載,江口岸夏商時代屬豫州地,稱慎邑(既北古城遺址),北宋時期稱江陂鎮,明初為潁陽鄉,清未稱縣北鄉五部,民國時期屬江口區,解放後一直是區(大公社)所在地,在1991年撤區並鄉時,由原江口區所轄七個鄉鎮中的烏江、馬圩、江口三個小鄉鎮並成現在的江口鎮,辦公地點設在原江口區所在地。

潤河鎮

潤河鎮位於潁城城西南部約20公里處的淮河左岸,東與半崗鎮接壤,西南以淮河為界,隔河與霍邱縣相望,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8公里,總面積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0534畝,轄30個村民委員會,三個街道居委會,124個自然莊,居民15341戶,60692口人,其中男31560、女28132,非農人口5448,農業人口55514,主要是漢族、回族。全鎮西高東低,南崗北湖,逐漸形成坡形平原。沿崗堤以西的崗沖地和小河灣、孔家灣、第三湖的湖窪地約占全鎮耕地面積的五分之二,潤河集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鎮黨委、政府機關所在地。潤河集古稱雙廟集,清乾隆年間劃歸南四都所管轄,後因小潤河由集西入淮,改雙廟集為潤河集。解放後一直是區、人民公社、鎮機關所在地,1992年撤區並鄉,組建潤河鎮。2001年初,結合農村稅費改革,配套進行鄉鎮機構改革組建新的黨政機構,事業單位由原有七站八所,撤銷合併為五站一所,全鎮機關事業單位共分流247人。政府職能得到有效轉變,工作效率顯著提高,更好地適應了新形勢下的農業農村發展。
該鎮的民間藝術豐富多彩,剪紙藝術尤為突出。田鋪村的陶玉英擅長剪紙,她用靈巧的雙手剪出的動物栩栩如生,剪出的人物惟妙惟肖。她的剪紙作品深受廣大愛好者的好評,曾多次代表我鎮參加過省、市、縣剪紙大賽,每次都載譽而歸。
潁城潤河鎮潁光特優米開展公司與潤河鎮黃洋村聯合開發種植優質水稻秈8號,該品種是綠色食品,產品市場銷路廣。潁光特優米開發公司與黃洋村簽訂了訂單農業2000畝,回收價高於其他水稻0.2元/斤,提高了種植效益。
雙洋村大力改造低產田,調整種植業結構,栽植優質果樹蒙陽紅石榴,同時套種高產億元大豆,畝均600斤,增加了農民收入。

建潁鄉

建潁鄉位於潁城西北部,是1992年撤區並鄉後由新集區、城郊區的3個小鄉合併成立的鄉鎮,總面積79.73平方公里,轄30個行政村,201個自然村,現有人口62109人。多年來,歷屆鄉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開拓進取,與時俱進,負重拼搏,著力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式各樣的“三農”問題,實現了經濟繁榮,政治穩定,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建潁鄉屬典型的淮北沖積平原,三面環河,境內大中溝13條、湖泊4個:班草湖、聶家湖、柴湖、馬匹湖等,其中班草湖面積達32010畝。1995年在湖底開挖3000畝精養魚塘,尚有5002.5畝低湖窪地等待開發。四湖一窪(張小窪)面積占全鄉可耕地面積的84%,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極端最低氣溫-23℃,年平均無霜期230天,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多集中於6—8月份,為汛期。
 建潁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歷史上養育了齊國名相管仲,當地流傳著許多管仲和鮑叔牙的童年故事;近現代又湧現出以官俊亭為代表的一代名流。冠於潁上八景之首的“文地春風”在境內文潁村。班草湖古名為班超府,為西漢班超故里,後因地殼下沉,沉府為湖,後人為紀念班超,把下沉後的湖泊定名為班草湖。如今的班草湖經過開發治理精養塘連成片,既增加了經濟效益,又成為人們休閒、垂釣的娛樂場所。
經濟發展
 全鄉國內生產總值由1989年的4758萬元增加到2005年的4.52億元,財政收入由1989年的187.5萬元增加到2005年的88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89年的365元上升到2005年的1857元。經糧比例由2001年的1:45提高到1:33;蓄禽養殖占農民收入的比例由2001年的23%提高到2005年的46%;勞務收入由2001年的6700萬元提高到2005年的9600萬元;2002年到2004年減免農業稅298.0018萬元,2004、2005年累計發放糧補資金114.0876萬元。
 “十一五”發展目標:工農業總產值突破11億元,平均增長7.3%,財政收入559.43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560元平均增長6.7%,勞務收入力爭突破1.26億元人人享受初級保健,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基礎建設:灌溉面積達到70%旱澇保收田達6萬畝;新修公路28條,通車裡程達到117公里。
 建潁鄉是農業大鄉,盛產小麥、大豆、紅芋、玉米、棉花等。管谷村的大棚蔬菜、西部的延秋辣椒和班草湖沿岸的編織遠近聞名。
 建潁鄉自然資源豐富。水資源、飼料、飼草資源優勢,在全縣首屈一指,利於發展畜牧和水產養殖。全鄉交通便利,鄉村公路網即將建成,目前通車累計達49公里;村村通油路、村村通程控、村村通廣播電已經基本達到,建潁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祥和、民風淳樸,是外資外商投資興業的一方沃土。

