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軍區

山東軍區

1941年8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將山東縱隊歸八路軍115師指揮。1942年1月,軍委又指示“將山東縱隊司政機關改為山東軍區司政機關”,“115師統一指揮山東軍區所屬部隊”。3月,山東縱隊司令部與115師司令部合署辦公。8月1日,山東縱隊正式改用山東軍區名義。山東縱隊機關大部組成魯中軍區,第一旅改為115師教導第一旅,第二旅改為濱海獨立軍分區,第三旅改為清河軍區,第四旅改為魯中第一軍分區,第五旅屬山東軍區建制,歸膠東軍區指揮,第五支隊改為膠東軍區。政委黎玉,副司令員王建安,政治部主任江華。1943年3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新的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副政委黎玉,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肖華。

組建經過

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八路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大軍區之一,領導與指揮山東省及江蘇省隴海鐵路以北地區所屬人民武裝力量的作戰和建設。

建立軍區,統轄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武裝力量1942年8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八路軍山東縱隊改為山東軍區,黎玉任政治委員,王建安任副司令員,江華任政治部主任。轄魯中、清河、膠東軍區、濱海獨立軍分區及第5旅。是年秋冬,山東軍區在八路軍第115師統一指揮下,多次挫敗日偽軍萬人以上的大“掃蕩”和國民黨頑軍的進攻。1943年3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係的決定》,第115師與山東軍區合併(仍保留第115師番號),組成新的山東軍區,統轄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全部武裝力量。羅榮桓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黎玉任副政治委員,蕭華任政治部主任。轄魯中、魯南、膠東、清河、冀魯邊、濱海6個軍區。魯中軍區,王建安任司令員,羅舜初任政治委員;魯南軍區,張光中任司令員,王麓水任政治委員;膠東軍區,許世友任司令員,林浩任政治委員;清河軍區,楊國夫任司令員,景曉村任政治委員;冀魯邊軍區,邢仁甫任司令員,王卓如任政治委員;濱海軍區,陳士榘任司令員,符竹庭任政治委員。撤銷第115師和原山東軍區所屬各旅、各支隊番號,部隊統一整編為13個主力團,部充實地方武裝,全區部隊共10萬餘人。新的山東軍區成立後,領導山東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分散性、地方性、民眾性的游擊戰爭,採用“敵人打到我這邊來,我就打到敵人那邊去”的“翻邊戰術”,挫敗日偽軍“掃蕩”、“蠶食”,同時禮送東北軍于學忠部離魯,拒絕國民黨頑軍入魯,消滅大土匪和漢奸劉桂棠(劉黑七)部,使山東抗日根據地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1944年1月,清河軍區與冀魯邊軍區合併為渤海軍區。楊國夫任司令員,景曉村任政治委員。是年春至1945年夏,山東軍區連續發起對日偽軍的攻勢作戰,相繼攻克沂水、利津等縣城18座,打通了山東各根據地之間的聯繫,共殲滅日偽軍12萬餘人,全區部隊發展到23萬餘人。1945年8月11日,根據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朱德關於開展對日軍大反攻的命令,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山東軍區將所屬部隊主力及基幹部隊編成野戰兵團,計8個師、12個警備旅、4個獨立旅和1個海軍支隊,共21萬餘人,並動員10萬民兵配合主力作戰。山東軍區部隊兵分5路向拒不投降的日偽軍展開大反攻,至12月底,共解放城鎮、港口54個,殲滅日偽軍12萬餘人,山東境內除濟南、青島和鐵路沿線及西部幾座縣城外,均獲解放。

與新四軍合併,粉碎國民黨軍對山東的進攻抗日戰爭勝利後,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向東北發展,並爭取控制東北的戰略部署,山東軍區機關大部和第1、第2、第3、第6、第7師,第5師一部,渤海新編師,東北挺進縱隊(濱海支隊等部組成),警備第3旅(2個團)及教導團等部共6萬餘人,地方幹部4000餘人,於1945年9~11月下旬,分3批開赴東北。10月,新四軍軍部率在淮南的第2師、在淮北的第4師主力及在皖中的第7師北移山東,與山東軍區一部組成津浦前線野戰軍,阻止國民黨軍沿津浦鐵路(天津-浦口)北進。11月底,以魯中軍區部隊組成第9師。1946年1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合併,組成新四軍兼山東軍區,統一領導山東和華中地區的軍事鬥爭。陳毅任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饒漱石任新四軍政治委員兼山東軍區政治委員,張雲逸任第一副司令員,黎玉任副政治委員,陳士榘任參謀長,舒同任政治部主任,唐亮任政治部副主任。同月,津浦前線野戰軍改稱山東野戰軍。4月,羅炳輝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

