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泉鄉

湧泉鄉

九江縣湧泉鄉位於九江縣西部,因泉以名。東北與新塘鄉接壤,南接岷山,西南至西北與瑞昌九源、洪嶺和桂林街道辦事處邊界。國土面積49.62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李家鋪,東距縣城27公里,全鄉轄7個村民委員會,111個村民小組,103個主要自然村,共16261人。

基本信息

概述

湧泉鄉位於九江縣西部,因泉以名,北至瑞昌市區5平方公里。現轄泉塘畈、躍進、鐵爐、戴山、湧泉、楓樹、黃

湧泉鄉湧泉鄉
洞7個行政村,116個村民小組,103個主要自然村,全鄉人口16458人,其中女性7525人,非農業人口381人,漢族以外有回族3人。

全境屬丘陵山區,地勢南高北低,西略樂。地表水徑橫港、長河匯入賽城湖。有耕地12204畝,林用地50059畝,養殖水田463畝。地下水資源豐富。溶洞較多,素稱:“洞府之鄉”。湧泉洞風景區坐落湧泉村。礦產資源豐富,石灰石儲蓄50億噸,另鈣礦砂磯石、蘆管石儲量大。

全鄉屬丘陵山區,地勢南高北低,東西略平。地表水經橫港、長河匯賽城湖。農業種植以糧食為主,兼有棉花、油菜。其中創出特色的有芝麻葡萄山藥山柿柑橘等。養殖方面有生豬、土雞、牛蛙等。林業資源豐富,有林業用地50059畝;有養殖水面463畝。

湧泉鄉境地內有江南名洞湧泉洞。洞內天然礦泉奔涌,終年不竭。湧泉洞為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洞內的乳石經幾千萬年的發育,開成了奇形怪狀的鐘乳石。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開發對外開放,每年要接待大量的遊客來訪。除湧泉洞中天然礦泉外,全鄉另有終年不竭的天然礦泉130多處。全鄉石灰石資源豐富,鈣礦、砂磯石、蘆管石儲量大。

湧泉洞

在江西九江縣湧泉鄉伏船山,是個正處發育期的水洞。因洞內有清泉湧出,經流全洞,終年不竭,故而得名。由

湧泉鄉湧泉洞
於泉水尋覓不到源頭,仿佛是從“湧泉仙子”懷抱“寶葫蘆”里瀉出,加上洞內暗河四通,潛流漫布,組合特有情味,橫生妙處。它是天然斷層裂隙產生崩塌而形成的溶洞,根據有關研究勘測,約形成於中生代的晚白堊紀。洞內總面積13000平方米。據記載,四百多年前的明代,有人駕小舟秉燭到此尋幽探勝,在洞中主廳的“蟠桃樹”下對弈過。1984年作為旅遊點正式開發觀光,好個水石相映,微妙絕勝之處,令人心馳神往。

湧泉洞內由大小不一的十廳、數十景觀組成,如風洞、天池、醉石、石花、石簾、石幔、石筍、石柱、天河府、蟠桃樹、蟠桃林、桃花溪、陶潛石像、蓬萊垂釣、桃花渡口和桃源壁畫等等。地下湖、地下河和地下港分布。已開闢遊程1400米,其水路遊程約800米。還有一泓尚未開發暗湖約千餘平方米,發出奇異聲音響如海潮。

湧泉洞中,地下水極為豐富,暗河潛流遍而,四通八達,洞內空氣清新,氣溫適中,濕度相宜,水陸兼游,別有風趣。

相關信息

九江縣環保局在湧泉鄉抗震救災現場調查和採樣分析

湧泉鄉湧泉鄉服務站

2008年,面對11月26日突如其來的地震災害,縣委、縣政府在迅速調查了解災情後,在晚上十點鐘再次召開全縣各鄉鎮(場)書記、鄉長、縣直機關負責人會議,要求各單位在地震期間加強值班,縣直各單位負責人在晚上12點前要趕赴各自“一幫一”扶貧村協助抗震救災工作。九江縣環保局“一幫一”扶貧村湧泉鄉是此次地震災害中最為嚴重的鄉鎮之一。當晚,在湧泉鄉政府,縣委組織部部長袁汝明的主持下,召開了由縣環保局局長、湧泉鄉書記、鄉長等人參加的抗震救災應急會議。會議成立了抗震救災指揮小組,環保局徐水蘭局長任組長,同時會議明確抗震救災期間各項任務。1、堅守崗位,關鍵的時候黨員幹部要作堅強的後盾。2、地震期間,所有工作人員不得請假,不得外出。3、分工負責,落實責任制,積極收集災情資料(如人員傷亡、房屋情況、用水情況),匯總上報。4、按照國家、省市縣各級要求做好抗震救災工作。一方面做好宣傳引導工作,包括物價穩定、社會治安穩定,同時提高警惕;另一方面做好災後預防工作(如疾病預防、飲用水水質保障工作)。第二天,九江縣環保局再次安排人員趕赴湧泉鄉進行調查和採樣分析,徐水蘭局長還親自將2000元救災慰問金交到災民手中。

