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葛爾盆地

準葛爾盆地

準噶爾盆地位於新疆境內,天山山脈和阿爾泰山脈之間,平面形態南寬北窄,略呈三角形,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根據航磁等資料綜合分析認為,準噶爾盆地具有雙基底結構:下部為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上部為晚海西期(泥盆~早中石炭世)的褶皺基底。它是中國第二大盆地東西長112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800千米,海拔500~1000米(盆地西南部的艾比湖湖面海拔僅190米),東高西低。盆地西部有高達2000米的山嶺,多缺口,西北風吹入盆地,冬季氣候寒冷,雨雪豐富。

地理概述

準葛爾盆地準葛爾盆地

盆地邊緣為山麓綠洲,日平均氣溫大於10℃的溫暖期約140~170天,栽培作物多一年一熟,盛產棉花、小麥。盆地中部為廣闊草原和沙漠(庫爾班通古特沙漠),部分為灌木及草本植物覆蓋,主要為南北走向的壟崗式固定、半固定沙丘,南緣為蜂窩狀沙丘。盆地南緣沖積扇平原廣闊,是新墾農業區。發源於山地的河流,受冰川和融雪水補給,水量變化穩定,農業用水保證率高。除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外,瑪納斯、烏倫古等內陸河多流注盆地,瀦為湖泊(如瑪納斯湖、烏倫古湖等)。
牧場廣闊,牛羊成群。準噶爾盆地內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各種金屬礦藏,盆地西部的克拉瑪依是中國較大的油田。北部的阿爾泰山區盛產黃金準噶爾盆地中國第二大盆地。盆地南緣沖積扇平原廣闊,是新墾農業區。發源於山地的河流,受冰川和融雪水補給,水量變化穩定,農業用水保證率高。除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外,瑪納斯、烏倫古等內陸河多流注盆地,瀦為湖泊(如瑪納斯湖、烏倫古湖等)。
準噶爾盆地是晚古生代至中、新生代多旋迴疊合盆地,其上沉積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和第四紀地層。盆地中央地層平緩,具穩定地塊特徵,盆地南部是天山山前坳陷(或稱天山北緣前陸地),盆地西北部為成吉思汗逆沖斷褶帶,盆地東北部為克拉美麗山山前坳餡。盆地演化可劃分為前陸盆地階段、坳陷盆地階段和再生前陸盆地階段。盆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石油總資源量為86億噸,天然氣2.1萬億立方米。克拉瑪依油田位於盆地西部。

地貌描述

準葛爾盆地準葛爾盆地
準葛爾盆地東西長112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800千米。面積約38萬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盆地西南部的艾比湖湖面海拔僅190米),呈不等邊三角形,東高西低,沙漠占30%。地勢向西傾斜,北部略高於南部,北部的烏倫古湖(布倫托海)湖面高程479.1米,中部的瑪納斯湖湖面270米,西南部的艾比湖湖面189米,是準噶爾盆地的“盆底”。盆地西側有幾處缺口,如額爾齊斯河谷,額敏河谷及阿拉山口。西風氣流由缺口進入,為盆地及周圍山地帶來降水,冬季氣候寒冷,雨雪豐富。

盆地地貌可分三部分,平原可分為兩區,北部平原北起阿爾泰山南麓,南至沙漠北緣,風蝕地貌明顯,也有大片的草原和半荒漠草原,有大片風蝕窪地。南部平原南起天山北麓,北至沙漠南緣,是北疆主要的農業區。中部是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國第二大沙漠,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占優勢,流動沙丘僅占3%。盆地邊緣為山麓綠洲,日平均氣溫大於10℃的溫暖期約140~170天,栽培作物多一年一熟,盛產棉花、小麥。盆地中部為廣闊草原和沙漠,部分為灌木及草本植物覆蓋,主要為南北走向的壟崗式固定、半固定沙丘,南緣為蜂窩狀沙丘。
盆地南緣沖積扇平原廣闊,是新墾農業區。發源於山地的河流,受冰川和融雪水補給,水量變化穩定,農業用水保證率高。除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外,瑪納斯、烏倫古等內陸河多流注盆地,瀦為湖泊(如瑪納斯湖、烏倫古湖等)。牧場廣闊,牛羊成群。準噶爾盆地內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煤和各種金屬礦藏,盆地西部的克拉瑪依是中國較大的油田。北部的阿爾泰山區盛產黃金準噶爾盆地中國第二大盆地。