五十鋪鄉

五十鋪鄉位於潁城最西部,北接阜陽市潁東區,西鄰阜南縣和阜陽潁州區,東連六十鋪鎮。全鄉面積62.5平方公里,耕地4.6萬畝,人口3.6萬,下轄16個村民委員會,105個自然莊,189個村民小組,居民有漢族和回族。農業全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豆、玉米、紅芋、油菜等,2005年全鄉糧食總產25689噸,近幾年來,鄉重視科技興農,大力推廣優質高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給農民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小苗和大趙村的3500畝良種繁育,已成為阜陽豐樂種業公司的重要基地。2005年全鄉新栽植楊樹4200畝,全鄉林地占整個面積的21%。全鄉畜牧業和水產業發展也較快,2005年生豬存欄11926頭,耕牛存欄422頭,羊存欄7632隻。家禽存籠49590羽,水產量190噸。2005年國民生產總值6883萬元,財政收入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24元。

盛堂鄉

 盛堂鄉位於潁城西南8公里處,南臨第三湖,北靠柳溝灣,西與耿棚接壤,東與潁河、八里河毗鄰,面積52平方公里,計稅地畝36648畝,下轄21個行政村,9789戶,37093口人,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分布在邊遠村隊,該鄉崗地交錯,氣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為汛期。
慎城鎮
慎城鎮成立於2005年11月8日。由潁河鄉、城關鎮以及夏橋鎮的四個行政村(沙北、朱崗、楊台、江崗)組成。該鎮位於潁城委、縣政府所在地,也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和交通樞紐。全鎮轄43個行政村,9個社區,15.2萬多人口,6萬多畝耕地,總面積87.8平方公里。轄區內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維吾爾族、藏族,境內有沙潁河、宋溝湖、柳溝、五里湖、曹池溝五大水系及流域。土地高低懸殊,沙淤土、沙土和粘土相間。適宜種植各種農作物。
組建後的慎城鎮經濟發展優勢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農業基礎優勢。轄區內有阜陽市萬畝蔬菜生產基地,小麥良種基地。
二是交通區位優勢。水陸交通便利,沙潁河貫穿境內,上通阜陽等地,下至沫河口入淮河,四季通航,潁上船閘工程的開工必將給水上運輸開通綠色通道。105國道、102省道與224省道在境內交匯,以潁城為中心的縣鄉公路輻射四面八方。城區內公共汽車、計程車為民眾出行帶來極為便利的交通條件。
三是市場建設的優勢。社區路面全部水泥化、沿街樓房式樣別致,造型美觀,主街道路燈華美,下水道、綠化帶等設施齊全,配以金三角、南園、暢園、長聚園管仲公園、郵政廣場,是居民休閒、娛樂的最佳場所。管仲農貿大市場、城南農貿市場、龍門小百貨批發市場、羅橋服裝大市場、三八星地大賣場、千百意購物中心、管仲商貿城、二新街糧油市場、蔬菜副食品市場及各種超市、專賣店、賓館、飲食店布滿全城。
慎城鎮經濟發展環境優越,潁上縣工業園區位於該鎮境內,合淮阜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城北新區擴建、潁上船閘工程必將為該鎮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全鎮基本形成了木材、食品、編織、運輸、建材等五大支柱工業體系。
潁城是春秋時期大政治家管保的故鄉,慎城鎮歷史悠久,漫漫的歷史長河給慎城留下了管鮑祠、駐驛亭、清真寺、文廟大成殿、魁星閣、管墩步月、東堤柳浪、梧風疏雨、飛龍橫亘等豐富人文景觀。花鼓燈、彩車燈、彩船、舞獅、舞龍、馬叉會、彩轎、肘閣、三仙會、跑驢等數十種民間藝術,在慎城久演不衰。眾多的遺址古蹟是慎城歷史演進的見證,頗具特色的民間藝術是潁城人民智慧的結晶。慎城人傑地靈,從革命烈士宋吉生、趙文彬至張尚賢曹立志,從歷史人物管仲、鮑叔牙到知名人士許敬涵、名中醫馬魯廷先生,都潁城歷史增添了光輝。勤勞樸實的慎城人民憑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竭誠與海內外朋友和有識之士合作,攜手發展,共創美好的明天。
 

