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滬灣海底古森林

深滬灣海底古森林

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於199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它位於全國著名僑鄉――福建省晉江市的東南端,其具體位置為範圍線聯結點的地理座標是。

深滬灣海底古森林深滬灣海底古森林平面圖
保護區瀕臨台灣海峽,地理結構奇特,名勝古蹟甚多,自然風景優美,社會經濟人文條件優越。區內有埋藏於潮間帶經歷7800多年歷史的油杉樹遺蹟20多棵;又有大片成長於數千年前的壯蠣礁,典型的海蝕紅土陵岩卵石油灘岩和現代堆積中的細沙丘;還有可展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漫長地質歷史演變的獨特、典型、出露良好、多種多樣的海蝕變質岩

景區概述

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自然保護區位於台灣海峽西岸中段,著名的平潭——南澳變質帶中部,福建晉江半島東南端的深滬灣內,以保護7500年前的古樹樁遺蹟、9000-25000年前的已膠結古牡蠣礁石圳海岸變質岩區老紅砂分布區海岸沙丘等地質景觀為主要內容,保護區總面積27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22平方公里,陸域面積5平方公里。

深滬灣海底古森林深滬灣海底古森林
深滬灣自然保護區所發現的海底古森林遺蹟主要分布於距海岸100m~200m外,通常水深約2~3m的潮間帶,呈三片分布,已發現有60餘棵以上。原始直立狀態保存良好。據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福建師範大學地理所等多家單位鑑定,這些海底古森林遺蹟以裸子植物油杉為主,夾有皂莢樹桑樹南亞松等多個屬種。據多個品種14C同位素年齡測定,其年齡在距今6761±193年至距今7620±130年之間。

保護區以保護已有7000多年歷史的海底古森林遺蹟為核心,還包括海灣內的牡蠣礁和海岸自然地質地貌、名勝古蹟、防風林帶以及石圳海岸海蝕變質岩自然剖面。目前,已發現24株古樹樁,其中22株在中潮區、2株在低潮區。最大樹樁面直徑達100厘米,最小為30厘米。樹樁露出灘面1—30厘米,時有些被沙淹沒,據地震儀測定,古樹樁埋藏部分的長度可能為20—25米。

保護區不但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而且還是旅遊勝地。保護區氣候條件優越,名勝古蹟甚多,在其周圍有清朝率兵統一台灣名將”施琅博物館”,有在閩台一帶名聞遐爾供奉媽祖娘娘的“深林寺”、“鎮海官”、“百公廟”、“崇真殿”、“寶泉庵”,有壁山棧道煙墩山峰火台獅峰石刻等。

國務院1992年批准建立的保護灣海底古森林遺蹟自然保護區,其保護對象為海底古森林、杜蠣礁、海蝕變質岩等,這種類型的保護區不僅在我國獨一無二,即便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景區景點

古牡蠣

古牡蠣礁,主要分布於中潮區,礁體長約500m、寬約300m、厚約20~40cm。從殼體分析,主要以長牡蠣、僧帽

深滬灣海底古森林古牡蠣礁
牡蠣和近江牡蠣為主,直接附著於基岩上,呈原生直立雙瓣俱存完整保存下來。根據廣州地理所國家海洋三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系測得的14C年齡為距今9355年-25800年之間,且大部分樣品測得在距今20000-15000年範圍內,因此,深滬灣大片古牡蠣生長年代可追溯至25000年-9000年前及晚更新世的最末盛冰期。

牡蠣礁由大小不同的牡蠣殼膠結而成,據測定,牡蠣礁分布在古樹樁出露區的南面,兩者相距約100米,位於中、低潮區。石圳海岸的大圳山是全國少有的變質混合岩典型剖面,包括各種結晶片岩斜長角閃岩變粒岩等。

石圳海岸變質岩地貌

石圳海岸變質岩地貌 石川變質岩區是著名的平潭一南澳變質帶的一部份。本區由於地處適宜的地理位置,有利的地貌部位,因此能夠比較完整地保存並清楚展示其歷經早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和所經歷的複雜的動力、熱力變質作用,使之成為研究該構造帶出露最為良好的地點。此外變質岩區由於受海浪、風沙長期作用,形成的諸如浪蝕穴風蝕壁龕風動石象形石等豐富多彩的海岸地貌現象,具有重大的科研價值,也是難得的科普教育基地。

