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灣

湄洲灣

湄洲灣為福建省泉州市和莆田市之間的一個海灣,是天然深水海港。湄洲灣北岸為莆田市秀嶼區,南岸為泉州市泉港區,三面環山,灣口有湄洲島,具有風流小、港闊水深、航道寬等特點,是中國重要的天然深水港口。

基本信息

簡介

湄洲灣湄洲灣

湄洲灣位於福建省沿海中部,北起莆田湄洲島南端,南至泉州東周半島與台灣基隆港隔海相望,三面環山,灣口朝東南方向敞開,湄州島橫亘灣口以及附近的石島等,成為湄洲灣的天然屏障,湄州灣深入內陸約18海里。孫中山先生在《治國方略》中描述:福建的湄洲灣建港條件--“世界不多,中國少有”;提出:把湄洲灣建成--“東南第一良港”。湄洲灣陸路交通發達,以泉(州)南(寧)、湄(洲島)永(春)兩條高速公路、向(塘)莆(田)和漳(州)泉(州)肖(厝港)兩條鐵路帶動湄洲灣港開拓縱深腹地,福(州)廈(門)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北接淅江,南連廣東,構築湄洲灣港輻射沿海地區的大通道。

地理特徵

湄洲灣位於福建省東海岸的中部,莆田市仙遊縣和泉州市泉港區兩地交界處,與台灣基隆港隔海相望,是閩台兩省相距最近而又最大的一對姊妹港,亦是“中國少有,世界不多”的多泊位天然深水良港。

自然條件

氣象

氣溫:多年平均氣溫20.2℃ 極端最高氣溫39.2℃ 極端最低氣溫-0.3℃

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在977.5mm~1317.6mm之間。降雨主要集中在4~9月,其降水量為全年80%。

霧:多年平均霧日數(能見度小於1km)崇武站30天、秀嶼14天、山腰8天、三江口12天。霧日主要集中在3~6月,日出後2~3小時內消失。

風況:

秀嶼年平均風速5.6(m/s)常風向NE常風向對應頻率27%

崇武年平均風速6.6(m/s)常風向NNE常風向對應頻率28%

斗尾年平均風速5.6(m/s)常風向NE常風向對應頻率35%

莆田縣年平均風速2.6(m/s)常風向N、NNE常風向對應頻率10%

水文

潮汐:

秀嶼歷年最高潮位8.18m歷年最低潮位0.04m平均潮位4.11m

東吳歷年最高潮位7.58m歷年最低潮位0.86m平均潮位4.25m

三江口歷年最高潮位7.42m歷年最低潮位-0.105m平均潮位2.68m

波浪:本海區以風浪為主,常浪向NE向,頻率26%,實測最大波高1.4m

港口特點

湄洲灣具有港闊水深、岸線長、航道寬、風浪小、不淤不凍、防護條件好、陸域大等特點。湄州灣三面環山,湄州島橫亘灣口;往灣內5海里,盤嶼、大竹嶼、小竹嶼、小霜嶼等呈東北—西南排布;再往內7海里,有羅嶼、橫嶼和洋嶼平列,形成三道屏障,避風避浪條件極好。湄州灣深入內陸約18海里,航道既長且寬。沿岸有多處深水岸段,其中北岸的秀嶼,水深10~16米,深水岸線長約2000米;南岸的泉港,水深10~20米,深水岸線長達2400米。兩者深居內澳,建港條件最優越,5萬噸級輪船可自由進出,10萬噸級輪船可趁平潮進出。在黃瓜嶼與斗尾一帶可停泊30萬噸級船舶。秀嶼一側陸續建成3000噸鹽業轉運碼頭、5000噸商業碼頭和1000噸方舟煤碼頭。整個港口年吞吐量達120萬噸。肖厝一側正在建設萬噸貨運碼頭,並將建設250萬噸的煉油廠等。隨湄州灣的開發,港口秀嶼拆船廠已形成年產10萬噸的生產能力。在鐵路未接通之前,湄州灣對華南和長江流域各港埠起著分流轉載作用。

港口條件

港闊水深

湄洲灣是一個深入內陸的半封閉狹長海灣,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30公里。港灣水域面積516平方公里,其中平均低潮位以下的水域面積超過374多平方公里。納潮量達24.23億立方業米,且退潮速度大於漲潮速度,自淨能力強。

不凍不淤

湄洲灣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灣內無大河流入,流入灣內年徑流量約3.77億立方米,與潮流量相比,徑流量所占的比重極微,海水中含沙量低,平均含沙量0.012-0.02千克/立方米,是不凍不淤的清水港。

