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天津濱海平原上的貝殼堤和牡蠣灘都是7千年來特定環境條件下形成的古海洋遺蹟。 “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於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是我國唯一的以貝殼堤、牡蠣灘珍稀古海岸遺蹟和濕地自然環境及其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和管理對象的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  天津濱海平原東部地區,分布有四道基本平行於現代海岸的貝殼堤,它們系由潮汐、風浪將近海海底貝殼搬運堆積而成。

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簡介

位於天津市濱海地區,總面積27730公頃,1984年經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2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貝殼堤、牡蠣灘古海岸遺蹟和濱海濕地。
本區臨渤海灣西岸,地處海河等河流的入海口,地勢低洼、貝殼堤、牡蠣灘規模大、出露好、連續性強、序列清晰,在我國沿海最為典型,在西太平洋各邊緣瀕海平原也屬罕見,並且兩類截然不同的生物堆積體在如此近的距離內共存也為世界罕見。區內的七裏海濕地還棲息和生長著多種珍稀野生動植物。該保護區的建立對研究海陸變遷和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均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區範圍

在天津東部的津南、大港、塘沽、漢沽、寧河、東麗等區縣,總面積約200餘平方公里區域內,保存有距今7乾年的古海洋遺蹟--貝殼堤、牡蠣灘和七裏海濕地生態系統。國務院於1993年4月已批准建立國家級海洋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天津濱海平原上的貝殼堤和牡蠣灘都是7千年來特定環境條件下形成的古海洋遺蹟。貝殼堤是由潮汐、風浪將近海海底的貝殼搬運堆積而成的沿岸沙堤。天津的4道貝殼堤與今渤海灣大體平行,略呈半月形,自西向東推移。第一道貝殼堤從北站附近經西青區到靜海縣的四小屯,全長30公里;第二道,從寧河趙學莊經張貴在、沙井子到河北省黃驛縣的苗莊子,全長185公里;第三道,從寧河蘆台的閘口經軍糧城、板橋到黃驛縣的歧日,全長75公里;第四道,距現海岸線最近,北起蟶頭沽向南經北塘、高沙嶺到黃華縣的歧口與第三道貝殼堤相接。貝殼堤可反映出海岸線的變遷。牡蠣灘是由牡蠣殼體堆積而成,在海河以北,寧河、寶坻境內、潮白河與薊運河下游是牡蠣灘集中發育地區。牡蠣灘可反映出古海灣的變遷。寧河縣的七裏海,是典型的瀉湖濕地生態系統。這裡水域遼闊,蘆葦繁茂,生物物種繁多。自然保護區內貝殼堤、牡蠣灘及濱海濕地規模之大,為西太平洋各邊緣濱海平原所罕見,是國際間淤泥質海岸所罕見的珍貴海洋地質現象,對古地理、古氣候、海洋生態、海陸變遷等多學科的研究有重要科學價值,是極其寶貴的海洋天然博物館。

保護區建立

“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於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是我國唯一的以貝殼堤、牡蠣灘珍稀古海岸遺蹟和濕地自然環境及其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和管理對象的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這是國內外難得的三種不同類型地質體共存於一個行政區劃內的特例。 

濕地的形成

由潮夕、風浪將近海海底的貝殼搬運到沿岸堆積而成的海岸沙堤。天津濱海平原東部地區,分布有四道基本平行於現代海岸的貝殼堤,它們系由潮汐、風浪將近海海底貝殼搬運堆積而成。貝殼堤自西向東(即由陸向海)依次分別稱為第Ⅳ道-第Ⅰ道貝殼堤,形成的年代為距今 5000年-500年間。貝殼堤的年代標誌著渤海灣西岸古海岸線的大致位置,是古海岸變遷極其珍貴的海洋遺蹟。天津濱海平原海河以北,寧河、寶坻縣境內潮白河與薊運河下游是牡蠣灘集中發育地區,牡蠣灘基本屬於潮下帶、半鹹水瀉湖——河口環境的生物堆積體,形成於距今 7000年——3000年間。牡蠣灘由長重蠣和近江重蠣組成,剖面堆積層次清晰,厚達5米,在西太平洋各邊緣濱海平原實屬罕見,其堆積掩埋的過程反映了該地區的海陸變遷史。

七裏海濕地

七裏海濕地位於寧河縣西部,距渤海約15公里,是在七千年前的古海灣基礎上,逐漸演化而成的古瀉湖型濕地。七裏海水面寬闊,空氣清新,各種動植物資源豐富,為許多珍稀和瀕危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繁殖和遷徙歇腳的基地,是生物多樣性的典型地區。七裏海濕地還具有泄洪、滯洪抵禦旱澇、調節小區域氣候、沉積和降解毒物、保留養分、生物量輸出、重要水源地等功能,對改善天津市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動植物豐富