四川營山縣湧泉鄉

湧泉鄉湧泉鄉
營山縣湧泉鄉屬丘陵山地,平均海拔420米,面積27.13平方公里,轄10個村,78個社,總人口11692人。主要盛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豆類等,堪稱綠水青山魚米之鄉。

湧泉鄉資源豐富。湧泉河全長約21千米,上接灣灘電站,下貫黃渡大河;馬灘灣水庫占地170餘畝,蓄水量達14000立方;二龍電站裝機400千瓦,已併入營山電網。全鄉建成“衛生井”1500口,蓄水池310處,其它微型水利2600個,場鎮引水工程正緊鑼密鼓實施。湧泉的青石和湧泉河沿岸金黃的河沙是現代建築的優質原科,很有開採價值。

該鄉交通方便。水陸兩路雙雙直達,村村已通公路,郵電通訊事業發展迅速,程控電話安裝到村社,信息暢通,全鄉村村建起了設備齊全的廣播室、廣播電視站曾是“學五馬”先進典型。

展望未來,湧泉鄉黨政一班人將帶領全鄉人民進一步發揚“團結拼搏,奮發圖強”的湧泉精神,抓住農業這個根本,大力發展鄉村經濟,為迅速跨入小康鄉鎮而努力奮鬥。

黑龍江省依蘭縣湧泉鄉

湧泉鄉隸屬依蘭縣管轄。位於縣境東北部,東南部隔松木河與樺南縣毗鄰。鄉政府駐地距縣城30公里。

湧泉鄉湧泉鄉

湧泉鄉,因其轄境山地多泉水,故名。原屬依蘭縣宏克力區。東北淪陷後期,屬寡拉村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7年初劃歸依東縣管轄,設定寡拉區。1948年6月,撤銷依東縣,劃回依蘭縣,隸屬第二區。1956年3月,撤區劃鄉,設定湧泉鄉。1958年10月,並人宏克力人民公社。1961年從宏克力公社劃出,成立湧泉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開,改為湧泉鄉。

湧泉鄉全境地處丘陵地帶,北部建有小型勝利水庫。全鄉總面積2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3萬畝,以種植玉米大豆亞麻甜菜為主,是全縣商品糧基地和甜菜基地之一。利用低洼地、沼澤地積極發展畜牧業,1990年全鄉養牛2405頭,牧業生產居全縣第二位。鄉辦工業有木旋廠、採石廠、綜合廠等。全鄉共轄湧泉、叢家、雙星、北雙星、明星、馬山、新宏、東風、楊樹、北寨、永勝、東方紅、西興、西安、四新、先進、吉祥、興隆、東北等19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1.46萬人,其中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4%。鄉政府駐地湧泉村。

黑龍江省克山縣湧泉鄉

湧泉鄉隸屬克山縣管轄。位於縣境東北部,東、東北分別與克東縣、德都縣接壤。鄉政府駐地距縣城20公里。中華民國初期,隸屬克山縣第一自治區管轄。1929年劃歸第三區管轄。東北淪陷後期,今湧泉鄉大部分地區歸劉大村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隸屬劉大區,1949年改隸北聯區。1956年4月,撤區劃鄉,設定湧泉鄉。1958年8月,將新建鄉併入湧泉鄉。同年9月,改稱湧泉人民公社。1960年湧泉公社被撤銷,1961年3月恢復。1984年4月,改為湧泉鄉。

湧泉鄉境內丘陵起伏,中北部山崗遍布著天然次生林。全鄉總面積131.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1萬畝,林地2.3萬畝。農作物有小麥、大豆、馬鈴薯等。鄉辦工業有糧米加工、農機具修理等。全鄉共轄擁政、勤勞、繁榮、良種場、致富、新政、均沖、永豐、勤儉、幸福等10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1.4萬人。鄉政府駐地勤勞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