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區

大軍區

大軍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級軍事組織,是根據國家行政區劃、地理位置和戰略戰役方向、作戰任務等設定的軍事組織,直屬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它主要負責制定戰區部隊建設的規劃計畫,組織指揮戰區內諸軍兵種聯合作戰、實施聯勤保障等,軍區設有司令部、政治部、聯勤部、裝備部,分別領導所屬部隊的軍事、政治、後勤和裝備工作。主要負責轄區內諸軍兵種部隊協同作戰的指揮和所屬部隊的軍事訓練、政治工作、行政管理、後勤保障,領導轄區內的民兵、兵役、動員工作和戰場建設。

歷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大軍區體制,基本上按照原蘇聯軍隊的體制實行。解放戰爭時期,隨著我軍的發展壯大,人民解放軍最後形成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五大主力部隊,並隨之建立起東北、華北、西北、中原、華東、中南六大軍區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軍區體制終於走向完善,大軍區、省軍區、軍分區的三級軍區體制正式形成,三級軍區都有了固定的管轄範圍、辦公地點和辦公設施,實現了安居樂業。

195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決定,對人民解放軍進行整編,將陸軍整編成國防軍和公安軍,撤銷第一、二、三、四野戰軍、華北野戰軍和兵團的番號。各野戰軍和兵團的領導機構,分別與所兼的大軍區、省軍區合併。在全國設立了西北、西南、中南、華東、華北、東北六大軍區;野戰軍劃歸大軍區領導;全國統一成立省軍區、軍分區和縣(市)武裝部。同時,按照中共中央分局的設定和國家的行政區劃,又在大軍區與省軍區之間建立了18個二級軍區,1954年改為5個。

這個時期,中央軍委規定大軍區和二級軍區的主要職責是負責管理和保障所屬部隊的軍事、政治、後勤等工作,代管轄區內軍兵種部隊、總部直屬單位的黨政和後勤保障等工作,組織國防工程和後方基地建設,領導本地區的動員、兵役和民兵工作,保障本戰區主要方向的戰役、戰鬥。

1955年2月初,中央軍委對全國的大軍區劃分進行了重大調整,中央軍委決定將原來的西北、西南、華東、中南、東北、華北6個大軍區,擴編為瀋陽、北京、濟南、南京、廣州、昆明、武漢、成都、蘭州、新疆、西藏、內蒙古12個大軍區,除內蒙古、西藏、新疆3個軍區名稱不變外,其它軍區都以所在城市命名。2月11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了重新劃分軍區的決定。

1956年初,中央軍委又增設了福州軍區,1956年4月22日,國務院發布命令,將南京軍區下轄的福建、江西兩個省軍區劃出,組成福州軍區,直屬國防部領導。13大軍區是建國後,我軍大軍區最多的時期。

60年代,中央軍委又對大軍區進行了兩次微型調整:1967年5月,將內蒙古軍區調整為省軍區,歸屬北京軍區領導;1969年12月,將西藏軍區調整為省軍區,歸屬成都軍區領導。此外,1979年5月,將新疆軍區改稱為烏魯木齊軍區。

80年代大裁軍時,武漢軍區併入廣州軍區,福州軍區併入南京軍區,昆明軍區併入成都軍區,新疆軍區併入蘭州軍區。

七大軍區簡介

1985年起設有北京、瀋陽、濟南、南京、廣州、成都、蘭州7個軍區,並設立所屬各省軍分區。

北京軍區

主管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東四盟除外)兩市兩省一自治區範圍內軍事事務的大軍區,該軍區主要負責首都北京的衛戍工作。軍區司令部所在地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辦公場所在北京西郊石景山區高井,簡稱西山軍區大院。擁有譽為“萬歲軍”的第38集團軍和空降15軍。

瀋陽軍區

領導和指揮東北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三盟一市境內的所屬武裝力量,管轄3個集團軍、3個省軍區。瀋陽軍區下轄遼寧省軍區、吉林省軍區、黑龍江省軍區。

濟南軍區

領導和指揮山東、河南兩省境內的所屬武裝力量,是所有大軍區的戰略總預備隊。主要作戰使命為為北京軍區提供戰略掩護,並作為全軍預備隊使用。下轄3個集團軍(20、26、54集團軍),1個武警機動師(武警128師)。濟南軍區下轄山東省軍區、河南省軍區。

南京軍區

領導和指揮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五省和上海市境內的所屬武裝力量,總部設於南京。南京軍區的主要作戰使命是保衛上海、蘇州、杭州、南京等東南沿海發達的特大城市和工業區的安全。南京軍區下轄上海警備區、江蘇省軍區、浙江省軍區、福建省軍區、安徽省軍區、江西省軍區。