天然深水海岸線長

湄洲灣岸線總長289公里,其中莆田市轄區內岸線127公里,天然深水岸線達10多公里,主要分布在秀嶼、羅嶼、東吳等港區。一些岸線如(石門澳港區)稍加整治,又可增加深水岸線10公里。

可供開發的陸域多

秀嶼區、東吳港區屬海邊岸地帶,陸域多為紅土台地。秀嶼港區後方可供開發的陸域面積約26平方公里,東吳港區後可供開發建設。特別是湄洲灣南岸的泉港區,是未來福建省乃至全國的石化產業最主要聚集地,福建省“煉化一體化”項目就落戶於此,當地政府已把該區的發展定位為“石化港口城市”。肖厝港的目標是“大港口、大物流”,最近幾年發展非常迅猛,是福建地區的高速增長極。

湄洲灣港

湄洲灣港以湄洲港灣為主體,環湄洲灣區域現有泉惠、泉港石化工業園區、以及惠安經濟開發區、仙遊經濟開發區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等,規劃面積約315平方公里。新的湄洲灣港區劃分為湄洲灣南岸的肖厝港區、斗尾港區,北岸的秀嶼港區、東吳港區,重點發展湄洲灣石化工業、湄洲灣斗尾船舶工業、湄洲灣秀嶼能源工業和湄洲灣秀嶼紙漿及木材加業四大支柱產業,規劃港口,自然岸線總長217.3公里,其中規劃港口及臨港工業岸線134公里,城市生活旅遊岸線83.3公里,灣內水域面積516平方公里。兩者深居內澳,建港條件最優越,5萬噸級輪船可自由進出,10萬噸級輪船可趁平潮進出湄洲灣沿岸有多處深水岸段,其中北岸的秀嶼,水深10~16米,依託LNG項目、進口木材檢疫除害處理區和加工區、佳通輪胎等項目,帶動秀嶼港區和東吳港口區開發建設,已建成的秀嶼3.5萬噸級用途碼頭和10萬噸級LNG專用碼頭泊位,羅嶼作業區15萬噸級散貨碼頭工程已經通過國家發改委的項目評估和交通運輸部組織的行業審查,同意按25萬噸級建設,從世界礦石船舶有向50萬噸級大型化發展的趨勢,正積極爭取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運輸部同意碼頭水工主體結構按40萬噸級預留設計;南岸水深10~20米,往灣內5海里,盤嶼、大竹嶼、小竹嶼、小霜嶼等呈東北—西南排布,形成了鯉魚尾10萬噸級油碼頭、肖厝5萬噸級煤炭多用途碼頭,在建的東周半島30萬級油碼頭和斗尾30萬噸級大型修造船廠等項目。

港口建設

實現湄洲灣港口體制一體化是福建省委、省政府集中資源、集中力量,加快海西港口群建設發展而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湄洲灣港口管理局將統籌協調南北岸發展,統籌協調港口開發與集疏運體系建設;打造以大型液散、能源商貿運輸為主體的肖厝港區,以大型液散、能源儲備運輸、船舶修造為主體的斗尾港區,以發展LNG、散雜商貿運輸為主體的秀嶼港區,以大型乾散、能源商貿運輸為主體的東吳港區;努力把湄洲灣港建設成為服務海峽西岸經濟區,服務中西部腹地,為台灣提供中轉服務,面向亞太的門戶港口和中轉基地,成為海峽西岸有影響力的大型液體散貨中轉、重型石化及內貿貨櫃運輸為特色的主樞紐港。同時,為加快湄洲灣港口開發建設進程,經福建省政府研究同意組建湄洲灣港口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作為該省推進湄洲灣港口開發建設、岸線收儲的投融資平台。

旅遊特色

湄洲灣三面為青翠連綿的小山環抱,灣口朝東南方向敞開,湄洲島以及附近的石島等,宛如一串美麗的項鍊,撒在湄洲灣與東海之間,橫亘在灣口北半部,成為湄洲灣的天然屏障,使湄洲灣成為避風良港。湄洲灣海波浩瀚澄碧,附近石奇岩峭,山環水繞,風景如畫。明代有人在此修建園林亭榭,歷史上曾是莆田沿海的一大旅遊勝地,如今尚存不少崖刻的書法和畫像。有關部門將計畫在此建設海上公園、療養院、海濱浴場等,是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海濱遊覽、休養勝地。

