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八寶印泥

漳州八寶印泥

漳州八寶印泥是福建漳州傳統的漢族工藝品,在古代屬於貢品。中外書畫家酷愛的珍品,是聞名中外的漳州三寶之一,素有文房五寶之稱。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漳州八寶印泥漳州八寶印泥
相傳,漳州八寶印泥始制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當時,頗懂文墨,能書會畫的漳州源豐藥材行的老闆魏長安先生,用珍珠、瑪瑙、麝香、琥珀、珊瑚、猴棗、冰片和艾絨等八樣珍稀材料,調以蓖麻油,磦銀硃,研製成醫治刀傷、燙傷、瘋狗咬傷的藥品——八寶藥膏。這就是八寶印泥的前身。由於其製作成本昂貴,問津者少,一直鮮為世人知曉。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魏氏將八寶藥膏作為印泥鈐蓋在自己製作的書畫上,發現光彩艷麗,令人耳目一新。魏氏大喜,遂繼續研製改進,將八寶藥膏轉產為八寶印泥應時上市。一時生意興隆,廣為傳播。

清乾隆十一年(1746),汀漳龍道尹侯嗣達特地為八寶印泥取號“麗華齋”(匾毀於十年動亂),並作為貢品送入清廷內宮,乾隆帝還常將其賞賜近臣。從此,八寶印泥的聲譽大振,其產品等級便一直延用皇家慣例,分為特級貢品、一級貢品、貢品、極品、珍品和上品六大品系。清末,龍溪知縣曹木章曾出示告示,禁止假冒魏氏麗華齋八寶印泥。清光緒三十年(1904)六月,清廷頒布《商標註冊試辦章程》,魏氏麗華齋八寶印泥註冊“鉅鹿牌”。魏氏麗華齋曾於1915年在廣告中寫道:“秘制八寶印色在前清康乾之時已馳名都中。凡至京師通人學士、大書畫家,莫不器重之。”

此後,漳州仿效魏氏繼續生產八寶印泥的,有魏氏的麗華齋等數十家。1935年,漳州成立印泥同業公會,由麗華齋經理王欽明任主席委員,漳州八寶印泥行業走上鼎盛時期。1956年,八寶印泥由分散的小作坊生產組織起來,在當時的漳州文教日用品廠內設立專業車間,正式生產了獨具特色的漳州八寶印泥。198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撥專款興建了八寶印泥大樓,使文教日用品廠的生產逐步轉向以生產八寶印泥為主的專業廠。

作為國寶,漳州八寶印泥於1910年參加南洋第一次勸業會。1915年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並分獲特別獎、優秀獎、甲等獎。

1983年,“漳州八寶印泥配方”被國家輕工業部定為絕密級。1993年12月漳州八寶印泥被國內貿易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2006年4月,漳州八寶印泥再次被中國文房四寶協會認定為“國之寶”。2008年6月,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等級規格

漳州八寶印泥,既是 文房用品,又是旅遊紀念品。已有特級貢品、一級貢品,貢品、極品、珍品、上品等六種等級,有半兩,一兩、二兩、四兩、十兩、二十兩等多種裝量,有樟木盒、脫胎盒、皮紋盒等三類裝璜,另硃砂泥一十二個品種規格,共有八十四個品種規格。

優點特點

漳州八寶印泥以珍珠、瑪瑙、金箔等多種珍貴材料為原料,以特殊加工方法精製而成的,具有色澤鮮和、氣味芬芳、浸水不化、火燒留痕、燥天不乾、雨天不霉、夏不滲油,冬不凝凍等八大優點。

其色澤朱紅,鮮艷奪目;細膩濃厚,氣味芬芳;冬寒不凝,夏暑不泄;燥熱不乾,陰雨不霉;印跡清晰,永不褪色。即使用火焚燒,紙灰上字形依然可辨。

非遺信息

序號 82 編號 Ⅷ-205
項目名稱 印泥 ,製作技藝(漳州八寶印泥) 申報地區或單位 福建省 , 漳州市
資料來源於中央政府網站

傳承人

楊錫偉,1964年生,漳州市八寶印泥廠廠長。中級工藝美術師,2011年被福建省評為技能大師,掌握八寶印泥配製的秘方、配料和完整的工序。2006年逐漸開發配製出多彩印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