保護區內動植物比較豐富,據不完全統計鳥類100多種;哺乳類動物9種;爬行類動物 9種;兩棲類動物4種;魚類13種;甲殼類 3種;軟體類4種;環節類2種;昆蟲類14種;植物種類計46科121屬196種。

貝殼堤、牡蠣灘

貝殼堤、牡蠣灘是全新世以來渤海成陸的兩個重要產物和遺蹟,貝殼堤是世界著名三大貝殼堤之一(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貝殼堤、南美蘇利南貝殼堤);而牡蠣灘規模,只有泰國曼谷以北Pathumtani地區的和美國南路易斯安那Athafalaya灣Poill au Fer的牡蠣礁可與之相比,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象天津厚達5米的牡蠣堆積層。因此,該保護區在國際上海洋、第四紀地質、古氣候、古環境的研究領域占有重要位置。貝殼堤、牡蠣灘珍稀古海岸遺蹟和濕地的自然環境及其生態系統是海陸變遷的重要產物和佐證,是極其珍貴的“天然博物館”,它反映了近一萬年以來天津濱海平原因氣候變化而發生的海陸變遷的過程,對研究古地理、古氣候、海洋生態、海陸變遷等多學科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將帶動科研、旅遊、教育、環境等各方面的工作,對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競相來這裡考察、研究,並在國外學術刊物發表了眾多的研究成果和論文。這裡已成為海洋、地質、地理等系統和院校研究海岸演變、古氣候、濕地生態等學科的重要場所。<br />天津古貝殼堤與美國聖路易斯安納州貝殼堤、南美蘇利南貝殼堤並稱世界三大古貝殼堤。在國際第四紀地質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天津平原東部至少有四道基本平行於現代海岸的貝殼堤。第一道貝殼堤北起天津漢沽區蟶頭沽,經天津開發區、驢駒河、高沙嶺、白水頭直到大港區馬棚口一帶,距今200—1790年;第二道貝殼堤北起東麗區白沙嶺,向南經津南區鄧岑子、板橋農場三分場至大港區上古林一帶,距今1500—2600年;第三道貝殼堤北起東麗區荒草坨,向南經崔家碼頭、巨葛莊、中塘直至薛衛台一帶,距今2800—3800年;第四道貝殼堤從北向南分布在大港區甜水井、大蘇莊、樹園子直到河北省境內,距今4500—4700年。古貝殼堤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海岸堤,其形成必須兼備適合於貝類繁殖,並被大風浪將其帶至岸邊堆積的底質、坡度與水動力等條件。根據古貝殼堤的位置可恢復古海岸的位置,根據新老貝殼堤的關係,也可以分析海岸演變過程與目前動態。牡蠣灘是天津另一個自然地質遺蹟。從成因上講,牡蠣灘是死的和活的牡 蠣的天然堆積體。牡蠣灘基本屬於潮下帶,半鹹水瀉湖——河口環境的生物堆積體,形成於距今約7000—3000年間,在天津境內分布比較集中,其範圍主要集中在寶坻南部、寧河中部及東部地區,大港、武清,市內也有散見。寧河縣俵口村牡 蠣灘核心區,是牡蠣灘的典型地段,系由長重 蠣和近江重蠣組成,剖面層次清晰,堆積層厚達5米,堪稱舉世罕見。天津古貝殼堤、牡蠣灘是天津海陸變遷的重要產物和有力佐證,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反映了近一萬年以來天津的海陸變遷過程,是國際間合作研究海洋學、地質學、地理學、氣象學、濕地生態學的典型地區之一,被稱為“天然博物館”。

自然遺蹟保護

天津市各級政府對珍稀自然遺蹟的保護十分重視。1992年國務院批准成立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6月,天津市政府批准組建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負責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工作,1999年7月,天津市政府頒布了《天津古海岸與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使天津古貝殼堤、牡蠣灘這二種不可再生的珍稀的自然遺蹟得到較好的保護。2001年5月,在國家海洋局的指導下,保護區與美國維吉尼亞州切斯比克灣國家河口研究保護區建立起姊妹保護區關係,簽定長期合作協定,開展雙邊合作。2002年,保護區組建了大港區第一監理所、寧河縣第二監理所。以上各種措施的出台為貫徹自然保護區的有關法律、法規,有效遏止破壞事件的發生,起到了組織保證和法律支撐。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確定為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天津市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天津市大港區東南,距渤海6公里,占地面積4.4萬公頃,有湖泊、河流、海岸灘涂、沼澤等四種濕地,是目前天津市最大的濕地自然保護區。國際濕地專家認為,天津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具有多類型濕地特徵,生態系統保存完整,有著良好的生物多樣性。根據國際濕地評判標準,有關專家對該濕地打分為0.996分,幾近滿分(滿分為 1 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