一體化

港口一體化

新年(2009)伊始,湄洲灣港口管理局籌建組辦公室正式掛牌成立。此舉旨在因應海西建設發展和對外海上直航需要,標誌著湄洲灣港口體制一體化進入實施階段。
湄洲灣北岸秀嶼港與南岸肖厝港均已列為海峽兩岸海上直航首批開放港口。莆田有幾百年隸屬於泉州,但莆田縣比惠安縣早成立300多年,所以湄洲灣早期實際為莆田縣擁有,惠安縣成立後,湄洲灣由莆田縣、惠安縣、仙遊縣共有,莆田縣、惠安縣、仙遊縣之間交流頻繁,後在1983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莆田地區,莆田、仙遊2縣劃回歸晉江地區(今泉州),1983年9月9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莆田市,將晉江地區的莆田、仙遊二縣劃歸莆田市管轄,成立莆田市,析莆田縣地置城廂、涵江2區.泉港區前身為興化府仙遊縣(今莆田市仙遊縣)部分地和惠安縣部分邊地結和而成。莆田縣設縣於南朝,100多年後劃莆田縣西部地設清源縣,後改名為仙遊縣,莆田縣設立300多年後設立惠安縣。泉港一帶由於泉州話與莆仙話的融和和莆仙話被泉州話的不同的同化程度而形成一些與泉州南部話有些不同的方言。這其中的歷史緣由,至今鮮為人知。
為此,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湄洲灣港口體制一體化,組建湄洲灣港口管理局,統一整個港區名稱、機構、規劃、建設管理、引航、服務等各項工作。

相關人文歷史

由於泉港一帶和莆仙相接,交流頻繁,不像泉州或漳州的其他地方不與莆仙相接或離莆仙很遠,部分莆仙話得以保留還沒有被泉州話完全同化或部分被泉州話同化而有泉州話的辭彙。這其中的歷史緣由,至今鮮為人知。
明朝末以前,界山鎮,特別是鄰近莆田楓亭的多個村落的語言則是莆仙話,這些村一直隸屬於仙遊縣下區連江里(即今莆田市楓亭鎮),講的是莆仙方言,流行的是莆仙習俗——至今,這些村落的婚喪節慶的諸多繁文節,還保留著濃厚的莆仙色彩。但由於地理位置鄰惠北,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曾任湖廣按察副使的惠安籍貫的李愷,以上述村連同本來同在楓亭境內的幾個村(今屬塗嶺鎮)與惠北地緣鄰,便於管轄為由,提議把這些村從仙遊縣劃出,劃給惠安。爾後,李愷出面籌得一筆資金,把這些村買下,從此這七個村落計有1萬多畝土地、幾萬多人,便劃給惠安縣管轄,並把原先位於白水坑的惠仙兩縣界碑北移幾公里到現在界山鎮北部,並把界碑新址重新命名為界山村交界塘。據舊版《莆田縣誌》、《楓亭志》載,當時這些村落雖劃歸惠安管轄,但這些村稅糧仍由楓亭負責。莆田話的底子是閩南話。後龍、峰尾、南埔三鎮的方言介於閩南語系泉州話與莆仙話之間,由於兩種方言片區的交叉同化融匯,而形成獨特的“頭北話”或稱“下路話”;而界山鎮等鎮,特別是鄰近楓亭的某些村的語言則仍然保留是莆仙腔還沒有被泉州話完全同化——人稱“頂路話”。自明末至今,由於地域管轄的變化,“頂路話”也多少融進了“下路話”的某些成分,是被泉州話部分同化的莆仙話。莆仙話的底子是閩南話。莆仙話儘管受福州省城話影響但在文白對應、語音結構、基本辭彙、語法等還是保持和泉州話大體相同的,莆田是閩南中人地矛盾最突出的,唐朝後期開始大量莆仙人因謀生或遷徙他鄉,例如移民泉州漳州並且不久就被當地話同化了,由於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很大部分的每年是幾百人到幾千人,很少有萬人以上的,相對於已經在泉州、漳州的人來說是少數,所以容易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何況有的莆田人已經移民幾百年到幾千年,早就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了。因此如果一個莆田人很長時間在泉州漳州,他能比較容易地學會泉州話漳州話,在泉州、漳州的莆田話比較容易地轉化成泉州話或漳州話,因此移民泉州漳州的莆田人的莆田話不久就被當地話同化了,所以在泉州漳州不容易形成興化方言島。泉港地區原稱“肖厝”。一九九二年九月,肖厝鎮成立,下轄原惠北地區的四鄉鎮一場(即南埔、山腰、後龍、塗嶺鎮和山腰鹽場),並改鎮為辦事處,成為一個擁有30多萬人口的中國超級大鎮,被賦予等同於縣級的部分經濟管理許可權。泉港在1996年之前屬於惠安惠北一帶,有4個鄉,分別是南埔,後龍,山腰和前黃,屬於惠安經濟最落後的地方,1996年4月21日,為加快惠安縣北部地區作為福建省的重要石化基地的開發,福建省人民政府決定在原肖厝鎮的基礎上設立泉州市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為泉州市人民政府派出的正縣級行政機構,統一管理協調區域內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事務。一九九六年七月撤銷肖厝鎮,成立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簡稱管委會)。為加快石化基地的開發建設,1999年,肖厝黨工委、管委會申報設立“湄港區”。又因為“湄港”極易使人誤認為是在湄洲灣,會與莆田管轄區域混淆,遂作罷另擬新名。考慮到肖厝港是泉州市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稱為“泉港”更適合泉州,因此改名為“泉港”名。2000年12月,肖厝管委會經國務院批准又改名為泉港區。之所以要另外成立一個區,是福建省為了發展石化產業和港口物流的需要,泉港的石化產業是做大做強,作為福建經濟的重要支柱,而港口在孫中山時期就被譽為中國三大天然良港,港口與石化相輔相承,相互促進。這幾年的發展事實證明,成立泉港區是正確的。這12年來泉港區的迅猛發展證明成立泉港區是正確的,已經成為保持泉州市乃至福建省經濟成長極為重要的經濟增長引擎。
而湄洲灣港口管理局籌建組辦公室將負責湄洲灣港口管理局、湄洲灣港口開發公司組建,協調處理莆田、泉州兩市港口管理局在港口一體化涉及職責範圍、管理人員調整等有關問題,並完成與兩市港口管理局交接。據介紹,此項一體化工作事關海西建設大局,屆時將使湄洲灣港全面發展成兩岸海上直航,為台灣提供中轉服務、面向亞太的門戶港口和基地。