廣州軍區

領導和指揮廣東、廣西、湖北、湖南、海南五省(區)境內的所屬武裝力量。廣州軍區的戰時使命為保衛中國南部,尤其防止越南和東南沿海的攻擊,防衛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此外當需要時也負責增援香港和澳門。廣州軍區下轄廣東省軍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軍區、湖北省軍區、湖南省軍區、海南省軍區。

成都軍區

領導和指揮四川、雲南、貴州、西藏(不含阿里地區)和重慶等三省一自治區一直轄市境內的所屬武裝力量,總部位於成都市。成都軍區所屬的第13集團軍是中國國內幾個集團軍中唯一一個從50年代到21世紀參與軍事行動從未間斷過的軍級單位。曾先後參與解放西南、西南“剿匪”、西藏平叛、中印戰爭、珍寶島戰役、中越邊境戰爭、海地維和、非洲維和行動。成都軍區的戰略使命是保護成都、重慶等特大城市、軍工核心基地,維護西藏的統一,防衛印度來自喜馬拉雅方向的進攻,並與廣州軍區協防越南。成都軍區下轄四川省軍區、西藏軍區(副大軍區級)、貴州省軍區、雲南省軍區、重慶警備區。

蘭州軍區

領導和指揮甘肅、青海、陝西、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的所屬武裝力量。軍區有快速反應部隊和第21集團軍、第47集團軍、新疆軍區、2個武裝警察師。據估計下轄兵力約22萬人。蘭州軍區的使命為代管西藏自治區的阿里地區,負責鎮守中國西北面的防線。並負責新疆的農墾,戰時維護新疆和西北地區統一。蘭州軍區下轄甘肅省軍區、青海省軍區、陝西省軍區、寧夏軍區、新疆軍區(含西藏阿里地區)。

所轄單位

大軍區

下轄單位

北京軍區

北京衛戍區(包括儀仗大隊) | 天津警備區 | 河北省軍區 | 山西省軍區 | 內蒙古軍區 | 北京軍區
空軍 | 第27集團軍 | 第38集團軍 | 第65集團軍

瀋陽軍區

遼寧省軍區 | 吉林省軍區 | 黑龍江省軍區 | 瀋陽軍區空軍 | 第16集團軍 | 第39集團軍 | 第40集團軍

蘭州軍區

甘肅省軍區 | 陝西省軍區 | 青海省軍區 | 寧夏軍區 | 蘭州軍區空軍 | 第21集團軍 | 第47集團軍
| 烏魯木齊警備區 | 北疆各軍分區 | 南疆軍區(轄南疆各軍分區、西藏阿里軍分區)

濟南軍區

山東省軍區 | 河南省軍區 | 北海艦隊 | 濟南軍區空軍 | 第20集團軍 | 第26集團軍 | 第54集團軍

南京軍區

江蘇省軍區 | 上海警備區 | 浙江省軍區 | 安徽省軍區 | 江西省軍區 | 福建省軍區 | 東海艦隊
| 南京軍區空軍 | 第1集團軍 | 第12集團軍 | 第31集團軍

廣州軍區

廣東省軍區 | 廣西軍區 | 湖南省軍區 | 湖北省軍區 | 海南省軍區 | 南海艦隊 | 廣州軍區空軍
| 空降兵第15軍 | 第41集團軍 | 第42集團軍 | 駐港部隊 | 駐澳部隊

成都軍區

四川省軍區 | 重慶警備區 | 雲南省軍區 | 貴州省軍區 | 西藏軍區 | 成都軍區空軍 | 第13集團軍
| 第14集團軍

歷史中的

時期

大軍區

1955年後

內蒙古軍區 · 烏魯木齊軍區(北疆軍區 | 南疆軍區 | 東疆軍區) · 武漢軍區(湖北省軍區
| 河南省軍區) · 福州軍區(福建省軍區 | 江西省軍區) · 昆明軍區(雲南省軍區 | 貴州
省軍區) · 西藏軍區

1945年
至1955年

東北軍區 | 華北軍區 | 西北軍區 | 中原軍區 | 華東軍區 | 中南軍區

八路軍

山東軍區 | 晉綏軍區 | 晉冀魯豫軍區 | 晉察冀軍區

新四軍

蘇中軍區 | 蘇北軍區 | 淮北軍區 | 淮南軍區 | 皖江軍區 | 鄂豫皖軍區 | 蘇浙軍區

南方紅軍
重建游擊區

江西軍區 · 閩浙軍區 · 閩浙贛軍區 · 福建軍區 · 湘贛軍區 · 湘鄂贛軍區 · 閩贛軍區
· 贛南軍區 · 贛粵軍區

紅軍長征前
革命根據地

江西軍區 · 閩西軍區 · 湘贛軍區 · 湘鄂贛軍區 · 粵贛軍區 · 閩浙贛軍區 · 閩贛軍區
· 贛南軍區 · 湘鄂川黔邊軍區 · 川陝軍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