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犀角雕獸面紋方爐

清犀角雕獸面紋方爐

清犀角雕獸面紋方爐,類別為犀牛角雕,年代為清代中期,文物原屬為清宮舊藏,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該文物通高11cm,足徑6.1-5.1cm。方爐以犀角雕成,仿古青銅器造型。

清犀角雕獸面紋方爐清犀角雕獸面紋方爐
名稱:清犀角雕獸面紋方爐
類別:犀牛角雕
年代:清代中期
文物原屬:清宮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

通高:11cm,足徑:6.1-5.1cm。方爐以犀角雕成,仿古青銅器造型。器身如方斗,立耳,四圓柱足外撇,由口沿至足尖形成四條內弓的曲線,使其整體輪廓線秀雅而飽滿。爐身四面有小扉棱,四角出脊。爐身四面紋飾相同,上部雕陽起的雙夔鳳紋,下部雕雙夔龍紋,合成一圖案化的獸面紋。

此爐之製作需將犀角一劈為四,加熱使之變形,再施雕刻,工藝複雜,製作難度極高,從中可略見清代中期犀角工藝所達到的高度水平。犀角雕獸面紋方爐, 此爐之製作需將犀角一劈為四,加熱使之變形,再施雕刻,工藝複雜,製作難度極高,從中可略見清代中期犀角工藝所達到的高度水平。

角雕

角雕主要就是用牛角羊角狍子角鹿角等雕刻出各種精美的日用品和玲瓏的工藝品。有刀殼、刀把、頂針、火柴盒、煙盒茶葉桶等等,件件都是精美絕倫的工藝品。角雕主要指犀牛角雕刻的工藝品。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已用獸角製成耳墜、笄、梳、匕等,造型規整,打磨光滑。漢代,大秦(古羅馬帝國)、條支(今伊拉克)等國的犀牛角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相傳犀牛角有解毒辟邪之功能,如同毒藥接觸,則毒藥發生白沫,因而被帝王所重視,制為杯盞等器皿,以檢驗食品,從而使犀牛角雕刻成為古代角雕的著名品種。唐、、明各代,犀牛角除由外國使節作為禮品贈送帝王外,還流傳民間。犀牛角質地堅硬而細密,有純黑色,稱黑犀角;有純黃色,色如黃金;有帶紋理者,如黑色中帶黃色紋理,或黃色中帶黑色紋理。

有的紋理宛如龍、山水日月星辰等狀,但大多呈魚子或小米狀,稱為粟紋。《續夷堅志》記載,宋孝宗腰部的佩帶為犀牛角製成,呈南極壽星像。宮廷匠師多依據犀牛角的自然形狀,雕刻酒杯,供帝王享用。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著名匠師尤通,江蘇無錫人,以雕刻犀牛角杯為名,曾征入宮廷,人稱“尤犀杯”。20世紀以來,中國角雕以牛角雕為主,產於廣西北海、黑龍江哈爾濱、內蒙古包頭、廣東高州、湖南南嶽等地。廣西北海牛角雕以蝦為傳統題材,充分利用牛角透明晶瑩的特點,使作品極為生動。

犀角雕明清時期,由於工藝美術突飛猛進的發展,雕刻工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精湛的雕刻藝術擴展到犀角材質中來,這樣,形狀眾多、花紋各異的犀角杯就脫穎而出,聞名於世。明代的犀角雕刻製品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雕刻藝人們利用犀角扁底尖頂的形狀,雕鏤成花紋各異的杯、爵等酒器。當時,由於中國與南亞交往比較密切,又與非洲各地有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犀角便也由這些地方源源輸入,這對犀角雕刻工藝的發展推進很大。

犀角雕刻與竹、、金、的雕刻藝術同為藝林珍賞之品。這一時期,犀角的雕刻能手有鮑天成、濮仲謙、尤侃、江福生和尚均等。他們都是身兼多技的著名雕刻家,能用犀角象牙、各種硬木、香料等材料雕刻成各種奇巧精美的杯、、扇墜、髮簪及印章之類,精妙絕倫,與當時蘇州的琢玉名手陸子剛齊名,在江南頗負盛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