從1946年6月下旬開始,國民黨撕毀停戰協定,發動全面內戰,調集58個旅約46萬人的兵力,採取由南向北、由西向東逐步壓縮的方針,大舉進攻山東、華中解放區。山東軍區各部隊,會同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先後在膠濟鐵路(青島—濟南)西段和東段、魯南、魯西南、膠東、魯中、渤海等地抗擊進犯的國民黨軍,保衛了解放區。7月,撤銷濱海軍區。同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由廣東抵達煙臺,歸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建制。7~11月,山東軍區先後以膠東軍區部隊組成第6師,以渤海軍區部隊組成第7、第11師,以魯南軍區部隊組成第10師。1947年1月,遵照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撤銷新四軍兼山東軍區番號,山東軍區與華中軍區合併組成華東軍區,山東軍區所屬各軍區直屬華東軍區領導。1949年2月,中央軍委決定,華東軍區機關離開山東南下,另組建山東軍區,歸華東軍區建制。

軍區序列

八路軍山東軍區序列(1945年9月)

司令部(轄參謀處、情報處)

政治部(轄組織部、宣傳部、保衛部、敵工部、人武部)

後勤部

第1師(轄第1、2、3團)

第2師(轄第4、5、6團)

第3師(轄第7、8、9團)

第4師(轄第10、11、12團)

第5師(轄第13、14、15團)

第6師(轄第16、17、18團)

第7師(轄第19、20、21團)

第8師(轄第22、23、24團)

魯中軍區(轄第1、2、3、4、5軍分區)

魯南軍區(轄第1、2、3軍分區,獨立支隊)

濱海軍區(轄第1、2、3軍分區,濱海支隊)

膠東軍區(轄東海軍分區、北海軍分區、西海軍分區、南海軍分區、中海軍分區,特務團,教導團,海防支隊)

渤海軍區(轄第1、2、3、4、5軍分區)

警備第1旅(轄第1、2團)

警備第2旅(轄第3、4團)

警備第3旅(轄第5、6團)

警備第4旅

警備第5旅

警備第6旅

警備第7旅(轄第13、14團)

警備第8旅(轄第15、16團)

警備第9旅(轄第17、18團)

警備第10旅(轄第19、20團)

警備第11旅(轄第21、22團)

獨立第1旅(轄第1、2團)

獨立第2旅(轄第4、5、6團)

獨立第3旅(轄第7、8團)

獨立第4旅(轄第10、11團)

盤點當代中共組織機構(一)