慎城鎮

慎城鎮的特色企業
潁城健發工藝品編織有限公司
潁城健發工藝品編織有限公司是93年成立的股份公司,2001年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註冊資金206萬元,現有固定資產158萬元,年出口創匯40萬美元,年利稅38萬元。產品出口到美國、加拿大、日本、歐盟及香港地區。在本縣的半崗、王崗、垂崗、潤河及、山東省臨術有1600多戶為公司常年編貨。
五里村木材加工廠
慎城鎮五里村木材加工市場位於潁利路邊,由五里村和外商合資15萬元於97年建成投產,99年初具規模,主要生產毛板、光板和板皮等產品。目前,已形成板材加工廠28家,年產板材96萬張,年產值864萬元,年創利潤72萬元,上交利稅51萬元,安置富餘勞動力300多人,僅此一項每年可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854元。
管氏麵製品有限公司
該公司位於102省道北側,原名“慎城麵粉廠”,創建於1992年,是一家擁有職工人數74人的私營企業。法人代表管士喜。現有固定資產550萬元,擁有麵粉、掛麵、速食麵、澱粉、冬粉等六條自動生活流水線,年銷售收入2500萬元,年創利潤40餘萬元,主要產品有“慎城”系列麵粉、“慎城”系列掛麵、“管氏”速食麵及澱粉、冬粉、去皮次粉等。是我縣首家獲得國家授予“市場準入資格證書”的企業。
日月商貿有限公司
安徽潁城日月商貿有限公司是一家規範化集團企業,下設日月超市公司和日月面粉公司,集生產加工、商品零售、批發為一體,現擁有固定資產1000餘萬元,年生產值、營業額近2000萬元,創利稅200萬元,安置社會就業及分流下崗人員就業200餘人。
日月超市公司屬大型連鎖企業,下屬八個連鎖分店和一個規模型配送中心,二00三年又成功與上海華聯超市總部成功合作,新增上海華聯超市潁上連鎖店,華聯超市集餐飲、購物、休閒於一體,公司總營業面積近20000平方米,經營商品達二萬餘種,年銷售額突破千萬元,公司始終堅持價格優惠化、質量標準化、管理科學化,以樸實無華的形象在阜陽商界悄然崛起,連年為潁上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曾榮獲“安徽省民營百強企業”、“安徽省就業和社會保障先進民營企業”等榮譽稱號。
潁城同達汽運有限責任公司
潁城同達汽運有限責任公司,創始於1998年,公司坐落在潁城二新北路102省道北側,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曾多次被市、縣、城關鎮授予先進企業,被中國品牌發展促進會確認為中國知名品牌推薦單位。2001年先後被阜陽市評為青年文明號和省光彩之星等稱號。同達汽運有限責任公司集汽車銷售、客運站、貨物運輸、大中小汽車修理、修配於一體的綜合性企業。
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潁上縣慎城鎮詹家崗村
潁城慎城鎮詹家崗村位於潁城東郊的城鄉結合部,102省道穿村而過,一個自然村莊,15個村民小組,468戶、1617口人,耕地面積19畝。
詹家崗人在支部書記金漢明、金瑩瑩二位同志的帶領下,始終堅持以集體經濟為主體,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堅持兩手抓,做到兩手硬,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勵精圖治,全面發展。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民眾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在帶領民眾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同時,始終把精神文明建設放在重要地位。一方面抓思想道德教育,抓法制教育,抓學校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一方面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抓計畫生育,抓村容村貌的改造,兩個文明建設互相促進,同步發展。集體企業已發展到10多項,集體總資產達3800萬元,年創利稅200萬元左右,年人均純收入3500多元,其中集體企業收入占98%以上,跨入全省百強,全市十強行列。全村自九一年以來,沒有發生政治、刑事、治安案件和其他責任事故。多年來,一直被省、市、縣評為“安徽省先進集體”、“帶領民眾奔小康先進黨支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單位”、“計畫生育合格村”等,全村實現了農民上繳無負擔、國小上學全免費和電話村。村兩委以文明小康村建設為目標,全村自籌資金500萬元,建小康住宅樓5400平方米,圍牆810米,牌樓式村標1個,門樓24處,封閉式下水道870米,栽植各種花木8萬餘棵,草坪4500平方米,綠化帶3500米。馬路上安裝了豪華路燈,全村面貌煥然一新。緊靠村莊西邊潁河堤腳下100餘畝湖灘窪地,經過綜合開發治理,變成精養魚塘,栽植果樹和花木一萬餘株,形成了集魚果生產和遊樂為一體的生態公園,為村民和周圍民眾提供了良好的休閒娛樂場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