風景人情

當今隨著新疆旅遊事業的發展,盆地中眾多的尚未開發的旅遊資源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圍繞盆地的探險旅遊線路是溝通火燒山溫泉、五彩城、魔鬼城、瑪瑙灘、石樹溝、恐龍溝、石錢灘的一條聚觀光、探險狩獵、科學考察為一體的綜合性線路。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

準葛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內部植物生長較好,沙丘上廣泛分布著以白梭梭、梭梭、嵩屬、蛇麻黃和多種一年生植物為主的小喬木沙質荒漠植被。植被覆蓋度在固定沙丘上可達40~50%,半固定沙丘上也在15~25%之間,它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是優良的冬季牧場。沙漠內部的沙丘形態主要是樹枝狀沙壟,一般高度為10~50米不等。沙壟的排列明顯地受著風向的影響,有著地區上的差異:沙漠西部多作西北—東南走向;廣大沙漠的中部和北部,大致作南北走向;沙漠東部轉為西北西—東南東走向。在沙漠的西南部還分布有固定和半固定的沙壟蜂窩狀沙丘蜂窩狀沙丘流動沙丘主要在沙漠東北部的阿克庫姆和沙漠東南部霍景涅里辛沙帶的最東端,多屬新月形沙丘沙丘鏈。在準噶爾盆地的烏蘇精河,及西北部額爾齊斯河南北兩側的布爾津、哈巴河和吉木乃,還有小片沙漠。額爾齊斯河南北兩側的沙漠,多分布在山麓洪積傾斜台地和山前起伏的山麓斜坡上。大片裸露的流動沙丘,主要是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一般高10~20米。個別高者可達50~100米。在天山山地的伊犁河谷中,也分布有流動的沙丘鏈和固定的灌叢沙堆。

奇台魔鬼城
奇台魔鬼城位於準噶爾盆地東部的將軍戈壁上,出奇台縣城向北行200多公里才能到達。據說它距縣城的直線距里僅有100多公里。在地理上,它和烏爾禾魔鬼城處於同一緯度上,都屬於典型的雅丹地貌。 由奇台縣城向北行幾十公里,便是一望無際的將軍戈壁。傳說古代有位將軍,率軍追討匪徒,不幸在戈壁上迷了路,結果糧斷水絕,全軍盡喪於此,所以這片戈壁便由此而得名。後來人們在將軍殉難的地方建了一座廟宇,取名"將軍廟"。而今將軍廟已經倒塌,然而它卻作為一個地名而被流傳下來,成為通往中蒙邊界的必經之路。由此向魔鬼城只有40多公里。

烏爾禾魔鬼城

準葛爾盆地烏爾禾魔鬼城
又稱烏爾禾風城。位於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的佳木河下游烏爾禾礦區。有一處獨特的風蝕地貌,形狀怪異、當地人蒙古人將此城稱為“蘇魯木哈克”,哈薩克人稱為“沙依坦克爾西”,意為魔鬼城。在荒涼的原野上聳起無數座城堡,形狀詭異;走進城堡群中,卻是一座座奇形怪狀的方形山的,高不過百米。多數山的都是四面壁立,只有極少數可以攀上去。這魔鬼城竟是重重疊疊浩瀚一片,方圓有30平方公里。蜂窩狀巨石密布的闊依塔什怪石溝這條怪石林立的山溝長20多公里,怪石群分布面積100平方公里。這類岩石在地理學上稱為風蝕石。遠眺風城,就像中世紀歐洲的一座大城堡。大大小小的城堡林立,高高低低參差錯落。千百萬年來,由於風雨剝蝕,地面形成深淺不一的溝壑,裸露的石層被狂風雕琢得奇形怪狀:有的呲牙咧嘴,狀如怪獸;有的危台高聳,垛蝶分明,形似古堡;這裡似亭台樓閣,檐頂宛然;那裡象宏偉宮殿,傲然挺立。真是千姿百態,令人浮想聯翩。在起伏的山坡地上,布滿著血紅、湛藍、潔白、橙黃的各色石子,宛如魔女遺珠,更增添了幾許神秘色彩。風城地處風口,四季多風。每當風起,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怪影迷離。如箭的氣流在怪石山匠間穿梭迴旋,發出尖厲的聲音,如狼嗥虎嘯,鬼哭神號,若在月光慘澹的夜晚,四周肅索,情形更為恐怖。