崇真殿

崇真殿 位於深滬鎮港阜居,始建於唐,元末遷建今址。1993年按原樣翻建,延二層體的排樓山門拾階而上,直通天井至正殿,構成元代道觀建築風貌。現殿中還保存著一尊宋代的石雕——玄天上帝。

寶泉庵

深滬灣海底古森林寶泉庵
寶泉庵 位於深滬鎮南春居,始終於唐代;原有一山門、二殿宇,本為佛教寺院,宋代配祀道教保生大帝,即有“庵官”之稱;明嘉靖年間被倭寇燒毀山門和中殿。一九四九年,後殿西廂再遭國民黨飛機轟炸。八三年華僑集資重建。現宮中完整地保存著清鹹豐十年從台灣學甲隨駕分靈而來的木雕保生大帝(大道公)一尊以及同期傳入的數百方古漢方(內科、兒科、外科、眼科等)。

百公廟

百公廟建在深滬東胺沙,廟中供一尊“百公”神像。相傳建於一百七十多年前。那年古歷二月初九,颶風過後,離深滬不遠的海面漂浮著一百個屍體。漁民把試題打撈起來,埋葬在一起,並建小廟以之悼念。

五十四

五十四 在“百公廟”北側,是漁民出入港口的重地,傳說在八十多年前有五十四個漁民打扮的試題漂倒此處,故而得名。

研究價值

保護區的建立,可為研究古海洋、古地理、古氣候、古植物,研究台灣海峽地質構造與海平面升降運動及太平洋地質板塊運動,研究泉州古港海外交通史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長期以來,福建泉州、晉江一帶有過“沉東京,浮福建”的古代傳說,且影響深遠。海底古森林和壯蠣礁遺蹟的嚴格保護,將有利於深滬灣和台灣海峽的地質構造運動和地震的研究。

相關榮譽

自1986年發現以來,先後於1990年6月被定為縣級保護區,1992年被國務院以國函92(166)號文確立為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

旅遊攻略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建議夏季遊覽最佳,可觀賞到繁茂的紅樹林

住宿:如想留宿,可到鎮區旅舍,深滬鎮區有旅舍,酒店。一半不須預定就能住到。

交通:從泉州、廈門出發都有直達車;從泉州、廈門出發每日都有多班公共汽車可直達。

美食:魚丸——深滬美食。深滬的魚丸在整個泉州地區都是很有名的。其特點為:堅韌雪白,不易變質,入口柔潤清脆。因為這裡所制的魚丸不但技術較講究,取料也較純真。都是用鰻魚嘉臘魚敏魚等上等魚類。大的魚丸還專用寺香、碎瘦肉作餡。另外,用肉骨清湯和油蔥、瘦肉等配煮,熟時,香津適口。

景區風光

深滬灣海底古森林深滬灣海底古森林

相關詞條


盤點全球知名水下古蹟

迄今為止,科學家已經在許多大洋底下陸續發現了大量的文明遺蹟,這些水下遺蹟的建造者擁有著精巧的技術、發達的文明,這些文明很可能因為遭受某些變故,導致其文明歷史無法延續、流傳下來,僅留下片段殘骸沉于海中,做為曾經存在的證據,訴說著史前傳說的片段。
大西洲| 與那國島水下金字塔| 澎湖虎井海底古城牆| 坎貝灣黃金城| 亞歷山大水下古城| 赫拉克利翁古城| 東坎諾帕斯古城| 亞特利特雅姆古村落| 亞特蘭蒂斯| 帕夫洛彼特里| 科萬帕瑤湖底寺廟| 哈瓦那巨石廢墟| 百慕達海底遺蹟| 丹維奇市| 深滬灣海底古森林| 新喀里多尼亞島| 海底村莊| 姆大陸| 雷姆力亞大陸| 比米尼大牆| 澄江撫仙湖水下古城| 千島湖水下古城| 泗州古城| 哈桑克夫古城| 阿瓦提古文化遺蹟| 的的喀喀湖| 水下長城| 諾亞方舟| 麥坪遺址| 橡樹島| 瓜達維達湖| 戰國船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