港口情況

湄洲灣港位於中國東南沿海中部,北毗福州港,南鄰泉州灣,與台灣隔海相望。湄洲灣港的港口設施主要分布在興化灣、湄洲灣等海灣。
湄洲灣港規劃建港自然岸線總長182公里,其中深水港線42.9公里。至2011年底,已開發利用岸線50.8公里。全港擁有擁有生產性泊位147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24個;碼頭年設計吞吐能力10232萬噸,其中貨櫃145萬標準箱。
湄洲灣港將重點發展以大宗散貨運輸為主,加快發展以內貿貨櫃運輸為主的泉州灣,適度發展服務當地經濟和臨港工業的其他港區,逐步發展成為面向東南沿海、服務對台交流合作和中西部發展的海峽西岸大宗散貨和貨櫃運輸相協調的主樞紐港。
湄洲灣航道三期工程4月1日正式動工。該項目總投資約30億元,是福建歷年以來投資最大、等級最高的航道項目,也是福建省第一個獲得世行貸款的港航建設項目。
按照規劃,湄洲灣航道三期工程將於2015年全面建成,建成後湄洲灣主航道通航等級將提高至40萬噸。屆時,湄洲灣將可通航、靠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40萬噸鐵礦砂船、45萬噸原油船和22萬噸煤炭船等各類型散貨船。

航道

湄洲灣十萬噸級主航道偏向泉州一側,所以每次秀嶼港重要航事都由泉州方面負責引航,南起灣口劍嶼A點,北至內澳秀嶼G點,航程29.5km,規模為一個潮周期通航十萬噸級單向航道,航道設計底寬300m,底標高-14.0m~-14.5m,目前為我省等級最高的航道。另有楓亭港500噸級航道。湄洲灣具有港闊水深、岸線長、航道寬、風浪小、不淤不凍、防護條件好、陸域大等特點。湄州灣三面環山,湄州島橫亘灣口;往灣內5海里,盤嶼、大竹嶼、小竹嶼、小霜嶼等呈東北—西南排布;再往內7海里,有羅嶼、橫嶼和洋嶼平列,形成三道屏障,避風避浪條件極好。