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典範,開闢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新道路。
湖南人民軍政委員會
平原軍區
鄂豫皖邊區剿匪指揮部
湖南軍區
河北軍區
甘肅行政公署
浙江軍區
綏遠軍區
皖南軍區
瓊崖縱隊夏季攻勢前線指揮部
中共陝北特別委員會
湖北軍區
陝北行政公署
瓊崖工農紅軍總司令部
中原臨時人民政府
瓊崖縱隊春季攻勢前線指揮部
皖北軍區
中共陝東特別委員會
晉南行政公署
錦州軍區
嫩江軍事部
松江軍事部
吉林軍事部
龍江軍事部
中共晉南工作委員會
合江軍事部
內蒙古軍區
華東支前委員會
魯中南支前委員會
瓊崖縱隊秋季攻勢前線作戰指揮部
中共瓊崖特別委員會
晉中軍區
中共晉中區委
魯中南區行政公署
魯中南軍區
中共魯中南區委
豫西軍區
陝南軍區
江淮軍區
中共臨汾工作委員會
中共湘東特別委員會
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
中共中央華北局
豫陝鄂軍區
中共湘鄂贛邊特別委員會
桐柏軍區
江漢區行政公署
鄂豫軍區
皖西軍區
北嶽軍區
鄂豫區行政公署
中共鄂豫區委員會
中共瓊崖區委員會
魯中區支前司令部
中共中央後方工作委員會
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
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
中共湘西北特別委員會
山東省人民政府海防辦事
華東軍區海防司令部
中共華東局海防委員會
豫皖蘇軍區
冀熱察軍區
冀察熱遼軍區
察哈爾軍區
鄂西北區行政總署
山東省支援前線委員會
鄂西北軍區
東北各省行政聯合辦事處
中共鄂西北區委員會
中共鄂皖地方委員會
遼南軍區
遼吉軍區
牡丹江軍區
鄂東保全軍區
嫩南軍區
吉東軍區
安東軍區
合江軍區
南滿軍區
東滿軍區
熱河軍區
遼西軍區
三江軍區
遼寧軍區
冀東軍區
松江軍區
龍江軍區
嫩江軍區
遼北軍區
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
中共合江省工作委員會
中共松江省工作委員會
東北人民自治軍東滿臨時指揮部
黃麻起義行動指揮部
中共黃安麻城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濱江地區工作委員會
中共江漢區委員會
江漢軍區
鄂東軍區
中共鄂東區委員會
綏蒙軍區
雁門軍區
呂梁軍區
中共雁門區委
中共呂梁區委
中共中央東北局
晉冀魯豫軍區
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
中共鄂豫皖中央局
中共蘇浙區委
魯中區行政主任公署
湘鄂贛軍區
中共浙西區委
中共蘇南區委
湘鄂贛邊區行政公署
中共湘鄂贛邊區臨時委員
中共綏蒙區委
新四軍蘇浙軍區
冀熱遼軍區
冀晉軍區
鄂豫皖湘贛軍區
鄂豫皖湘贛邊區行政公署
中共鄂豫皖湘贛邊區委員會
冀察軍區
中共冀察區委
中共冀晉區委
濱海行政主任公署
膠東區行政公署
渤海區行政主任公署
渤海軍區
中共渤海區委
中共太行區委
中共冀中區工作委員會
中共北嶽區工作委員會
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
冀熱邊行政公署
中共濱海區委
皖江軍區
鄂東革命委員會
蘇南行政公署
中共廣東省臨時工作委員
蘇北軍區
淮北軍區
中共塞北區工作委員會
中共中央太行分局
魯中軍區
山東軍區
中共晉綏分局
第三戰區三北游擊司令部
膠東行政主任公署
魯中區行政聯合辦事處
中共中央總學習委員會
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
中共湘西南特別委員會
清河軍區
廣東軍政委員會
淮北蘇皖邊軍區
中共晉西南工作委員會
中共中央調查研究局
鹽阜軍區
中共鹽阜區委
中共淮海區委
中共江南區委
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華中分會
中共湘西特別委員會
豫鄂邊區行政公署委員會
蘇中軍區
江南行政委員會
淮海軍區
蘇北行政委員會
中共蘇中區委
中共冀魯邊區委
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
中共北嶽區委
清河行政主任公署
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冀北辦事處
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
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
冀魯邊軍區
中共清河區委
魯南軍區
瓊崖東北區抗日民主政府
中共蘇北區委
中共陝甘寧邊區中央局
豫鄂邊區軍政聯合辦事處
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
中共南華安特別委員會
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
太岳軍區
太行軍區
江抗東路軍政委員會
江抗東路指揮部
魯西行政主任公署
中共魯南區委
冀魯豫軍區
中共魯中區委
冀中行政主任公署
晉西北新軍總指揮部
晉西北軍政委員會
中共晉西區委
晉西北行政公署
中共晉豫區委
中共太南區委
中共太岳區委
中共蘇皖區委
鄂西革命委員會
豫皖蘇邊區聯防辦事處
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
魯西軍區
山東軍政委員會
山東第一區軍政委員會
山東省第一軍區
中共山東第一區委中共蘇皖邊區委
江抗東路司令部
中共鄂西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蘇魯豫區委
江抗總指揮部
中共鄂豫皖邊區委員會
中共鄂中區委員會
中共冀熱察區委
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
中共魯西區委
中共中央北方分局
中共山東分局
中共膠東區委
中共綏遠省委
中共晉西南區委
中共鄂東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晉西北區委
中共晉察冀區委
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
中共晉冀豫區委
冀南行政主任公署
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
中共晉西南省委
晉冀豫軍區
中共鄂南區特別委員會
冀西政治主任公署
冀中政治主任公署
中共晉西省委
中共晉西北省委
中共冀中省委
中共鄂北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新四軍分會
中共晉西北臨時省委
晉東北行政主任公署
中共冀豫晉省委
綏德警備司令部
中共晉察冀省委
中共保屬省委
中共晉西北工作委員會
八路軍總留守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