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鄉小景圖

湘鄉小景圖

《湘鄉小景圖》是北宋趙士雷創作的一幅設色絹本山水畫。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湘鄉小景圖》描繪的是仲夏時節寧靜安謐的湖塘一隅。該畫卷是趙士雷唯一的傳世畫跡。

畫作內容

湘鄉小景圖 湘鄉小景圖

《湘鄉小景圖》卷首,湖岸平坦,灌木叢生。相伴而生的兩株柏樹,主幹盤曲,枝條欹側伸展,綠葉茂盛。濃密的樹葉間,美麗的鴝鵒三三兩兩,佇立枝頭,輕鬆小憩。有的高聲唱和,有的尋覓食物,有的繞樹翩飛。與近景柏樹隔岸相對,遠景溪柳垂岸,老乾虬曲。平靜如鏡的湖面,野鳧、池鷺、鷯鵲三五成群,或相逐嬉戲,顧盼相隨;或交頸棲息,修羽舔翅;或穿梭於菖蒲叢中,沉浮覓食。有的縮頸廝守,相依相偎;有的振翅翔飛,引頸長鳴。禽鳥間富有人情味,湖塘一隅,靜謐恬淡,洋溢著生趣。畫卷結尾處,兩株古松挺拔向上,松針細密,枝條上纏繞著女蘿。兩隻八哥,一隻佇立在樹梢棲憩,一隻繞樹飛行,與卷首的古柏和鴝鵒遙相呼應。

本幅上有清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尾紙有明顧從德、項子京、謝淞洲跋。鈐項子京“子京珍秘”、“子京父印”、“項元汴氏審定真跡”等印,並鈐有清乾隆帝“三希堂精鑒璽”、“乾隆御覽”、“古希天子”及嘉慶皇帝“嘉慶御覽之寶”、宣統皇帝“宣統御覽之寶”諸璽。

創作背景

在北宋全景式大山大水的繪畫題材發展、演化的同時,還有另一種以畫溪塘、汀渚、雁鶩為題材的小景山水。小景山水不同於全景式山水,它截取自然景觀中平淡無奇卻賞心悅目的部分,以細筆盡情描繪詩境。

湖塘小景在山水畫中別具一格。它的表現對象雖然不如全景山水那般氣勢恢宏、場景雄闊,卻更加細緻平易,容易生髮出質樸寧靜的田園情調,更具有詩的意境和韻味。《湘鄉小景圖》就體現了這種韻味。

藝術鑑賞

構圖

湘鄉小景圖 湘鄉小景圖

《湘鄉小景圖》為開闊的平遠式構圖,遠景汀渚曲折,垂柳弄陰,一派仲夏景象;中景為遼闊的水面,有白鷺、野鳧、鴛鴦等水禽嬉戲波間,富有情趣;近景繪高大的蒼松,枝繁葉茂,一派生機。

畫法

圖中樹木用宋人普遍運用的夾葉法表現,茂密的樹葉為筆法工整的雙勾填色,枝葉相互疊加,既有層次感又不失之於瑣碎。圖中所繪一湖兩岸的小景致雖然缺少李唐、范寬高遠式取景的壯美,然亦不缺乏田園詩的意境。

形象

本幅以橫卷形式圖寫夏季池塘邊的動人景色。高松垂柳,池水明淨,野鳧、鴛鴦、白鷺在池中飛鳴游嬉,頗為悠然自得。畫卷融花鳥與水為一體,境界優美,具有濃郁的詩意。

名家點評

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審周林生《中國名畫名家賞析:宋元繪畫》:“仔細欣賞畫卷,所繪景物普通,場景不大,但咫尺畫幅中卻充滿了詩意。”

歷史傳承

《湘鄉小景圖》流傳有緒,初為宋徽宗趙佶收於內府,明代流入民間藏家之手,並且相互買賣,據圖上題跋可知,顧從德於“嘉靖辛丑冬以五十金得之於黃茂夫氏”,項元汴“用原價購於上海顧氏”。

湘鄉小景圖 湘鄉小景圖

清康熙朝時被獻入清宮,著錄於王原祁主編的《佩文齋書畫譜》。

雍正末年,皇室將其賜給在宮中負責鑑別內府所藏名畫法書的謝淞洲,謝為此題“上距嘉靖辛丑一百九十五年吳門謝淞洲得之”。但不久,它又被乾隆帝收歸清內府。

宣統年(1909-1911年),溥儀將它偷運出宮,被偽滿“國兵”王學安掠得。王迫於戰亂,將其收入鐵筒埋於地下,後又轉與好友王思民。

解放後,歸國家文物局所有,文物局將它拔交故宮博物院。該圖已因霉爛過甚有近三分之二殘破不全,經故宮博物院的專家重新揭裱、補絹、補色,得以重放異彩。

重要展覽

2015年9月8日至11月8日,《湘鄉小景圖》在故宮武英殿舉辦的“石渠寶笈特展”中展出。

作者簡介

趙士雷(生卒年不詳),北宋時期畫家,字公震,承平王孫,生卒年不詳,曾任襄州觀察使等職。善畫湖塘小景,馳譽於時,師法惠崇,作雁鶩鷗鷺、溪塘汀渚有詩人思致,至其絕勝佳處,往往形容之所不及。又作花竹,多在於風雪荒寒之中,洗盡綺紈之習,故幽情雅趣,落筆高超。李錞曾跋其《四季山水圖》卷,春跋云:“九江應共五湖連,尺素能開萬里天;山杏野桃零落處,分明寒食繞風前。”夏跋云:“繁陰雜樹映汀沙,三伏江天自一家;欲喚扁舟渡雲錦,平鋪明錦是荷花。”秋跋云:“春鉏寂寞繞疏叢,霜後雲生浦漵風;此處年年報秋色,只應衰柳與丹楓。”冬跋云:“剪水飛花細舞風,斷蘆洲外水連空;剡處幾曲知名處,何似今朝眼界中。”《宣和畫譜》著錄御府所藏其作品有《春岸初花圖》《桃溪鷗鷺圖》等51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