錨地

湄洲灣內設有五處錨地即1#采嶼、引航檢疫錨地、2#黃瓜嶼大型船舶錨地、3#(對台客運)錨地、4#六耳南引水候潮聯檢錨地、十萬噸級繫船過駁、成品油錨地、LGN應急錨地。另外:秀嶼港區尚有1萬、2萬、5萬噸級繫船浮筒錨地各一處。
湄州灣深入內陸約18海里,航道既長且寬。沿岸有多處深水岸段,其中北岸的秀嶼,水深10~16米,深水岸線長約2000米;南岸的泉港,水深10~20米,深水岸線長達2400米。兩者深居內澳,建港條件最優越,5萬噸級輪船可自由進出,10萬噸級輪船可趁平潮進出。在黃瓜嶼與斗尾一帶可停泊30萬噸級船舶。秀嶼一側陸續建成3000噸鹽業轉運碼頭、5000噸商業碼頭和1000噸方舟煤碼頭。整個港口年吞吐量達120萬噸。肖厝一側正在建設萬噸貨運碼頭,並將建設250萬噸的煉油廠等。隨湄州灣的開發,港口秀嶼拆船廠已形成年產10萬噸的生產能力。在鐵路未接通之前,湄州灣對華南和長江流域各港埠起著分流轉載作用。

港口介紹

肖厝港區

肖厝港位於福建省湄洲灣南岸泉港區境內。港區西起嶼仔,東至蝦嶼,長2.7公里,水域遼闊,面積516平方公里。港口距岸50米處水深16.5米,距岸100米處水深達43米。湄洲灣外有湄洲島、盤嶼和嶇嶼三重屏障,可抵禦大風,是個天然良港。潮汐屬正規半日潮,最高潮位正6.55米,最低潮位負1.59米,平均潮位海平面5.04米,平均潮差羅零(系指福州馬尾羅星塔水準點)5.12米。肖厝港區地處福州與廈門的中心點,陸上有塗(嶺)肖(厝)公路與福廈公路連線。水路東距台灣基隆港178海里,南距香港370海里,北距上海510海里。早在宋元時期就有與南洋群島通航的記載。

斗尾港區

斗尾港口經濟區位於湄洲灣南岸泉港區東北部,由惠安縣管轄,規劃面積約173平方公里,以東周半島為主,包括淨峰、東嶺、東橋、輞川、塗寨、小乍六個鄉鎮部分區域。港區擁有的深水良港—斗尾港在1990年初被交通部規劃為全國四大中轉港之一。斗尾港介於北緯24°56′15″—25°05′06″和東經118°51′38″—119°02′05″之間,東臨台灣海峽,距30萬噸級主航道2海里,處於上海和廣州兩大港中間地帶。福建省政府將該區域作為船舶和石化產業布局的龍頭地區納入發展規劃,泉州市政府將其確定為四大經濟區域之首,是未來大泉州北翼重化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秀嶼港區

1976年9月,交通部、鐵道部石油化工部對全國港口進行普查,把秀嶼港選定為國家可興建停泊5~10萬噸級輪船的深水港址。1979年,秀嶼港開始外貿運輸業務,並對港區的土地平整開發。1980年,秀嶼港第一座3000噸級的鹽業碼頭竣工;1984年,建成煤炭碼頭;1985年,完成三千噸級商業碼頭的主體工程,同時興建望山生活區;1986年初,秀嶼港建灘造陸工程竣工。1987年4月,秀嶼港三千噸級碼頭倉庫工程。1988年5月,秀嶼港2幢容量3000噸的糧食倉庫建成。 至1991年,秀嶼港基礎設施用地開發,已有二條港口主幹道,共長2.5公里。碼頭3個,配套用地5000平方米倉庫及2萬平方米堆場各1個。同時建成莆田市區通往秀嶼港區的35公里的二級公路,還有水、電等設施先行工程。至此,港區內開發用地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建築占用面積5.3萬平方米。港內負10米以上深水域有100平方公里。

東吳港區

東吳港(吉了港),古稱雞了港,雞了城,位於湄洲灣中樞,今福建省莆田市東埔鎮東吳村南城自然村南宮前。宋代地名“系蓼”,熙寧四年(1071年)創建,名“系蓼城”,時商貿盛行,海船聚泊城下。明洪武 二十年(1387年)為防倭在此設吉了巡檢司,重新修建寨城,周150丈,高1.8丈、厚1丈、建垛308個,警埔8個,開城門,建門樓2座。清初劃界廢毀,現存寨牆一段長116米、寬2.9米、高3.3米。 雞了港與海峽東岸的鹿了港(今台灣鹿港)相對,都是古代的比較著名的港口。雞了港(東吳港)開港於宋代,位於東埔鎮東吳村南城自然村南宮前。明初改稱吉蓼港,曾為吉蓼巡檢司駐地和南日水寨兵船駐紮港;清初沿海截界,居民悉遷涉涵江,港口荒廢,復界後易稱吉了港,港務漸興;民國年間,公路運輸業興起,該港貨運量減少,唯漁船時有與台灣通航;建國後改稱東吳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