五彩城

準葛爾盆地五彩城
五彩灣又叫五彩城。在額爾齊斯河谷,常常看到風蝕地貌,河岸形成狀態怪異的石群,色彩呈濃艷的土黃和土紅色,表層又浮現潔白半透明的石英礫石。五彩灣人們用來泛指在東準噶爾許多色彩鮮艷的風蝕地。準噶爾東南廣大沙漠地帶,在地史上是個巨大的古湖盆區,所不同的是,這裡的湖相岩層是五彩繽紛的,被風蝕後便呈現另類面貌的魔鬼城。這一大片城,由深紅、赭紅、青、綠、黃、灰、黑、白等多種色相的泥頁岩構成,長期的風化剝蝕和流水沖刷之下,被切割成一座座孤立的小的,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卻酷似麥垛子:有的則萬變不離其城,似城堡、樓台或建築物的殘垣。地面上零星散布著晶瑩的瑪瑙石,有時還可以看到古生物化石和矽化木。

將軍戈壁
將軍戈壁是一個十分神奇而又迷人的地方,它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這裡的天空藍得讓你心醉神怡,這裡的空氣新鮮得讓你不忍呼吸。那如烈焰騰空的是火燒山;那如紅氈鋪地的是紅柳的火陣;那綠意如春的是梭梭林。更讓你賞心悅目的是如夢如幻的海市蜃樓,那簡直就是一派仙境。遠遠望去,一泓春水,微波蕩漾,沙丘小樹點綴其間,幻化成亭台樓閣,虛無飄渺,偶見身影閃動,如閒雲野鶴,好不誘人。傳說不年將軍就是受海市蜃樓的誘惑才誤入迷途。另外,亞洲最大的矽化木群,轟動全國的恐龍溝,被稱為化石之庫的石錢灘都在這裡,和魔鬼城並稱將軍戈壁“四大奇蹟”。

矽化木

準葛爾盆地矽化木
矽化木又稱樹化石,形成於侏羅紀時期,它是大約一億兩千萬年前的樹,喬木被意外深埋地下,由於洪水沖刷裹帶,成片的樹木逐漸為泥土,沙石和火山灰所埋藏,幾經地質變遷,又經過了漫長的替代質換,石化過程後被外力拋至地表,經風沙長期磨蝕拋光的木質細胞二氧化矽填充和代替後給溶於水中的鐵,錳氧化物染上黃,紅,紫,黑和淺灰顏色,就成了今天五彩斑斕,鑲金疊玉的樹化石,其分為矽化,化,鈣化和瑪瑙,玉質等種類,它的化學成分主要有:質的多呈黃色,白色氧化鐵的呈暗紅色或深棕色,含矽質的呈黑色。另外還有通體光潤近乎瑪瑙質,碧玉質的其中以有枝芽,瘤節,蟲蛀狀,木紋年輪清晰者為上品。矽化木群最具規模的,位於準噶爾盆地南部中心區奇台縣將軍戈壁深處的石樹溝,即奇台魔鬼城和森林化石群。在3.5平方公里的區域內,發現了世界罕見的上千棵古化石森林,距今1億年以上。嶄新的216線國道穿越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

地理名勝(2)

古老文明的中國不僅文化深厚,而且風景魅影也是相當美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