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火鍋

滿族火鍋

火鍋是滿族名饌。 滿族人原稱為“野意火鍋”。 早在金代,滿周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獵時架火燒陶罐,用雞湯煮食鹿、狍肉片的飲食風俗。陶罐內煮沸的雞湯熱氣騰騰,鹿、狍肉片隨切隨煮隨食。銅鍋炭火,雞湯沸騰,湯中雜以酸菜絲、冬粉,用來涮豬肉、羊肉、雞肉、魚肉,不時還有野雞、狍子、鹿肉及飛龍肉。有的也用各種山磨菇調湯,如榛菇、元蘑、草蘑、海拉爾蘑等,其山珍海味不凡。肉味特鮮.還有野雞肉,沙半雞肉等野味。

基本信息

起源歷史

滿族火鍋的歷史很悠久,關於滿族火鍋的起源,從時間上來劃分基本上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早在金代;第二種說法是成吉思汗打入中原時;第三種說法明末清初時期。

早在金代,滿周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獵時架火燒陶罐,用雞湯煮食鹿、狍肉片的飲食風俗。陶罐內煮沸的雞湯熱氣騰騰,鹿、狍肉片隨切隨煮隨食。

成吉思汗打入中原時,用頭盔盛馬肉唰著吃,這被視為是滿族火鍋的起源。

明末清初,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帶領部下在行軍打仗途中,為了節省時間,大家把豬、羊、牛肉等放在一口鍋內燒煮。後來清軍入關,便把這用飲食習慣帶到了中原。由於滿族火鍋的吃起來味道很是鮮美,後經御膳房廚師加以山珍海味等煮製成御膳上品。到清代中葉,乾隆退位時想要辦個盛宴,於是和珅便建議辦千叟宴,乾隆說他爺爺退位時就辦的千叟宴,但天氣太冷老人們受不了。和珅便說,那就吃比較暖和的火鍋。就這樣全國的老人們暖暖和和的吃了頓飯,回去都夸皇上聖明,因此吃滿族火鍋就在全國盛行起來。

烹製方法

原料配料

主料:黑豬精肉、牛肉、羊肉、綠色蔬菜

蘸料:天然野山菌

調料選用

紅棗、桂圓、枸杞子、山楂、人參、天麻、冬蟲夏草、玉竹、麥冬、黨參、當歸。

器皿

最早出現的滿族火鍋應該是錫制的內筒,外皮是黃銅或紫銅,照面上有雕刻。滿族火鍋一般用鐵或銅製成,下面較窄成底座形,中間開一洞,裡邊可容木炭;上半部比較寬呈圓鍋池形,中間是煙囪與下面的火灶相通。

操作步驟

(1)採用傳統的方法調製老湯。

(2)取紅棗、桂圓、枸杞子、山楂、人參、天麻、冬蟲夏草、玉竹、麥冬、黨參、當歸作為底料放入老湯內,用文火燉製6-7小時製成中藥老湯。

(3)選用不含農藥、化肥的綠色蔬菜,洗淨;肉食為生長期12個月的黑豬精肉,在食用前用中藥老湯浸泡12小時,然後再蒸製而成。 

風味特點

滿族火鍋結合了中醫,利用天然滋補藥材秘方配料;並綜合了煮、燉、燜、煨的烹調方法製備,具鮮、香、滑、軟、嫩等特點。富含豐富的營養成分,有滋補養顏的功效,肥而不膩、鮮而不懈、淡而不薄、口味醇厚,頗具有滿族特色。

相關典故

“比鄰春酒喜相對,薄肉酸菜火一鍋,海菌千莖龍五爪,何家風味比人多!”

詩中的薄肉是指切如薄紙的各種肉類;海菌指產于海拉爾的鮮菇;詩中的龍指飛龍鳥,詩中的五爪飛龍鳥足生五爪。

食用方法

滿族火鍋 滿族火鍋

滿族火鍋至今仍保持其傳統大沿火鍋,即鍋有沿。鍋沿上可放麻醬等各種小菜,鍋內湯中加酸菜、肉片,眾人圍坐而食,西季皆宜。現流行的滿族火鍋,更具特色。即把白肉、血腸、酸菜、粉條做好後,把鍋端上餐桌,桌案上有一自動開合的圓板,將其取下,坐上火鍋,把燃著炭火的火盆放在鍋下。另也有的人家備用寬沿大火鍋,把火鍋放在火盆上特製的支架上,每人一個醬碟,內放調料。就餐人盤膝而坐同食,別有一番風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