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民軍政委員會

湖南人民軍政委員會

按照毛澤東指示湖南和平解放後,“中國國民黨湖南人民軍政委員會”擴大改組為“湖南人民軍政委員會”。1949年9月19日,綏遠和平解放,成立“綏遠軍政委員會”。從此,“軍政委員會”正式確定為新解放地區的政權組織形式。

背景

湖南人民軍政委員會湖南人民軍政委員會

在和平解放湖南、綏遠等省接管建政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設立軍政委員會作為過渡性的地方政權組織形式。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實施軍事管制,建立新的社會秩序,中央人民政府在華東、中南、西南、西北等新解放區設立軍政委員會作為過渡性的政權機關,並吸收大量的國民黨愛國軍政人員、民主黨派人士參與其中,使之成為在中共領導下的具有廣泛社會基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機構。軍政委員會作為中央政府的代表機關和地方政權的最高機關,對於國家統一,國防建設,邊疆開發均具有重要意義。

歷史進程

1949年春,中共領導的人民解放戰爭在勝利發展,湖南省的和平運動也空前高漲。按照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中共湖南地方黨組織對國民黨軍政人員開展統戰工作,爭取湖南和平解放。
國民黨長沙綏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和國民黨第1兵團司令官陳明仁因應局勢的變化,逐步走上和平起義的道路。
6月間,程潛在通過中共湖南省工委向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遞送的備忘錄中,表示願意根據中共中央公布的國共和談原則,謀取湖南局部和平。中共方面認為,應極力爭取以和平方式解決湖南問題,程潛所提軍事小組、聯合機構及保留其軍隊和幹部加以編整教育等三項要求,原則上均可照準
8月4日,程潛、陳明仁領銜發出長沙起義通電,宣布正式脫離國民黨廣州政府。毛澤東、朱德在次日的復電中表示,贊同程潛所提設立中國國民黨湖南人民臨時軍政委員會及中國國民黨湖南人民解放軍司令部兩項臨時機構,並由臨時軍政委員會派出臨時性質的省政府主席及湖南人民解放軍司令官。同時強調湖南臨時軍政委員會不應為空洞名義,應行使必要之職權,除解放軍已接收之地方外,其餘地方,應由臨時軍政委員會指揮,庶使秩序易於維持。
8月6日,毛澤東致電中共中央華中局並轉湖南省委,明確提出:在將來接收省政府及改編軍隊時,除陳明仁任軍職外,應給程潛及其一派中的開明分子以位置,並吸收他們參加工作。其辦法為組織湖南軍政委員會,由兩方面的人成立,以程潛為主席,以我們的人為副主席,湖南省政府亦照此方式組織,成為統一戰線的臨時過渡機構。
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1949年6月15日,中共湖南省委在漢口宣布長沙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和省政府的組成人員,黃克誠任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王首道、蕭勁光為副主任;王首道任省政府主席,袁任遠任第一副主席,譚余保任第二副主席。
8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長沙,湖南實現和平解放。
8月6日,陳明仁就任湖南省臨時政府主席,後中共中央任命袁任遠為副主席。
8月19日,長沙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改由蕭勁光任主任,王首道、陳明仁任副主任。
8月29日,湖南人民軍政委員會正式成立,程潛任主任,黃克誠任副主任,唐生智、蕭勁光、王首道、陳明仁、仇鰲、金明、唐星、唐天際、李明灝、周禮、袁任遠為委員,李明灝、段夢暉分任正副秘書長。
湖南人民軍政委員會是中共聯合其他各方愛國人士組成的維持過渡時期湖南地方軍政的政權機構,其基本職能是/領導完成支援解放戰爭,整編起義部隊,正式建立人民政府,為建設人民新湖南而奮鬥。
1952年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經湖南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二屆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程潛任主席,金明、袁任遠、唐生智、程星齡、譚余保任副主席。中共藉助軍政委員會這一統一戰線性質的臨時過渡機構逐步實現了在湖南接管建政的目標。

歷史位置

按照毛澤東指示湖南和平解放後,“中國國民黨湖南人民軍政委員會”擴大改組為“湖南人民軍政委員會”。9月19日,綏遠和平解放,成立“綏遠軍政委員會”。從此,“軍政委員會”正式確定為新解放地區的政權組織形式。從總體上來看,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政權建設中,中共在湖南和綏遠等地方設定的軍政委員會並不具有普遍性的意義,它只是在部分省份,主要是和平解放的省份維持過渡時期軍政的統一戰線性質的臨時政權機構,其著眼點在於通過與國民黨地方軍政人員和各方面民主人士的合作,以和平的方式接管建政,整編國民黨起義部隊和取消國民黨政權機關,逐步使國民黨軍隊實現解放軍化、國民黨統治地區實現解放區化,最終建立由中共領導的人民民主新政權。

盤點當代中共組織機構(一)

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典範,開闢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新道路。
湖南人民軍政委員會
平原軍區
鄂豫皖邊區剿匪指揮部
湖南軍區
河北軍區
甘肅行政公署
浙江軍區
綏遠軍區
皖南軍區
瓊崖縱隊夏季攻勢前線指揮部
中共陝北特別委員會
湖北軍區
陝北行政公署
瓊崖工農紅軍總司令部
中原臨時人民政府
瓊崖縱隊春季攻勢前線指揮部
皖北軍區
中共陝東特別委員會
晉南行政公署
錦州軍區
嫩江軍事部
松江軍事部
吉林軍事部
龍江軍事部
中共晉南工作委員會
合江軍事部
內蒙古軍區
華東支前委員會
魯中南支前委員會
瓊崖縱隊秋季攻勢前線作戰指揮部
中共瓊崖特別委員會
晉中軍區
中共晉中區委
魯中南區行政公署
魯中南軍區
中共魯中南區委
豫西軍區
陝南軍區
江淮軍區
中共臨汾工作委員會
中共湘東特別委員會
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
中共中央華北局
豫陝鄂軍區
中共湘鄂贛邊特別委員會
桐柏軍區
江漢區行政公署
鄂豫軍區
皖西軍區
北嶽軍區
鄂豫區行政公署
中共鄂豫區委員會
中共瓊崖區委員會
魯中區支前司令部
中共中央後方工作委員會
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
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
中共湘西北特別委員會
山東省人民政府海防辦事
華東軍區海防司令部
中共華東局海防委員會
豫皖蘇軍區
冀熱察軍區
冀察熱遼軍區
察哈爾軍區
鄂西北區行政總署
山東省支援前線委員會
鄂西北軍區
東北各省行政聯合辦事處
中共鄂西北區委員會
中共鄂皖地方委員會
遼南軍區
遼吉軍區
牡丹江軍區
鄂東保全軍區
嫩南軍區
吉東軍區
安東軍區
合江軍區
南滿軍區
東滿軍區
熱河軍區
遼西軍區
三江軍區
遼寧軍區
冀東軍區
松江軍區
龍江軍區
嫩江軍區
遼北軍區
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
中共合江省工作委員會
中共松江省工作委員會
東北人民自治軍東滿臨時指揮部
黃麻起義行動指揮部
中共黃安麻城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濱江地區工作委員會
中共江漢區委員會
江漢軍區
鄂東軍區
中共鄂東區委員會
綏蒙軍區
雁門軍區
呂梁軍區
中共雁門區委
中共呂梁區委
中共中央東北局
晉冀魯豫軍區
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
中共鄂豫皖中央局
中共蘇浙區委
魯中區行政主任公署
湘鄂贛軍區
中共浙西區委
中共蘇南區委
湘鄂贛邊區行政公署
中共湘鄂贛邊區臨時委員
中共綏蒙區委
新四軍蘇浙軍區
冀熱遼軍區
冀晉軍區
鄂豫皖湘贛軍區
鄂豫皖湘贛邊區行政公署
中共鄂豫皖湘贛邊區委員會
冀察軍區
中共冀察區委
中共冀晉區委
濱海行政主任公署
膠東區行政公署
渤海區行政主任公署
渤海軍區
中共渤海區委
中共太行區委
中共冀中區工作委員會
中共北嶽區工作委員會
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
冀熱邊行政公署
中共濱海區委
皖江軍區
鄂東革命委員會
蘇南行政公署
中共廣東省臨時工作委員
蘇北軍區
淮北軍區
中共塞北區工作委員會
中共中央太行分局
魯中軍區
山東軍區
中共晉綏分局
第三戰區三北游擊司令部
膠東行政主任公署
魯中區行政聯合辦事處
中共中央總學習委員會
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
中共湘西南特別委員會
清河軍區
廣東軍政委員會
淮北蘇皖邊軍區
中共晉西南工作委員會
中共中央調查研究局
鹽阜軍區
中共鹽阜區委
中共淮海區委
中共江南區委
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華中分會
中共湘西特別委員會
豫鄂邊區行政公署委員會
蘇中軍區
江南行政委員會
淮海軍區
蘇北行政委員會
中共蘇中區委
中共冀魯邊區委
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
中共北嶽區委
清河行政主任公署
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冀北辦事處
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
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
冀魯邊軍區
中共清河區委
魯南軍區
瓊崖東北區抗日民主政府
中共蘇北區委
中共陝甘寧邊區中央局
豫鄂邊區軍政聯合辦事處
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
中共南華安特別委員會
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
太岳軍區
太行軍區
江抗東路軍政委員會
江抗東路指揮部
魯西行政主任公署
中共魯南區委
冀魯豫軍區
中共魯中區委
冀中行政主任公署
晉西北新軍總指揮部
晉西北軍政委員會
中共晉西區委
晉西北行政公署
中共晉豫區委
中共太南區委
中共太岳區委
中共蘇皖區委
鄂西革命委員會
豫皖蘇邊區聯防辦事處
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
魯西軍區
山東軍政委員會
山東第一區軍政委員會
山東省第一軍區
中共山東第一區委中共蘇皖邊區委
江抗東路司令部
中共鄂西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蘇魯豫區委
江抗總指揮部
中共鄂豫皖邊區委員會
中共鄂中區委員會
中共冀熱察區委
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
中共魯西區委
中共中央北方分局
中共山東分局
中共膠東區委
中共綏遠省委
中共晉西南區委
中共鄂東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晉西北區委
中共晉察冀區委
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
中共晉冀豫區委
冀南行政主任公署
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
中共晉西南省委
晉冀豫軍區
中共鄂南區特別委員會
冀西政治主任公署
冀中政治主任公署
中共晉西省委
中共晉西北省委
中共冀中省委
中共鄂北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新四軍分會
中共晉西北臨時省委
晉東北行政主任公署
中共冀豫晉省委
綏德警備司令部
中共晉察冀省委
中共保屬省委
中共晉西北工作委員會
八路軍總留守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